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二战世界性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丁美洲论文,再认论文,世界性论文,世界大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本文指出拉丁美洲在二战中的地位,强调反法西斯民主国家与轴心国集团的各种“特殊战争”,早在二战爆发前就已在拉美大陆上激烈进行。拉美国家在两大集团的争夺下,充分利用战时状态,发展本国的经济,为战后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基础,同时在国际舞台上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
关键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 拉丁美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这场大战具有世界性是毫无疑问的。我国几代学者对二战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研究者视野不够开阔,一些二战研究中的处女地鲜有涉入,导致对这场世界大战所体现的世界性,认识尚不够深入全面,至少是还未完全把握其世界性。故此,笔者将自己近几年来对二战史的研究思路与想法归纳成文,权作引玉之砖,以期得到学术界同仁之关注,并由此扩大中国二战史研究的领域,加深对人类整体世界形成后爆发的这场大战世界性的理解和认识。
一
当人类世界进入到20世纪之后,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已经形成,历史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战争的含义便有了极大的丰富,其特点也有很大变化。战争已从原来的平面战争(陆战或海战),演变成为立体战争(陆、海、空等多兵种的协同作战),进而发展到全方位战争。所谓全方位战争,除交战国双方的直接战争外,还有意义更为重大的经济战、政治战、外交战、科技战、宣传心理战乃至于核战等等。这些特殊战争类型早于或同步于交战国的双方的直接战争,并对直接战争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们的成败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上面战场的结局。虽然这些特殊战争类型(除核战外)早已有之,但由于历史环境的剧烈变迁,经济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人们对军事科学的认识逐步深入,已赋予战争全新的意义。
从平面战争到立体战争,其间经历久远。在这漫长岁月中,这些特殊战争类型远不如直接交战的意义重大。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特殊战争才初步显示威力。可以这样说,一战既是立体战争的开端,又是全方位战争的萌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全方位战争的典型代表,它充分体现了现代全方位战争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各主要交战国的全球战略计划中,这些特殊战争类型已被决策者们看好,并愈发在他们的战略构思中显得重要无比。以宣传心理战为例,在1936年召开的德国纳粹党纽伦堡会议的大厅里,悬挂着希特勒的语录:“宣传帮助我们夺取了政权,宣传帮助我们巩固政权,宣传还将帮助我们取得整个世界。”[1] 法西斯国家的宣传机构利用报刊、电台、图书、电影以及第五纵队等一切手段,在世界各地广泛进行舆论宣传,企望从心理上战胜对手。反法西斯的民主国家为了对付轴心国的宣传心理攻势,费尽心机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反击。在大战正式爆发之前,双方便世界范围内大打一场不见硝烟的宣传心理战。艾森豪威尔在分析二战过程和结局时认为:“在这次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军事科学的巨大变化。我认为,作为特殊的和有效的心理战方法的发展,就是这种巨大变化之一……毫无疑问,心理战是很重要的,应该有权在我们的军事武库中享有荣誉地位。”[2]由此可见, 这些特殊战争已成为各国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在二次大战这场全方位战争中,这些特殊类型的战争一般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综合运用,相辅相成,因而所起到的作用更大。二战的全方位性,即战争类型的多样性,是历史上其他任何一场战争都无法比拟的。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二战中双方的较量,一方面表现在正面战场上将士们的交战,另一方面表现为在特殊战争类型上的较量,而且正是这些特殊战争的较量最能体现出现代全方位战争的特点,体现出这场大战的世界性。
总之,二次大战之所以称为世界大战,具有世界性,并不仅仅是因为这场战争波及面广,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约60多个,规模空前,参战人数众多等。它的世界性的本质内含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民主国家之间的常规战争和特殊战争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程度各异地展开,尤其是特殊战争的范围几乎包括全世界;战争对世界上所有参战国和未参战国,亦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都产生巨大影响;它对战后世界历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及其方向、全球性国际关系、区域性国际关系的调整,乃至各国的内政外交政策、社会经济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方向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正确认识和理解了二战的世界性之后,我们便可断言:拉丁美洲,这块看似与二战无甚关联,长期被国内研究者忽视的大陆,实际上在二战中扮演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二战这场全方位战争中的一系列不见硝烟的特殊战争,已在拉美大陆上激烈异常地展开,形成了二战中颇具特色的第二条战线。同时,二战对拉美各国的深刻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拉美各国在战后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均产生重要的实质性影响,这些正是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二战与拉丁美洲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原因。
