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以西宁湟水湿地公园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项目为例论文_马竣才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以西宁湟水湿地公园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项目为例论文_马竣才

西宁市林业(园林)局规建处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摘要: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湟水湿地公园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条件分析和问题总结,明确规划思路和技术路线,确定规划目标,制定实施策略,初步提出了西宁市建成区内“湿地公园”海绵化规划设计模式,以期为西北地区类似主城区类似项目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西北地区;湿地公园;模式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anghui Wetland Park which is the pilot area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of Xining City,Qingha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summary of the problems,the paper clarifies the planning ideas and technical routes,determines the planning objectives,formulat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and initially proposes the sponge planning design model for the “wetland park” in the built-up area of Xining City.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projects in the similar main urban area of northwest region.

Key words:sponge city;northwest China;wetland park;mode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1-2]。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指以水为主体的公园。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属于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高气温为33.9℃,极端最低气温-26.6℃,≥0℃积温271811℃;年降水量384~430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29.12 毫米,最大年蒸发量为2095.8 毫米,最小年蒸发量1535.9 毫米。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气候干燥、多风,气温日较差较大,年较差较小,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期190~220 天。作为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区位于西宁中心城区西部,其范围东起新宁路,西至湟水路,北临青藏铁路,南到大南山山脊线,总面积21.61km²。依托“两山对峙,一水穿城”的典型川道型城市形态,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用水效率低下,周围山体与冲沟易发生雨水聚泄,水土流失严重,雨水调蓄功能弱,雨水消纳措施不完善,积水内涝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区域存在雨污合流管网,存在雨季溢流污染现象,城区河流水环境污染较重等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问题;按照住建部绩效考评和《西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项目系统性详细规划(2016—2018)》要求,西宁市积极探索高海拔半干旱缺水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新路子,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为路径,按照“治山、理水、润城”的总体技术路线实现“山—水—城”一体共治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构建“外围环境+城市单元”系统化治理模式[3-4]。

1 项目概况

西宁湟水湿地公园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项目位于西宁中心城区西部海湖新区,东起文博路西侧湿地水域,西至湟水桥,北邻海西路和湟水北路,南到海晏路,东西长约5.0km,南北宽约0.65km,总用地面积148.62ha,其中湟水河南岸海绵化改造面积为95.1ha,北岸海绵化改造面积为53.52ha,规划区内湟水河流经长度约5.3km。规划范围内整体地形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趋势,南北高差5~15米,东西高差27米,南侧靠近到道路区域为台地式陡坎,剩余区域地势相对平缓,最高点位于公园西北角,高程为2280.1m,最低点位于公园最东端水系出口,高程2247.3m。试点区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存在雨污合流管网,存在合流制污染威胁,在雨季大量雨水进入后,出现溢流污染现象,部分污水直接流入城市水体,导致湿地水系局部区域有黑臭水体现象。项目区内基础设施维护不到位,规划区内现状植物具有显著的次生性质,植物养护管理不到位,植物长势无序,植物景观水平不均衡,季相景观不明显,植物景观特色缺失,水生植物以芦苇为主,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景观水面藻类泛滥。功能性活动和休闲场地缺失、智慧景区建设缺失,缺少特色和标识性景观,缺少标识标牌、亲水游览设施、管理用房、公共厕所、防火瞭望塔、消防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游客服务用房,整体景观品质与综合性公园定位差距较大。现状已覆盖灌溉管网水源无保障,布局不合理,未考虑对湿地水源和收集雨水的有效利用。规划区下垫面分为水域、道路、建筑、广场铺装和植被5类,其中植被占地较大。道路以硬化道路为主,透水性差、破损严重,园路覆盖不均衡,与景观游赏功能结合较差,河道两岸交通联系不足,既有联系桥梁便利性差,使用率不高,缺少内部养护管理车辆联系通道,缺少内部消防环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规划思路与目标

合理设置调蓄区承接海绵试点区相邻地块径流排放,调蓄减缓城市建设地块径流控制压力,在满足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建设目标要求下,充分考虑项目区域在城市总规、区域控规和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功能定位,围绕未来城市发展前景和需要,在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功能的同时,按照打造海绵化湿地公园建设样板、保障清水入城、提供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平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乐园的要求,将湟水河湿地公园打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建成集科普教育、生态保护、文化展示、城市休憩、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4-5]。因地制宜建设各类海绵设施,确保项目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大于90.0%上位规划要求,调蓄雨水总容积约4.55 万m³(其中调蓄14排水分区外排雨水量3.899万m³,12排水分区外排雨水量0.6466万m³)同时承担对第四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9 万m³/d尾水净化提标功能。在保护原有湿地生态格局的基础上,梳理优化现有植物景观,完善园内管理房、环卫、公厕、灌溉系统、智慧景区设施建设、标识标牌、景观照明及夜景亮化系统、防火瞭望塔、消防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游客服务用房等功能设施建设;完善园内消防及生产道路环线、加强两岸人行交通联系桥梁建设、更新修缮既有园路、优化园内园路系统建设,增加静态交通设施建设,理顺园内交通与外部交通联系;增加园内游览设施,亲水设施、休闲活动场地建设,增加特色和标识性景观。增强园内景观建设品质,使湟水湿地公园成为未来服务海湖新区和西宁市的综合性公园,成为湟水河生态活力轴建设的核心。

