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从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诺贝尔奖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诺贝尔奖不仅仅是对科学家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一种奖励,同时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创新能力的标志。一个国家从立国到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所需要的时间,据对前苏联、捷克、波兰、巴基斯坦和印度5国的统计,平均需要37年。美国从1901年至1939年有14人获奖,从1943年至1997年则有170人获奖。从总体上,美国占到了迄今为止全部诺贝尔奖的41%(注:王渝生:《从诺贝尔奖看美国基础科学和创新体系》,载《瞭望》,1998年第32期。)。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当然,获取诺贝尔奖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未获诺贝尔奖的原因肯定是尚不具备条件,但人的素质恐怕应该是最为根本的。教育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是否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呢?
一、对中国没有诺贝尔奖的教育反思
诺贝尔奖是一种蕴涵着高创造性劳动的奖项。中科院院士陈竺说:“诺贝尔奖的核心就是创新,能获诺贝尔奖的成果都是有创意的,并且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创意。”(注:《创新是硬道理——陈竺院士谈“诺贝尔奖”》,载《科技日报》,1998年9月17日。)美国从1901年以来,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一直位居世界榜首,这与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分不开的。而这种创新素质又直接得益于美国的教育。朱棣文教授介绍说:“在美国,老师和父母让他们的孩子从小时候开始就养成自己思考与评价事物的习惯。特别是他们要求孩子看待事物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因此,“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有时作出一些难以想像甚至发疯般的事情,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注:吴守一:《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载《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5期。)。
我国的古代教育,崇尚经验,反对创新;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跟随,反对超越。学生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囿于传统的习惯和圣人著述,“述而不作”、“仿而不创”。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毛泽东早在70多年前就批评说,它“坏的总根,在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灭掉性灵,庸俗的随俗浮沉,高才的相与裹脚”。(注: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将人变成“人形鹦鹉”、“两脚书橱”。到了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引进,教育中有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尤其是解放后曾一度非常重视理工科教育,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但是,即便如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培养;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意思维的训练,学生仍然缺乏创造性素质。当代教育可以说是以应试、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偏重智育、偏重考试科目、偏重分数、偏重少数拔尖的学生。曾有两幅漫画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教育:一幅是,被沉重书包压弯了腰的孩子对正在喝减肥药的妈妈说:“妈妈,给书包也减减肥吧!”一幅是,方脑袋、圆脑袋、三角脑袋,经过学校教育后全变成了方脑袋。可见应试教育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泯灭个性,扼杀了青少年的创造力。中科院院士陈佳洱与杨家福说:“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在科学上是很难有所突破的。”(注:《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载《南方周末》,1998年8月28日。)
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中国应该有诺贝尔奖,这是科学界的共识;中国的教育应该培养出无愧于诺贝尔奖的创造型人才,这是教育界的共识。
二、对创新教育的历史必然性的思考
创新教育势在必行,不只为夺取诺贝尔奖,还因其有更深层次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从世界形势的考察中提升创新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人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因此,培养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和敢于求真的人才,是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把握的基本问题。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发挥以往任何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着眼于教育,特别是致力于创造教育的研究和实施。
日本政府早在199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进攻型的创造型人才”。如今,日本的创造教育不是只有少数学校的实验,而是进入大面积的普及阶段。
美国的创造教育始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目前还设有“创造基金会”,为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提供援助。在许多大学还没有创造力研究机构。
近年来,韩国认为,“在新时代,国民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刀是决定性因素”(注:《从美、日、韩教育改革看世界教育改革的焦点——培养创新能力》,载《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8期。)。因此雄心勃勃推行“教育革命”。新加坡三大教育改革的课题之一便是创意思维教育,“训练学生具有弹性活跃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独立批判的思维方式”(注:《新加坡教改课题:历史教育与创意思维》,载《参考消息》,1997年5月24日。)。
当世界各国勇敢地面对现实,公开剖析现行教育弊端、积极推进创新教育的时候,中国为国家民族之生存,更需要面对现实,深刻反思,精心策划,迅速建立创新教育体制。因为中国发展创新教育面临两个制约因素:一是科技落后,二是人口多、资源少。如何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口资源优势,如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从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中提升创新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创造人的活动,这已是当代人们的共识。教育作为一种创造人的活动,其创造性乃是它的一个基本属性,是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教育创造人、实质是揭示人的本质、本性,或从人的本质、本性出发,发展、培养人的本质、本性。而创造性本身便是人类自觉能动的本质特证之一,也是人的最高本质。吉尔福特说:“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研究表明,人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创造,人对客观形象和客体信息,并非是机械照搬,位移式注入,而是纳入主体的符号系统。所以,复制、再现和生成客体形象和客体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造,即“客体主体化的思维创造”。徐大真说:“人的创造性本质还体现在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以及对于经验的超越和反思。21世纪科学的认识表明,认识主体的创造性越来越突出,已日益‘成为人类认识尤其是自然科学认识的根本思维形式’。”(注:徐大真:《试论创造力及创造力的培养》,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人类根本的思维形式,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因此,教育本身具有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教育要揭示人的创造性本质,培养人的创造性,即首先表现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
可见,创造性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如何发挥教育的创造性生命力呢?过去的教育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惟有造就富有创新素质人才的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创造性。
