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风与文风的关系——兼论毛泽东文风观的基本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风论文,学风论文,试论论文,特色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所谓“先进文化”是相对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民族、国家而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我们党自创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文风的辩证统一,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学风和文风的关系,克服当前存在着的将文化建设“软化”、“手段化”、“代价化”、“滞后化”等几种错误倾向,坚持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健康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环境。
一
何谓学风?毛泽东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1](P771)这里对学风的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
第一,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问题。
首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普遍原理、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照搬它们的结论、公式和字句。邓小平说:学马列“要精”,就是要求我们不要把马列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而应把握其精神实质,即观点与方法。
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1](P748)
再次,明确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目的和出发点,运用它去深刻地、科学地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用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毛泽东用“有的放矢”这一成语形象地说明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关系,说明了学习马列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邓小平则以“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辟论述说明了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阐释了马列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的道理。
第二,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
首先,毛泽东特别强调把思想认识理论转变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提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并指出:实事求是的方法,“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1](P759)
其次,毛泽东根据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提出了在详细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工夫,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实事”中求出“是”,即发现客观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解决主客观矛盾,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再次,为了实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毛泽东特别强调了解“实事”,需要调查,从“实事”中“求是”,需要研究。因此,毛泽东提出: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现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方法,是无产阶级政党了解情况、制定政策的基本方法。他还从群众路线方面,提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在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具体方法,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
何谓“文风”?毛泽东在批判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存在的束缚人的思想、窒息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同时,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革命文风。它的特点是:
(一)唯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把这一原则应用于新闻写作、演讲说话的实践中,形成了他文风上的唯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文风的重要特色。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十分强调:办事情,研究学问,都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对“实事和真理”的研究。主张“踏着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说话”,“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2]反对那种脱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和对实际用处不大的研究,提倡“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实意做事,真心求学。”[3](P581)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和报道中要向人民群众做真实的报道,力戒空谈,“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4](P125)以真实事实为依据,反对弄虚作假。
好的学风和好的文风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但也只有好的文风,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正确地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毛泽东说过:“写文章,第一是设计,第二是施工,第三是雕梁画栋,第四是验收。经过这几步,文章就能更好地接近和反映客观实际。”[5](P327)
毛泽东一贯反对那种“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的宣传家。”号召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迈开双脚,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扎扎实实地做调查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身体力行,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宣传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方法。这就是:一要尊重群众,尊重事实;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在我们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毛泽东倡导的唯实求真的科学精神,注重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仍然是我们需要认真发扬的思想作风和优良文风。
(二)生动鲜明的战斗精神。根据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认为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是运用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经济的产物,是“反映和指导政治经济工作的一种武器。”[4](P115)因此,他要求包括党报在内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必须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使我们的宣传尖锐、泼辣、鲜明,毫不吞吞吐吐,只有这样才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他要求:“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3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4](P207)毛泽东率先垂范,在他的有关书信、批示、评点、报告、文件、谈话中,无不坚持着这一生动鲜明的战斗精神。从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收集的71篇论述性文章中可以看出,其主要内容,大到关于无产阶级新闻的性质、使命、任务,小到如何写导语,如何改错别字,无论是分析、引导、建设,还是批评、修改、告诫,都直接指导着革命新闻工作,明确地表明了毛泽东对新闻工作某一方面、某一问题的思考、认识和主张,体现了他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
(三)新鲜活泼的语言风格。毛泽东倡导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十分重视语言要接近群众,要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P500)要形成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7](P745)首先,要解决好宣传工作的对象问题。即想一想写文章、发表演说、谈话是给什么人看的,给什么人听的。毛泽东说,射箭要看靶,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也必须看读者,看听众,要和自己的宣传对象做好朋友,懂得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使自己写的、说的让人家都看得懂、听得懂。其次,写文章要严禁说空话,反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一要准确,二要鲜明,三要生动。为达此目的,要注意合逻辑,合文法,并且有较好的修辞。再次,语言要丰富生动。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1](P749)他批评当时党内存在党八股的文风:“乏味得很”,因而“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喜欢看,他们的演说,也就没有多少人喜欢听。”[1](P794)这种状态一定要改变,使语言丰富、生动起来。
三
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密切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文风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主张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文风的辩证统一。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文风,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必要条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文风上,就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致力于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在与各种错误思潮和落后文化观念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和革命文风的统一,善于借鉴和吸收各种先进文化的思想成果,在不断总结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创立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理论作为精神支柱,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与革命文风的统一,立足于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充分发挥文化塑造人的功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远见性,具有科学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有信念、有追求、高素质的现代人,引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朝着健康、文明、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文风,是整顿党风,增强共产党员党性的重要保证。文风是党风和学风的表现形式,党的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体现在文风上,就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文风。这是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把党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推进的动力。
要完成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做好文化战线的指挥员,就必须首先解决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和学习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包括对广大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在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立场问题上:毛泽东要求广大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1](P805)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党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在态度上:毛泽东要求广大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对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分析、区别对待的态度。歌颂和赞扬积极的、革命的东西;批判和改造错误的、落后的东西,使所写的东西成为广大人民团结、进步、同心同德、向前奋斗的精神动力。
在工作和工作对象上:毛泽东要求广大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使自己的作品、文章、演说为人民群众所欢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使自己真正地转变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
在学习问题上:毛泽东要求广大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1](P831),“研究社会上的各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1](P809)并提出用“走马观花”、“下马看花”、“安家落户”[8](P408)三种方式来主动地选择、调节自己的实践活动,自觉地改变自身的社会存在,从而最有效地和人民群众一起,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毛泽东提出的这些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学习等问题,仍然是我们广大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的指针。我们必须端正学风,增加党性,发扬马克思主义革命文风,使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不良影响,纯洁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引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文风,是建设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在文化建设上,毛泽东提出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方向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式的;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既是科学的,又是大众的。毛泽东将它高度地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其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全国人民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今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要求也愈来愈高。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是适应这一需求而产生的,也必须为满足这一需求而存在和发展。文化只有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贴近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反映人民大众创造美好新生活的伟大实践,才能受到人民的欢迎,才有旺盛的生命力。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文化同群众的关系时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广大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要创作出表现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反映和歌颂人民大众的优秀作品。这也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总之,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和革命文风的统一,坚持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上的先进性,把握中国当代先进文化脉博,永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