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同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日益提到重要位置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中央在各领域开展的重要工作,它使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得以宣传、贯彻,使全党、全民思想得以统一,使上层建筑得以巩固。然而,在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民众的思想、心态呈多元化发展,因此,新形势下,要广大民众自觉地贯彻党中央精神,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将党纪国法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加强个人自律,社会呈现出稳定、繁荣、发展的局面,除了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赖于在民众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之处。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貌似分属两门毫不相关的学科,但追根溯源,二者却有着某些共同之处。
首先,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同属意识形态范畴。
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思想政治即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中必须讲政治,必须有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即指的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划清基本界限,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实践,用马列主义在我国的新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
心理也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有较高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据心理学家研究观察得出结论:心理健康的大致标准是:①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②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操、乐观的心情。③意志坚强可控。④人格完整,个性和谐。⑤良好的人际关系。⑥自信而有责任心。心理健康的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产生之后,而心理学则是从哲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的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要解决的根本理论问题,是通过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不断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心理与人脑的关系,探讨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心理及行为因素,以促进和保持人类心理健康。
可以看到,二者都同属意识形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阐明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一旦产生或思想一旦反映外界的客观规律,就具有反作用现实的能动作用。意识包括的范畴很广泛,除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还包括人的情绪、意志、良心等。思想政治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而心理健康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一般包括人的情绪、意志、良心等。
其次,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都包含有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元素。
思想政治指的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进行思想、信念、品德的教育。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必经阶段,这也是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理想,我们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
心理健康指的是在对客观世界认识、反映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自我行为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是以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坚韧不拨的意志等基本元素构成心理结构,而且这些元素是心理结构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增加推动行为动机内驱力的强度,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人的内心生发出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当的行为调节能力,使个体行为目标更明朗,意志更坚定。战争年代的共产党人将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理想,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念,纵然是枪林弹雨,严刑拷打,也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斗志,乐观的心态面对种种困难,甚至是死神的威胁。
因此,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都以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为重要内容,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不仅使人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侧重。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虽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二者仍分属不同的学科体系,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思想政治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属于纯社会科学,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心理健康属于生理学和心理学,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的过程中,是以较完整、较稳定的理论体系为蓝本,采取的基本上是灌输的形式,讲究的是从整体全面把握某一理论体系,掌握政治方向,强调从主观思想上进行改造,从而提高某一群体的整体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则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出发,强调人的个性差异,采取的方式是从个性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和疏导,从而提高个体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三、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可以起到互补同工的作用。
首先,良好思想素质,是良好心理素质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就是理想、品德的教育,这些恰好也是形成心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坚强的意志,能使人乐观豁达,斗志旺盛。良好的思想素质,如航行的船有了舵,明确的政治方向,似航行的船有了目标,良好的心理素质,给航行的船准备了充足的马力。因此,健康的心理必须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
其次,健康的心理,能稳定、巩固、促进良好的思想素质。健康心理使人有美好心灵,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追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很难想象,精神萎蘼、心胸狭隘,情趣低下的人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更谈不上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再次,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我国除了采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外,还必须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历来采用的方式,能从整体上提高民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统一全党全民的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的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对外交流的扩大,社会问题的增多,人们思想上出现转型期必然出现的各种观念交替、各种思想碰撞给带来的困惑,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并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
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民众心态普遍呈受压抑状态,外在的行为表现多以含蓄、深藏不露的方式表现,习惯以争强好胜的外表掩饰内心的脆弱。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动荡,各种压力出现在措不及防的人们面前,心理素质不高,没有健康身心的人就会被压力摧垮,变得消极、颓废、萎蘼。这样的人,如果此时和他谈思想、谈政治,就会被他当笑话。如果此时从他个人的特征出发,因势利导,进行心理疏导,或许会使他走出人生低谷,调整自己的行为,重振精神,在他体验了人生有崇高信仰,美好的追求带来的精神享受后,逐渐培养他树立崇高的理想、坚持的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有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新时期不可缺少的思想教育方式。虽然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的西方,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在我国开始广泛运用,这正说明了改革开放时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是新时期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虽操作、运用中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达到使人们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使社会繁荣稳定,人类共同进步的同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