(三)从创造力开发可能性的研究中提升创新教育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这首先是因为发育中的人在大脑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具有终生的特征,这使神经系统形态与功能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神经生理学家的研究还证明了人的大脑具有“超剩余功能”。据研究,到古人阶段以后,人脑不再增大,由古人到现代人也没有显著的生物进化,但人却从“洞穴人”发展到“计算机时代的人”。从人脑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进步就是“超剩余功能”所发挥的作用。但是人的脑利用率,一般人仅为10%,即使是杰出的专家学者,也不会超过30%,也就是说,人脑的潜能资源还有70%~90%处于“封冻”状态,这部分便是“剩余”的功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脑的功能与动物的脑功能有着质的区别:它与整个人类的社会认识活动不可分割。由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注:周满宏、罗川山:《论创造认识的最高本质》,载《新华文摘》,1988年第8期。)。因此,人脑结构虽不变,但“超剩余功能”却能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无限地认识新的东西。特别是人脑的认识功能是通过思维来实现的,而思维具有生产性,人脑“超剩余功能”可以在创造性上得到无限发挥。
人类虽然存在无限的创造潜能,但只有让人自觉地、积极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才能实现人脑的能动反映机能,而我们过去千百年所沿袭下采的奴化教育、僵化教育,是难以使人的能动反映机能完善和发展的。因此,开发创造潜能,我们只能选择创新教育。
三、关于创新教育的几点构想
(一)创新教育前提——人地位的提升
教育是创造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我们过去的教育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手段、以考分定终身,学生(人)是没有地位的,或者说是没有充分地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没有人、没有心的教育,它不可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释放人的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的地位。
首先,要发现人的价值。就是要肯定与维护人(学生)应有的地位、作用与尊严。懂得学生不是动物、机器,而是有自己思想、观念的活生生的人。这个人是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巨大力量,并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理解,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要重视人的个性。个性即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它是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征的综合。个性是人的主观能动反映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最富有个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创造能力。创新教育必须要重视人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
(二)创新教育目标——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灌输”、“充电”和“加油”等作用,而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释放人类的潜能,并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总之,创新教育关注的中心是创新素质,这种素质在现代和未来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具有统治作用和最大的时代适宜性。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品质 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精神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创新意识是指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人格指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具有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创新思维 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丰富的想像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变通性。
创新能力 属于创新活动的工作机构。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论,尤其是具备良好的创造技能,包括一般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造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论文写作)、表现能力(艺术创作)和物化能力(创造设想物化为模型和产品)。
要说明的是,创新目标的实现,即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不是教育的某个阶段培养使然,而是各个阶段的教育影响所形成的接力效应。因此,创新教育是一体化的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过程中都应贯彻的教育思恩、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
(三)创新教育环境
法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可见,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鼓动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创造创新教育环境呢?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由精神”。所谓“自由精神”,就是一种敢于冲破旧习惯观念和旧势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动反映机能的实现。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
(四)创新教育内客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知识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如泰勒所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基于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对人的智能结构的要求,创新教育中既要有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又要有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容,要从传授分科知识转到进行整体知识教育,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尽量开阔思考的领域,培养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又要追随科学发展的新动态,强调让学生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另外,还要突出方法论的内容,普及创造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新教育方法
我们应该根据人脑生长发育的特点,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在创造性的启蒙时期(3~9岁)以发现教育为主,重点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创造性的培养期(9~22岁)要注意强化脑的功能,提倡教师、学生共同探究、共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提问题、多想问题的习惯。在创造性的结实期(22~28岁)要深入钻研问题,广泛接触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
总之,一方面教师要启发性地“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另一方面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树立起批判意识,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进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为提高创造力奠定基础。
(六)创新教育手段
当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口头语言+文字材料”、“粉笔+黑板”为主,这样简陋落后的教学手段显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手段,如幻灯、录音、投影、计算机等等,千万不要闲置不用或害怕“麻烦”;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全球化网络技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多媒体教育研究,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当成为教育和科研不可替代的基础平台和学习手段。
(七)创新考核制度
我们的考核制度往往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和学校,在有意无意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教育必须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要把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学生应当树立“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是21世纪的好学生”的思想,教师和学校应树立“如果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失误”的思想。学生把培养创新素质作为自己的追求,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令中国人向往已久的诺贝尔奖将不再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