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规模与应债能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债论文,中国论文,规模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迅速扩张,到1996年实际发行规模达到2050亿元。较1995年发行规模的1570亿元上升了30.57%。国债是由中央财政赤字积累而来的,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财政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在财政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必然有扩大之势。我国由于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还很小,1996年仅为6.28%,而偿还旧债任务越来越重,经济发展对财政支出的需求不断增大,从而财政赤字也必然有扩大之势。在收入少,支出大,财政赤字又要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为确保中央财力,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势在必行。我国截止1996年底,国债余额为4265亿元,仅占当年GDP比重的6.3%,这一比重与国际公认的指标45%相比还相当小,表明我国国债规模并不过大,还有较大空间。尽管如此,国债规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一、国债规模的基本分析
衡量适度国债规模的基本指标主要包括国债依存度、负担率、借债率和偿还率。国债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年度国债收入/年度财政支出,负担率为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借债率为当年国债举债额/当年GDP,偿还率为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支出。
从国债依存度来看,1996年国家财政国债依存度为25.90%(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为42.16%),分别比1995年的19.19%和52.98%上升了34.90%和下降了20.42%;其中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与日本最高年份水平37.5%相比,高出了4.66个百分点。我国的国债依存度近几年一直在国际公认标准20%的警界线上方运行。并且这一指标如不加以控制还将有上升趋势。
从国债负担率来看,1996年国债负担率为6.3%,与国际的公认标准45%相差甚远,这表明了国民经济增长完全有能力负担现有债务。
从借债率来看,1996年为3.03%,比1995年的2.80%上升了0.23个百分点,达到了国际公认标准3%的警界线,这一指标也有上升趋势。
从偿债率来看,1996年为24.73%。比1995年的29.23%下降了4.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这一指标也偏大,且债务支出绝对量和相对量呈上升趋势。
从上述各项指标来看,我国国债负担率很低,而国债依存度、借债率、偿债率都已达到或高于国际公认标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国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关。我国国债负担率很低,说明国民经济增长完全有能力负担现有债务。但是,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同时财政支出多年来呈刚性增长,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赤字增加,致使年发行国债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年国债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国债依存度明显偏高。随着国债发行规模逐年扩大,债务的还本付息额也不断增大,且大于财政支出的增长,使得偿债率变高,超出了合理水平。国债负担率低,而借债率却高,这两种现象始终并存。从财政角度看,在我国中央财政收入与赤字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偏低的情况下,国债规模稍有增长,则有增长过快,国债占财政收入比例过大等现象存在,导致国债规模的一些指标过高,这是存在问题的反映,但不成为发展国债市场、充分利用国债筹集资金,加强政府财力的障碍。
二、国债发行规模与国民应债能力分析
中国与其它国家不同,在有城乡居民38500亿元存款和企业存款17500余亿元的背景下,我国国债可动员的资金潜力很大,国民应债能力大。同时由于国债发行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债发行的品种开始多样化,期限多样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已初现,再加国民投资意识的增强和政府对发展国债工作的全面展开,将会使国民的应债能力逐渐释放,从而发挥国债的基本作用。将储蓄转化为直接投资,使国民经济保持在原有的规模以上运行。
