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论文_邹晓霞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

【摘 要】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行全麻手术患者98例,采用随机划分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行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护理满意率以及麻醉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结束至苏醒时间,观察组(22.65±10.50)min少于对照组(38.50±14.00)min,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麻醉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6.12%(3/49)低于对照组20.41%(10/49),护理满意率观察组95.92%(47/49)高于对照组81.63%(40/49),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有助于苏醒时间的缩短、并发症的控制,且能够推动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麻醉恢复室;效果

作为患者术后苏醒恢复的场所,麻醉恢复室亦被称之为PACU,近年来对护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原因在于该场所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患者麻醉苏醒情况。然而传统护理干预模式下,无论在缩减患者苏醒时间或控制并发症方面,效果均不理想,这便要求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人性化护理模式。本次研究将对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麻醉恢复室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做具体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行全身麻醉患者98例资料,男53例,女46例,年龄22-65岁,平均(43.5±5.5)岁,为骨科、耳鼻喉科以及普外科患者。入选标准:①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方式,无麻醉禁忌症;②患者无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高血压、精神病史、认知障碍以及其他影响麻醉以及麻醉苏醒情况;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签字确认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将98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对比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麻醉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如器械准备,包括除颤仪、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并做好急救药物的备置。待进入PACU中,需做各项体征指标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脉搏等,若出现异常告知医生处理。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人性化护理方法,具体实施内容包括:①麻醉前指导,如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将PACU环境向患者介绍,告知患者麻醉的必要性,同时讲解麻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因疑虑过多而产生负性心理;②进入PACU后人性化护理,如妥善处理患者身上注射管、引流管,做好保暖工作,考虑到患者可能有苏醒躁动表现,应适当做病床与患者身体固定,避免出现坠床情况;③并发症护理,恢复期间,部分患者可能有呕吐情况,需及时做口腔分泌物清除,防止吸入性肺炎、窒息情况发生,同时观患者是否有非窦性心率、心跳加快情况,做针对性的稳定心率治疗;④苏醒期护理,以热情的态度告知患者手术成功完成,给予安慰与鼓励,避免苏醒中有紧张、焦虑心理产生,待各项体征指标平稳,转入普通病房。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苏醒时间观察,该时间主要指手术结束后与苏醒间隔时间。同时,观察患者麻醉并发症问题,包括低血氧症、通气异常、心率异常等。另外,以问卷形式了解患者护理满意情况,问卷内容取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评价,将满意例数与非常满意例数纳入满意率计算中。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录入WPS xls表格中汇总,引入软件SPSS21.0做统计学处理,麻醉苏醒时间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经过均数±标准差( ±s)描述;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经过数(n)或率(%)描述,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麻醉苏醒时间对比

手术结束至苏醒时间,观察组(22.65±10.50)min少于对照组(38.50±14.00)min,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麻醉并发症,心率异常、低血氧症、血压异常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6.12%(3/49),对照组麻醉并发症情况,心率异常3例、通气异常3例、低血氧症2例、苏醒延迟1例、血压异常1例,并发症发生率20.41%(10/49)。护理满意率情况,观察组满意与非常满意各15例、32例,满意率95.92%(47/49),对照组满意与非常满意各14例、26例,满意率81.63%(40/49)。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对比[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全身麻醉是当前临床手术治疗中常见的麻醉方式,对帮助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受手术操作、麻醉药物、患者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能致使苏醒时间过长,或有其他并发症问题产生[1]。这就要求麻醉恢复室做好护理干预工作,如引入人性化护理模式,其实施的要点表现为麻醉前做好心理疏导与知识宣教工作,术中做各项指标监测,而苏醒阶段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帮助患者快速苏醒[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苏醒时间上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较低,而护理满意率较高,反映出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下,对提高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质量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有助于苏醒时间的缩短、并发症的控制,且能够推动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林. 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4):49+51.

[2]陈黔,钟萍. 人性化护理在麻醉恢复室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S2):151-152.

[3]何启芳. 浅论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2):72-73.

论文作者:邹晓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  ;  ;  ;  ;  ;  ;  ;  

浅论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论文_邹晓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