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和锻炼其推理能力的重要时期。主要是为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后续的一个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的教师更加应该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他们能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推理能力;核心素养背景;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
前言: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数学的教学也进行了较多方面的改革,对于之前的教学方式已经被逐步的改革和替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针对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点之外,更多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及素质能力,本文主要是结合当前的小学教育的基本现状,探讨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推理能力概述
在大数据的时代下,数学的核心素养是帮助人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代的社会的发展,从而掌握和迎接新时代所具备的科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内涵不仅仅是从数学这一门学科来进行考虑的,更应该是跨学科、全方位以及多角度的形式进行,来审视数学素养的真正内涵。
数学在推理的过程中,其主要特点是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以及严谨性等等,才能在数学探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在此同时还可以针对思考的方向进行很好的归纳和梳理,从而转变为验证数学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先决条件。在这个具有良好推理能力的基础之上,还能不断地在整个推理的过程中,获得发散的思维,甚至还能发现新的数学规律。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时,还要考虑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是逐渐培养起来的,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就比如说培养学生对于数和形的培养,就要学生能利用起之前所学习过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解答,这才能慢慢过渡到学生学习抽象的思维能力,进而才能进行一些有难度的推理问题进行解答,所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就是为整个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条件,两者之间具有统一性,是共通和共同发展关系。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措施与建议
1.问题情境引导,调动学生推理兴趣
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呢?那就应该在学生对推理产生一定兴趣的前提之下进行培养的情况。这就能综合参考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和性格特征,教师在授课期间,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通过设计具有现实性、有挑战意义的问题,并且能为学生提供猜想和思考的情境,在这个学习的环境之下进行思考,在独立自主思考中,让学生试着去解决当下的问题,并且对这个过程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对推理产生兴趣[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一个三角形的房顶,为此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根据房顶的设计,要求其中一条边长15cm,其余两条边的和为20cm,那么这两条变对应的边长可以为多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讨论,学生经过小组形式的讨论之后,能得出一个自己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剪切线段来设计房顶,在通过实践的操作形式可以很快验证学生的想法,适时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是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时候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观察、实践活动和对比,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在数学情境下,经过合理的推理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点形成的过程,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对推理的兴趣度。
2.合理猜想设计,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猜想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是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科学猜想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论探讨,同时又能够在不断探索和猜想的过程当中进行学习。在对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猜想的时机、空间以及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思考,并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和提点,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推理和理论延伸,根据实验和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比如,教师在进行“3的倍数的特征”课时,在教学中导入环节,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3的倍数具体特征,学生通过了思考了之后,猜想个位数是3的倍数,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就不用马上给予回答或者否定,随机再次提出相关的题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就可以将此类数字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现出来,将个位和十位进行相加又会得到什么答案?学生经过思考和总结,教师在顺着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点拨,此时,就能形成新的猜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以上的猜想进行验证,分别列举的方式三位数、四位数甚至五位数等等,通过合理的猜想进行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学生在进行反复的验证,这样学生整体的推理能力就有很大的提升[2]。
3.实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理论与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两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推理能力自然也是不例外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实践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实行个性化的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作业,升级优化,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推理的过程。以此来巩固自身的整体推理能力,在核心素质的培养背景之下,采取体验式和探究式的作用来进行设计,以此来替代纯知识的训练,来充分显示“做”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体系,推理进行作业的完成,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3]。
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混合运输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在放学后去附近的超市进行购物,针对不同价位的商品进行整理,同时可以通过自己制表格、画图的形式进行展现和归纳整理,在根据已经学习到混合运算的方式,自己尝试计算。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具有实践活动形式的作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商品进行归纳和整理,让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再运用到实践作业当中来,最终促成知识点的积累和推理。
结语
学生推理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非常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推理能力全面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文朝.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研究[J].才智(6):136+138.
[2]钱守旺.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以人教版三下“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J].新教师(1).
[3]周阳,金康彪.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8).
论文作者:施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能力论文; 数学论文; 核心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