3 规划实施策略

3.1 生态修复、海绵改造

本项目绿地海绵化改造与景观规划建设应加强对于排水和绿地管控规划,按照“刚性+弹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采取“底线管控”策略,对影响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实现的城市排水管网进行严控,确保彻底做到雨污分流,基本做到初期雨水弃流;同时加强对雨水排水口的水质水量进行检测,将所有导入湿地的排水口纳入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监测与数字化管控平台,做到全程跟踪监督。同时建立完善的绿地实施管理机制,明确各绿地建设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保障规划方案实施落地及后期运维,使湿地公园作为西宁城市重要绿色生态空间功能长效发挥[5]。

3.2布局结构及功能分区

总体布局结构: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带、六区、多节点”。

一带:湟水河景观带——是南北两岸的联系纽带,通过湟水河及沿岸项目功能,主要展示湿地文化和湟水河风情,通过湟水河空中生态走廊、湟水景观桥、渔船码头等项目体验湟水河的优美风情。

六区:湿地科普体验区、休闲运动娱乐区、湿地休闲游憩区、河湟文化展示区、湿地生物观赏区、湿地水上游乐区。

多节点:包括“水之母”观赏园景观节点、西宁湟水国家湿地科普馆景观节点、运动公园景观节点、艮兑堂景观节点、夕佳亭景观节点、湿地鸟类观赏区景观节点、湿地水上休闲景观节点等。

3.3海绵设施规划目标布局及设计策略

参照《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要求,综合考虑湟水河湿地公园地域特征,建立包括“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四大方面内容在内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合理划分排水分区,根据海绵城市建设中“渗、蓄、滞、净、用、排”的建设要求和国家海绵示范项目的考核要求考虑海绵设施布局。优先消纳疏解海湖新区外来雨水,达到削峰错峰效果并减小湟水河行洪压力,同时对园内道路两侧的绿地地形进行微调,在路侧、广场周边优先考虑雨水花园滞纳消解硬质场地雨水在公园南部紧邻陡坎的地带设置导流溪水、带状雨水花园、湿塘等设施,与原生植被群落融合形成雨水径流植被缓冲带,以消减坡地径流对场地水体、道路的面源污染(泥沙),差异化选取海绵设施的具体工艺构造。增加功能性湿地和自然净化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削减,结合场地灌溉系统,就地利用净化后雨水进行绿化灌溉,做到水资源有效利用,经湿地净化后超标蓄水回补湟水河。

3.4其他专项规划

湟水湿地公园作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湿地公园,其建设不仅要考虑发挥其湿地和海绵作用,更要考虑其作为城市综合性公园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改造规划还需细化完善建筑、种植、竖向、交通、公共设施、灌溉系统、景观亮化、给排水、电力工程、消防、燃气智慧景区、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游线组织等专项规划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权衡海绵城市需求和湿地景观效果需求,确保景观与海绵双赢;如何提升湿地地球之肾的生态作用,净化水体、提升景观水质;如何完善公园功能、提升景观品质、增强公园活力、完善其在区域中的功能,在发其海绵城市建设中整体功能的前提下更好的服务市民,均是在海绵理念指导下做好处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要考率和把握的原则[5]。本文通过对湟水湿地公园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项目现状条件分析和问题总结,规划思路、规划目标和技术路线分析,规划分区具体规划为例,分析了地处建成区内“湿地公园”海绵化规划设计模式和建设思路,以期为西北地区类似主城区类似项目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对构建我国高海拔西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和实施节水型社会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欢军,朱萍.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J].中华建设,2016,(04):76-77.

[2]李婷睿,侯亚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排水(雨水)防涝系统规划方案研究[J].中国水运,2018,18(03):181-183.

[3]董良海,余洁.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04):103-106.

[4]李兰,李锋.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J].生态学报,2018,38(7):2659-2606.

[5]魏海琪.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7.

作者简介:马竣才,1979年8月,男,回族,宁夏银川,本科,西宁市林业(园林)局,规建处副处长,观赏园艺(园林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

论文作者:马竣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  ;  ;  ;  ;  ;  ;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以西宁湟水湿地公园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项目为例论文_马竣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