勤奋#183;独创#183;硕果——评《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硕果论文,北京论文,勤奋论文,人口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韩光辉教授的新著——《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拜读之后,深感这是北京社会科学园地里新绽开的一朵极为引人注目的鲜花,是认识北京现实人口问题历史渊源的必读之书。
众所周知,当今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样,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北京市人口的争剧膨胀,给北京城市的环境、能源、水源、住房、交通、教育等各方面的管理造成许多困难,产生巨大压力,也激起社会各界的严重关切。控制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急迫地提到北京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但是,北京现实人口是其历史人口连续发展的结果。对人口现状的研究从来离不开对历史上人口状况的考察。要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解决北京所面临的现实人口问题,不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与规律是不行的。因此,《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的撰著与出版,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在我国研究人口地理有着各种困难,而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尤难。北京自辽建陪都称南京之后,继金、元、明、清以迄民国前期,皆为国都。其间,居民五方杂处,户籍类型复杂,统计系统不一,行政区域多变,因此,北京的历史人口状况极为复杂。要从事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研究,没有敏锐的科学眼光,没有挚着追求的勇气,没有渊博的学识,是很难下决心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据我所知,作者在北京大学师从侯仁之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期间,即相继对辽、金、元、明、清以迄民国年间的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作了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就是在其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又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充实材料,推敲观点,调整章节,润饰文字,精益求精地加工之后最终完成的。勤奋,使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艰辛的劳动,使作者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认为,《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思路缜密,方法巧妙,结论科学,是《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的突出特点。
前已述及,自辽以后的千余年间,北京作为五朝封建帝都,“居民五方杂处,户籍构成复杂,管理体制不一,统计对象多变”,加之行政建置和区划代有不同,从而使北京的历史人口成为一个不断运动着变化着的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实体。没有缜密的思路,是很难将这一社会历史实体梳理清楚的。作者“从探讨古代启籍制、户口管理和户口统计的特点及北京市政机构的形成和职能、某些时期户口所属年代及户口本身的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既为各时期北京人口规模、增长机制、迁移和分布研究提供扎实的科学基础,又为其他区域历史人口研究摸索宝贵的经验。这样的研究思路,如同高明的大夫诊病,看清了症结所在;又像巧妇理乱麻,找到了麻线的头儿。这样,一切疑难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以北京市现在的行政区域作为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空间范围,这样便使不同时期北京的各项人口指标具有可比性,从而有利于揭示北京历史人口发展演变的客观过程,同时也能与今天的北京人口状况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实现研究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紧密为现实服务的宗旨。但是,因为不同朝代于今北京市域内的行政建置和区划是不一样的,所以将今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历代行政建置和政区沿革交待清楚,就成为研究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的前提和基础。对此,作者设专章加以论述也充分说明其研究思路是极为严谨缜密的。
研究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如何确定各朝代北京地区特别是北京城市人口规模,是至关重要而又相当困难的问题。作者在断年和解析各朝代户籍构成的基础上,又采用独具匠心的巧妙立法,合情合理地令人信服地推算出各朝代北京地区特别是北京城市人口的数量。例如,作者根据元代“每百户各类居民出一名弓手”定则和前后年份大都城拥有的弓手名额,推算出至元八年(1271)、十八年(1281)和至正九年(1349)元大都城的户数分别为11.95万户、21.95万户和20万户。继而根据当时大都城平均户量(口/户),推算出相应年份内大都城的总人口分别为42万、88万和83.4万。最兴盛时的泰定四年(1327)则达到95万人。又如,作者根据明代北京的坊铺保甲制度,推算出洪武二年(1369)北平城有3.69万户,9.5万余人;万历初年有17.92万户,85.1万人;天启元年(1621)有15.12万户,77万人。至崇祯二年(1629)北京城的人口已减至70万了。这样的研究北京历史人口之法,巧妙而富有创造性。由此而得到的结果,合理而可信。
2.内容丰富,论述周详,文图并茂,是《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的又一突出特点。
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指出,“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实质上是当代人口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位移——将研究内容平行地推移历史时期,以便与现代人口地理研究相衔接,形成某些规律性认识。”现代人口地理学主要探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数量、构成(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等构成)及其分布的条件和规律,增减迁移的过程、机制和原因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中,既有对辽、金、元、明、清及民国间北京地区和北京城市人口规模的探讨,又有对各时期人口增长和迁移过程与机制的考察;既有对北京历史人口分布状况及规律的总结与分析,又有对人口控制措施的评价。总之,对辽以后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的方方面面差不多都研究透了。内容可谓丰富。同时,作者对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方方面面的研究和论述,可以说周详而精当。例如,在分析北京历史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作者指出:“一、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人口地理分布的经常性因素”;“二、经济与交通条件是影响人口地理分布的最终决定因素”;“三、社会政治原因是影响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四、城市群是构架区域人口地理分布格局的基本因素”。从自然地理环境到经济交通条件,又从社会政治原因到城市群的作用,如此分析北京历史人口分布状况及其规律之成因,不可谓不周详尽备。用“经常性因素”、“最终决定因素”、“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基本因素”等词语,来评介和表述各种因素对北京历史人口分布所产生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之不同,又不可谓不准确精当。此外,全书有附表50种,附图18幅,与通畅、准确、精练的文字紧密相配,收到文图并茂、交相增辉的最佳效果。
3.厘正讹误,以古鉴今,学以致用,这是《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另一个突出特点。
以往国内外有关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在仅有的几种载有北京历史人口资料的书刊中,还颇多讹误。作者深刻地指出,像《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大都市》中所载北京历史人口都“是一个不同地域上的亦不完整的数据”,均是错误的。这是国外某些研究因缺乏对中国古代复杂户籍制度和户口统计对象及统计区域的了解而产生的严重失误。这些失误又被国内的某些报刊不加分析地引用和传播。针对这种现象,作者不仅以《世界大都市》一书为例,一一指出所载北京历史人口数据致误的原因,而且为国内外提供了更为接近事实的北京历史人口数据,这一重大贡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对历史上北京人口的迁移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地研究后指出:“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包括内聚和离散迁移均曾是北京城市人口阶段性剧烈增减变动的决定因素。由此给人们以启迪:在人类还未能掌握先进技术实行计划生育的以控制自身增殖的古代,如何通过调节人口的离散与内聚迁移控制城市人口的规模,便成为唯一行之有效地措施。”元代外迁大都人口以宿卫和屯田;明代减少消费人口内迁并开始将部分北京消费人口外迁,外迁驻京军卒屯田,资送流民回籍;清代迁移京师旗人于各地以增加直省驻防,迁移旗下闲散人口于东北屯垦,移北京内城兵丁携眷口分驻四部,规劝汉军出旗占籍州县,编户为民以及增加外任旗员等等,都是调控北京城市人口规模的具体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当今控制北京城市人口规模来说,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古鉴今,学以致用,这正是《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和撰著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