从决定国债发行规模的财政赤字、还本付息和使用资金等主要因素分析,1997年由于内外债还本付息额将达1959亿元,加上当年赤字570亿元,还需发行国债2529亿元,扣除上年债务收入43.12亿元,实际国债发行规模将比1996年上升22%,达到2486亿元。使得国债发行量进一步增大,又上一个台阶。根据预测,1997年我国GDP为74673.1亿元,财政收入为8600亿元,这样1997年国债规模的4个指标将分别为:国债依存度27.02%;负担率6.41%;借债率3.38%;偿债率21.29%;与1996年相比分别上升了4.3%,5.08%,11.55%,-13.91%。这一结果显示我国债务依存度仍偏高,但上升的幅度开始明显下降,财政支出中的偿债率下降幅度比较大,而负担率上升幅度仍很小。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国债发行规模与国债余额应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国债的承受能力也就强。纵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近些年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都有所扩大,第二是大多数国家债务负担率在10%以上,第三是在经济上发达程度相近国家中,债务规模也有很大差别,有的国家负担率在10—20%,有的国家甚至高达60%,而我国的这一指标仅在6.41%。“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保持平稳增长,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面加强税收征管,使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短期内,提高财政收入可以适度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以在不改变现有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基础上,增加政府财力。而对于增税应从长考虑,以避免对经济增长的滞缓作用。
鉴于1997年国债发行规模的总盘子已定,我们可以设想从1998年起在一个总体合理的期限设计下,继续提高国债负担率,适当加大发行规模。以1997年GDP预测值为基数,我们给出国债余额规模如下:负担率7.0—9.0%,余额规模5227—6720亿元,余额增加额430—1923亿元,余额增加额占1996年城乡居民储蓄比重1.12—4.99%,余额增加额占1996年全部储蓄存款比重0.76—3.43%。
这样发行规模的设想是可行的。其一,因为我国目前储蓄率较高,约为40%,远高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4.5%,日本16.6%、法国12.7%、英国11.0%),有很强的国民应债能力;其二,居民收入增长很快,居民购买国债的潜力仍然很大;其三,通过增加国债规模,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和分散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投机动机;其四,这样的发行规模虽然可导致国债依存度偏高,但通过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财政收入结构的调整,不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我国通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财政赤字与借债率的关系分析,发现它们基本呈线性关系,而不存在非线性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国债发行规模的调控,促进财政收入与GDP稳定增长目标的实现。
三、几项政策建议
第一,有节奏地调整国债发行规模,适当降低国债依存度的增长。这就要求增加财政收入,强化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提高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加强国家财政宏观调控职能并把财政收入与GDP的弹性系数逐步调整到1以上;同时调整支出结构,严格支出管理,遵循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支出原则,以实现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减少财政赤字,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调整改进国债发行的期限结构。在增加短期国债发行量的同时,增发一些5年期,10年期及其以上的长期国债,以缓解偿债高峰产生的负担和压力。对今后国债的发行实现国债期限结构多样化,均衡化。同时加强理论研究,使国债还本付息在年度间均匀分布,以防止集中偿还年度的出现。发展长期国债,控制中期国债,增加短期国债,实现国债期限结构的优化。
第三,继续调整国债券种结构,实现国债品种的多样化,以满足国家财政的不同需要。通过发行财政债券,以弥补经常性预算在执行中发生的赤字;发行建设债券,以平衡建设性预算在执行中出现的差额;发行转换债券,以调整还债高峰;建立国债偿还基金以缓解国债偿还对财政的压力,这样的调整有利于适应不同机构和不同收入水平的购买者的需要以及各部门和个人的偏好要求,并使国民应债能力得到较好释放。
第四,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在难以吸引更多的个人投资者进入到国债二级市场买卖现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放缓市场化的进程,采取发行成本较低的凭证式发行方式。但从长远看,这种发行方式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仍属于变相存款,使得财政部发行国债与央行利率水平调整缺乏联系和沟通,导致投资者将更偏好于相对短期品种。因此要加强合理国债利率结构的研究,使得国债发行利率的确定尽量反映当时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并逐年加大长期国债按年付息方式,使我国国债的付息方式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第五,提高国债的流通性。这就要求在进一步规范完善债券市场的基础上,活跃国债现货市场,提高国民投资意识,促使国民购买国债从变相的储蓄发展到一种投资行为。
第六,加强国债理论与实践研究。尽快给出与经济发展、国民投资能力相适应的适度国债规模和合理的期限结构,并通过调整国债持有结构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使我国国债经过几年时间步入良性循环。
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