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阶段,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地表径流污染十分严重,在水资源问题上,我国不同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例如有些地区水资源缺乏,有些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在生态环境角度来保护环境,针对这个问题名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这一构想,每个城市都在修建自己的雨水系统,本文针对海绵城市这一理论进行探讨,并且对其实践情况进行讨论。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实践;构想
一个城市对于不同的环境都有很好的适应性,在环境灾害中呈现出弹性的特点,在下雨时可以储蓄一部分水源,而在环境需要的时候又可以将先前储存的水源拿出来利用,这就是海绵城市。这种城市建设理念在规划方面强调缓排缓放,是未来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思路。
一、关于海绵城市的概念
通过一系列技术途径构建一个雨水开发系统,在雨水下落时可以深入,并且将水进行储存,在需要的时候又可以将储存起来的水源拿出来使用,这就是海绵城市的构想。这个城市建设理念有利于在城市范围内形成一个水源的良性循环,地表径流水源和雨水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净化和利用。旧有的城市治理理念中, 对于雨水的仅仅通过泵站和管渠进行排放和处理,在快速排放雨水方面见效显著,但是城市蓄水压力增加了,大量污染物得不到处理也随着雨水流入,一方面浪费了水资源另一方面也给城市供水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海绵城市概念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也在迅速进步,经济发展给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非常巨大的助力,但是对于当前城市内水资源保护的问题,一直都没有采取相关的对策,城市内水污染程度逐渐加剧,渐渐体现出了其弊端,阻碍了城市发展。城市内环境破坏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的问题,随着城市降雨量的增多,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近年来洪灾时有发生。针对这个现状,我国城市设计工作者提出了海绵理论,希望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洪灾以及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三、当前海绵理论应用中不完善之处
对于一个城市规划的思想来说,海绵城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当前在这个理念的应用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没有进行足够的定量分析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来说,应该有完善的调研环节和定量分析环节,对该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进行确定,进而才能决定具体的海绵体保护措施,当前对于海绵利用的形式以及定性的方式往往仅采用文字描述来进行,虽然十分简便,但是其方法不够严谨,和现实具有一定程度的偏差。
(二)专项规划不受重视,脱节于用地规划
正常来说,用地规划应该同步于专项规划进行编制,但是在实际桂花工作中,二者却经常脱节了,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大多数人都优先考虑对城市功能进行分区,其专项规划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上,所以开发强度和基础设施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三)不重视城市竖向规划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对于竖向规划方面的忽视是很常见的一个问题,竖向规划如果没有妥善进行,城市在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的时候,就会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
三、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策略
要想保证海绵城市理论得到全面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城市自身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明确城市未来发展趋势,这样不仅仅能够促使城市内部的海绵理论得到有效发展,对于减少城市水资源危害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在目前实施的城市海绵理论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保证海绵理论的全面落实还存在一些阻碍作用,针对于这一点就应该对城市自身涉及的城市海绵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策略,促使城市海绵理论在城乡规划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城市道路规划
由于城市道路中雨水的径流量比较大,造成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同时也是城市出现污染源的主要来源。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中,需要在满足交通路面通畅,保持道路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道路两侧以及道路周边的绿化空间开展下凹式的绿地建设,实施透水路面、LID树池等开发措施,在道路功能上不仅能够减少雨水的净流量,还能将路面径流水质进行改善,提高城市水环境与质量。
首先,利用道路景观的绿化带,在道路中构建现状下凹的绿地系统,其功能是促进道路雨水地表径流顺利汇入绿化带,并逐渐实现绿地系统对雨水的储存、入渗以及净化功能,而对那些质量不符合标准的雨水进行排放。
(二)城市雨洪管理海绵技术-以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为实例
海绵城市建设在微观角度中主要依赖的是一系列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建立具有意义特殊,是我国首个以解决城市内部洪涝为设计目标的国家级的城市湿地公园。该公园通过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将其雨洪管理进行生态化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城市雨水的相关问题。该公园从2011年建立以来,在城市中充分发挥着解决雨涝的职能,其海绵设计技术的关键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该工程以雨洪的安全格局为基础,在湿地中规划出雨水集合城区-汇水湿地,在雨水管理中形成了具有镶嵌形式结构的海绵综合体形式。
通过填-挖技术形成海绵地形,首先,能够创造出多级湿地系统,其次,能够为湿地生物提供栖息地,并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空间,在工程造价上比较低廉。
在湿地中构建净化水质-蓄水池-地下水回雨水治理系统。在该湿地系统中主要的职能是对潜流进行整合,通过对土壤以及生物环境的净化,将净化后的雨水通过处理汇入到中央低洼湿地中,对地下水进行补充。
充分利用地形以及水量分布的特殊性,对湿地中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在城市规划中建立水系统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都是城市天然雨水的净化场地。例如杭州某城区中,现状水面率达到5.5%以上,在河道两侧建立控制力度不小于5-50m的绿化带,绿化带能够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等影响较低的系统构建开发条件。首先,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该不断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与治理,特别是对城市中地理位置较为低洼的河沟以及河塘中,严禁市民盲目对其填埋,避免内涝风险出现。而对于过去填埋的河道水系,应该特别关注,需要结合实际城市发展需要进行有计划的生态恢复。
四、结语
结合上文所谈,在城市建设中实现海绵理论,就离不开规划一个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根据海绵原理,就可以发挥相应的生态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理念,需要各部门共同对其进行完善,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体现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有助于解决当前城市中水资源缺乏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邱丽丽,李秀银.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应用的探讨[J]. 现代园艺. 2017(02)
[2] 章晨曦,何倩歆. 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分析[J]. 城市地理. 2016(14)
[3] 蒙浩捷.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6(27)
论文作者:赵立娜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湿地论文; 理论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径流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