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在闽西南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发展方向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协作区论文,对策论文,闽西论文,地位论文,方向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7.57
闽西南经济协作区由福建西部的龙岩、三明和南部的泉州、厦门、漳州五个地市组成,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之一的东南沿海经济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朝着多极化、集团化、区域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由原来的竞争走向合作,从分割走向统一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意味着经济协作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逐渐认识到打破地区行政界限,发展地区间经济合作是寻求继续长期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闽西南经济协作区正是在这种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于1994年12月,通过友好协商自愿结成的。
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相互封闭、孤立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不同的区域特点,通过各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和横向经济联合,形成物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位一体的经济协作态势,有助于克服各地市区域内制约因素,形成区域整体优势,促使区域间得以长期持续发展。
1 在闽西南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
1.1 协作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闽西南经济协作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雄居台湾海峡西岸及其纵深地带,总面积计6.704万km[2],海岸线总长约1335km。1995年末总人口1715.72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5.2%,40%和54.2%,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1296.54亿元,工业总产值1804.72 亿元, 农业总产值392.9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0.02%,62.63%和51.34%(见表1)。
表1 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基本情况表(1995年)
总人口土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 八五增长速度
地区
/万人 /km[2]亿元,90年不变价
(GDP)/%
三明
258.3022950122.97
14.1
龙岩
277.9219100 81.9
15.6
厦门
122.001516.12 184
25.2
漳州
436.8012608 163.5
23.5
泉州
626.0010865380.64
43.4
人均国内
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
生产总值/元
/hm[2]面积/hm[2]
5340
16.67
0.06
2947
13.45
0.05
150822.98
0.03
3743
16.60
0.04
6054
14.35
0.02
闽西南区域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地理条件优越,且改革开放起步较早,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已形成一定的经济实力,为本区域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1995年全区域内国内生产总值达933.0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外贸出口总额达56.56 亿美元,“八五”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4亿美元。外向型经济已出现由沿海向内地推移的趋势。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本区域已初步形成以厦门特区为龙头,以沿海的漳州和泉州为两翼,以内陆三明和龙岩为腹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1.2 三明市在闽西南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
三明市位于闽西北,是闽东南沿海的内陆腹地,是沿海向深腹内地发展的过渡地带,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三明市具有丰富的森林、矿产,电力和旅游资源,工业基础好,重工业发达,是福建省钢铁、煤炭、水泥的主要生产基地,轻纺工业也有较强的实力,加上三明市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便宜。而闽南沿海三地市在厦门经济特区的带动下,经济发展迅速(见表2),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正通过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便腾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产品也由初级产品加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因此,三明应该抓住沿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生产力布局向广深方向拓展这一机遇,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收沿海向内地的产业辐射,吸收沿海剩余资本,发展配套产业,成为闽西南经济协作区的基础和后盾。
表2 闽西南五地市1995年经济发展水平(当年价)
项目 厦门漳州泉州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50.20
220.88 507.5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19743.00 5233.00 8358.00
工业总产值/亿元400.37
319.32 768.26
农业总产值/亿元 25.66
124.78
98.84
龙岩 三明 区域合计 三明占区域
127.60189.24 1295.4214.6%
4604.00
6714.00 7559.00-
124.49192.28 1804.7210.65%
59.14 84.55 392.9721.5%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省内外市场为依托,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三明钢铁、机械、化工和林副产品优势,山海协作,优势互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三明作为全省重工业基地,在闽西南经济协作区中起着重要作用。
2 三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
三明市地处福建的西北部,辖2区、1市、9县,总面积2.29万km[2],人口1995年258.3万人。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9.24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276.8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2.28亿元,农业总产值84.5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76%,7.59%,6.67%,11.04%。 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如下。
2.1 丰富的自然资源
2.1.1 森林资源。全市有森林面积165.13万hm[2],森林覆盖率70.38%,活立木蓄积量1.21亿m[3]。林木种类繁多,有红豆杉、香榧、银杏等稀有珍贵树种,享有闽西北“绿色宝库”的美誉。商品竹1200多万根,笋干1万多t,是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9 个县列入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
2.1.2 矿藏资源。发现金属、非金属矿种79个, 已探明储量有49种,已开采的有34种,大宗的有煤、铁、钨、铅、锡、锰、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蓝宝石,其中煤、石灰石占全省总储量的一半左右。重晶石储量大,品位高,是福建省唯一大型矿床,是全国富矿之一。钨、锰、蓝宝石等在全国矿业资源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2.1.3 水力资源。本区处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也大。流经三明的主要河流有沙溪河、金溪、尤溪,均为闽江水系,总长875km,年径流量228.8亿m[3];全市水利资源可供发电装机容量170万kW。1995年底已开发装机63.78万kW,年发电量28.58kW·h。
