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_评价体系论文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矿产资源论文,开发项目论文,绩效论文,评价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由于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多数矿产资源开发仍然存在粗放浪费、综合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厉害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就成为了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世纪中叶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绩效审计,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大力开展的主要审计方式,绩效审计,即“3E”审计,其核心内容是从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三个方面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计监督活动。其中,《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12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评价,既是绩效审计的重点,也是绩效审计的难点,它有别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目前,因绩效审计缺乏统一的评价准则或者标准,使得审计人员无法深入有效地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工作。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则会为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一致性和客观性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针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合法合规性审查,而对专项资金审计以及环境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则鲜以看到,因此,本文拟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特点,构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以此解决我国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的难题。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世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环境审计委员会2001年在其颁布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指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该《指南》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分为权威标准和非权威标准。权威标准包括由法律法规或其他强制性规定、某公认组织发布的通用标准和职业守则;非权威标准包括单位与类似的组织使用的绩效指标,来自学术文献、外部专家和最高审计机关(SAI)自设的指标。美国环保局(USEPA)在1996年的《联邦机构执行环境审计的通用行为准则——第3阶段:环境管理系统审计》中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评价并对每一部分内容给出了绩效目标、评估的关键点和审计标准。EMAS将环境绩效的指标分为所有类型组织需遵循的核心指标(涉及到水、废弃物、排放物等领域)和其他与环境绩效相关的指标。《ISSAI 3100绩效审计准则》则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方法,包括结果导向方法、问题导向方法、系统导向方法及综合方法。

      1.2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主要有:杨秋波、李凯在介绍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指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作为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缺陷,提出了通过构建资源环境最优模型以优化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严伟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大量有关资源审计方法的资料,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指出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主要是从会计角度对环保项目的计划和目标执行,环保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计,审计方法缺乏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的分析、预测和评估。毛艺璇、南楠提出了构建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包括短期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兼顾局部与全局的系统原则,灵活性和一致性原则,客观性和相关性原则,稳定性和动态性原则。余际从、刘慧芳等人阐述了矿产资源开发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的构成要素,并从矿产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保障程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民生的影响,环境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影响这五个方面构建了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李川针对矿产资源规划特点,提出应合理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并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拟定环境目标,选择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指标,其具体评价指标可划分为五类:自然环境指标、生态指标、矿业特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景观指标,且在每一类指标中应该选择具体的评价指标。

      2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对被审计单位开展的有关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和环境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性”审查。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政策,使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矿产行业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低效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鉴于此,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就应该是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全面评价,尤其是从一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效益不佳的项目中找出影响项目综合效益的原因,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详实的信息。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任何项目一旦投入生产建设,就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两面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在给所在地带来经济繁荣,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交通运输与居住条件改善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大气、噪声、水污染会对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固体废弃物污染、水土流失、次生地质灾害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被侵占等各种危害无不冲击着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对于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既可以选自国家政策规定,也可以选自行业技术规范,还可以选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定目标等等。即: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当在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进行,并根据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特点,从以下5个方面选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评价指标。

      (1)合规性指标。合规性指标大多都是定性指标,此类指标重在检查项目建设的合法合规性。即:主要检查矿产资源是否按照国家相应法规进行开发建设,有无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如:项目立项科学规范性指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合理可行性指标、决策审批手续的规范性指标等。

      (2)项目管理指标。项目管理指标主要以项目审计评价为出发点,重点考察的是项目质量安全性绩效、项目验收程序合规性、工程质量合格率、项目完成工作量、工程质量事故次数、经济技术指标等。

      (3)经济效益指标。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会进步、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矿产资源的开发只要符合国家的长远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供求需要,就可以运用费用与效益分析方法来审查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评估项目在经济上的利用效率。此类指标包含了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以及投资利润率等指标。

      (4)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一方面要考虑项目开发利用对当地的积极影响,包括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对文化、教育、卫生的影响,项目的开发建设所带动的投资、就业系数以及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对当地的消极影响,其主要指标包括:生产生活废水排放量、粉尘的排放浓度、噪声强度、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气候环境恶化状况等指标。

      (5)生态环境效益指标。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代谢和生态循环,这种破坏会严重地影响矿产开发所在地自然环境的正常演化过程,致使区域环境自我调节功能退化,如:矿产资源的开采会使森林、海洋、草原、陆地等生态系统遭到重大损失,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破坏,湖泊海洋受到污染,渔牧养殖遭受侵害。若开采方式不合理,还会造成废石废渣掩埋植被等问题。具体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修复率、清洁生产工艺采用率、植被恢复系数、矿山次生地质灾害治理率等。

      3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指标,本文构建出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所示。

      根据表1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多目标加权函数计算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的综合分值,其公式如下:

      

      3.1 权重计算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的方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具体地:先向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部分专业人员发放问卷,请其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由此建立两两矩阵,再利用Excel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数据整理,最终得出各指标权重,详见表2、表3所示。

      3.2 计算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沉陷土地治理率、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这两个指标权重是所有指标中权重大于0.1的指标。由此可知,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绩效审计应当从以往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渐转移到对生态环境效益的审计,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能够贯彻实施。因为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从指标权重我们还可以看出: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等经济性指标所占权重值较高。

      

      

      

      由表3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中应该是重点关注的因素,其权重值依次增大。尤其是生态环境效益指标权重为0.357,说明在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重视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项目的合规性以及项目管理的绩效评价是进行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只有在项目合法合规,项目管理活动科学有效的前提下,才能对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绩效评价,这五个准则层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4 结语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既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如何平衡“经济—资源—环境”相互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因而评价指标必不可少。本文从合规性、项目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5个方面构架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审计人员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的审计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调整该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充分考虑全面性、可操作性及针对性的特点,构建具体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为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矿产资源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本文特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绩效审计的法律依据。尽管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相关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建立了资源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仍然缺乏相关的实施指导措施,有关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也较为少见。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环境保护和资源环境管理,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和制定相关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以及完善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法律依据。

      (2)加强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实践探索。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一直以来,审计都专注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思路只是停留在查错防弊方面,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没有科学的认识和定位。为此,应大力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业务水平,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为更加规范和科学的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打下基础。

      (3)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掌握以及运用的程度。由于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有别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审计,因此应当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引进熟悉环保知识和环保技术的人才,改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审计人员主动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评价工作。

      (4)扩大和提高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运用范围和效率。审计人员应当关注学术界对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的动态,运用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真正发挥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作用,并优化和改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内容以适用于资源环境保护的新规定,使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和成熟。

标签:;  ;  ;  ;  ;  ;  ;  ;  ;  ;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_评价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