2.2 工业基础雄厚
三明市已建立了冶金、电力、化工、机械、纺织、印染、塑料、造纸、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有34家大中型企业。福建省最大的钢铁、化工、化纤、纺织、印染、塑料、水泥、钨矿、重晶石、人造板、煤炭、造纸、制药、农药等企业,均在三明市。一些产品、产量在全省比重大,如重晶石占全省100%,电石占97 %,钨占97%,钢占80%,合成纤维占44%,化肥占33%,纱占30%,发电量占29%,机制纸及纸板占26%,布占24%,塑料制品占20%。
2.3 旅游资源丰富
2.3.1 丹霞地貌别具一格,有2处为国家级风景区。一是泰宁金湖,总面积136km[2]。以浩瀚湖水与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相结合,形成峰、岩、洞、涧、泉、瀑、寺庙等胜景189处。其上游的上青溪, 蜿蜒在赤石翠峰之间,两岸是鬼斧神工的奇景,全程15km,景点达60余处,是竹笺、橡皮舟漂流寻幽的理想场所。二是桃源洞,以奇、绝、秀、幽、险而闻名。最著名的有一线天,长约120m,为全国之最。
2.3.2 溶岩景观独步八闽。三明市石灰岩溶洞规模之大、 分布之密仍全省之冠,在国内亦可以与桂林、宜兴溶洞相媲美。现已向游人开放的溶洞就有将乐玉华洞、银华洞,宁化天鹅洞、神风龙洞,沙县七仙洞,明溪玉虚洞等。其中玉华洞最为瑰丽壮观,洞长5km, 被誉为全国“四大名洞”之一。
2.3.3 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宁化石壁是客家祖籍地, 新建客家公祠,已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和朝圣中心。泰宁县是悠久的文化名城,史称“汉唐古镇”、“两宋名城”,历史古迹众多,有五代时修建的罗汉寺,宋代朱熹隐居的“新安贤院”,明代古建筑群“尚书第”及尚书墓,宋代庙宇甘露寺、醴泉古刹。
3 发展方向及对策
3.1 发展方向
首先要确立和培养支柱产业。三明市是全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是三明市的优势,应着重发展钢铁、机械、化工和森林工业。钢铁工业可增加品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机械工业主要是发展矿山、冶金、化工和森林工业的机械设备;化工可扩大生产优质化肥;森工可大力发展以锯材、人造板和林副产品深加工;毛竹可生产高档、美观的竹制成品。其次应该解放思想,积极参与全省经济分工与协作。本着山海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经济联合,抓住时空机遇,增加经济总量。同时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意环境保护,努力治理好“三废”污染,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2 对策
3.2.1 以企业联合为基础,促进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三明市是福建最大的工业城市,基础雄厚,企业的技术、市场和生产能力均具有相当实力,例如:三明机械加工、铸造能力较强,且电力资源丰富,但企业后劲不足。只要给企业注入适量资金,就可以形成较大的规模效益。但目前靠自身的力量,筹措不到那么多资金,只有将这些企业推荐出去,有选择地通过合资、合作或整厂嫁接等方式与沿海联合开发,联合技术改造,或与沿海企业联合形成大集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发展本地企业,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造,以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并将铁路沿线建成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地带。
3.2.2 合理发展资源型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三明市竹木资源丰富,数量大,品种多,矿产资源种类多。目前已建立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企业,如:水泥厂、胶合板厂、造纸厂等,除了永安福建水泥厂、青州造纸厂等个别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外,大多数企业分布零星。例如:有石灰岩分布的县、乡都建有各自的小水泥厂。明溪一个县面积仅1691km[2],就有水泥厂4个。这样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又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获得规模效益。在森林工业上也同样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规模小,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因此,三明应积极借助闽西南经济协作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境外资金、技术、人才,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合理发展森林工业,使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3.2.3 发展农林并重的资源型综合农业。(1)以林促农,农林结合。三明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具有发展林业的有利条件,且群众有经营林业的丰富经验。但目前这些有利条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林业生产潜力很大。今后应大力发展林业,建立以林为主的农林结构。林业生产在加强抚育管护和合理采伐的基础上,对现有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宜林荒山进行更新改造。注意发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护林,同时合理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达到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建设好现有33.33万hm[2]速生丰产林基地、33.33万hm[2]工业原料林基地和20万hm[2]竹笋两用林基地, 进一步发展工业原料林基地和造纸原料林基地,为人造板、造纸等骨干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为林业支柱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积极发展具有优势的其他农业项目。如:烤烟、畜牧业、水产业及亚热带水果等。福建卷烟工业原料长期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很大。为适应卷烟工业发展需要,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单产质量,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3.2.4 建成闽西南绿色旅游圈,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东部沿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作为度假和休闲的方式。三明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毗邻东南沿海,正是休息疗养、旅游的好去处。但三明目前未能突出旅游资源优势,旅游配套设施未能跟上,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三明旅游业,首先应扩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以石壁、客家祖地及两个国家级旅游景点为龙头,突出山、水、洞、石、林、历史文化与文明城市的特点,建立绿色旅游圈。并利用旅游、广告、交易会等活动,广泛宣传。其二,要完善旅游及服务等配套设施。抓住游客心理,提供高、中档次旅游、服务网点、娱乐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及旅游的文化品位,建立住、食、行、娱、游、购一条龙服务。第三,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旅游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5 完善现有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三明是内陆山区, 疏通、改善公路交通是首要问题。公路建设以205国道、 省道三郊线等疏港大通道为先导,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改善三明与其它省、地(市)的通过能力。同时加大力度建设三明区域内公路网络,尽快改变公路落后面貌。加快沙县机场建设,以利于更多的客商和旅客进出三明境内。
在能源开发建设上,以航运和水力发电综合开发为原则,重点实施沙溪河航运和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同时充分利用本区内资源优势,发展火电事业,以缓解东南沿海能源紧缺的问题。
三明面临的问题是资金、财力不足。可以利用闽西南经济协作区的优势,通过优惠政策,解放思想,积极吸引沿海资金,发展三明市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