二
拉丁美洲远离二战中亚非欧等洲的主要战场,同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集团的常规战争基本上未波及这一大陆。难道拉丁美洲真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二战中的一块世外桃园吗?其实不然。当以德国法西斯为首的轴心国集团紧锣密鼓地扩军备战时,在希特勒的称霸全球战略中,他没有忘记拉丁美洲。
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美洲,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与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亚非广大落后国家相比而言,居于较高的地位。而且拉丁美洲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既是美国的后院,又是英国等欧洲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3],与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 加上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轴心国集团,特别是德国绝不会对这块风水宝地袖手旁观。轴心国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对拉丁美洲采取外交战、经济战、宣传心理战等各种特殊战争手段,在第二条战线上,与美英等国进行了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激烈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拉丁美洲战场争战的序幕。
在纳粹德国的全球战略计划中,希特勒期盼在拉丁美洲创造一个新德意志,在巴西创造一个新德国[4]。他们欲使阿根廷、玻利维亚归顺,企图破坏巴拿马运河,使之丧失作用;并从非洲跨越大西洋侵入巴西,甚至从拉丁美洲基地轰炸美国,使德国血统的美国人在美国取得主宰地位[5]。
轴心国集团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做的。二战爆发之前,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日本,利用他们在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作为基础,拚命扩充第五纵队[6]。法西斯分子四处从事宣传活动,通过报刊、 出版社、广播电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向拉美各国宣传他们的思想。在外交战方面,德国参谋本部向拉美一些国家派遣军事使团,用德国的军事思想、武器装备、训练方式来加强对拉美国家军队的影响和控制。在智利,20世纪30年代初便有一批军官去德国和意大利受训,他们中的一部分回国后,在30年代后期积极支持智利的纳粹运动。同时,德国还是阿根廷和智利等国的主要武器提供者[7]。 拉美另一大国巴西在军事装备上严重依赖于欧洲,特别是依赖德国[8]。
轴心国集团在经济战方面,更是向美、英等国在拉丁美洲的阵地发起一轮又一轮强大攻势。虽然30年代的拉丁美洲的主要经济贸易伙伴是美英等国,但德国和日本面对强手,毫不畏缩,它们采取各种方式向拉美渗透,取得较大的成功。在欧洲战争爆发前,德国在拉美的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已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位。德国资本还控制了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的航空战线[9]。1936年, 日本派出的外交和经济代表团访问了几乎全部20个拉美国家。到1938年,日本已提供了拉丁美洲进口货的2.7%, 并从拉美各国进口农产品和矿产品。同年,德国提供给拉美的进口货约占16%,并获得拉美出口货的10~11%[10]。
作为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的法西斯势力如此猖獗,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国家安全业已构成巨大威胁。故此,罗斯福总统自1933年上台后,便始终高举“睦邻政策”的大旗,一改昔日之大棒形象,对轴心国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进行坚决反击[11]。英国亦采取各种措施,力图保证自己在拉美的利益不受轴心国侵害。总而言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轴心国与同盟国便在拉丁美洲这块大陆上展开了一场不见炮火硝烟、静悄悄的,同时又是激烈异常的外交战、经济战和宣传心理战。
此时之世界已非往昔之世界。在全球整体化的大趋势下,这场特殊的战争虽然是在拉美大陆上展开,但它又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欧亚非各洲的形势变化对两大集团在拉丁美洲的特殊战争产生极大影响。当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德国重新武装,并与意大利一道派军队支持西班牙的佛朗哥,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准备全面侵华之时,拉美各国的法西斯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兴旺发展。他们的活动逐渐频繁,一些拉美国家甚至多次发生法西斯分子的叛乱,企图夺取政权。二战爆发后,尤其是当法国沦陷后,同盟国战事严重受挫时,拉美一些亲轴心国的国家,如阿根廷、智利等国的法西斯分子,更是嚣张至极,在轴心国的支持下,积极从事各种反对民主、崇尚法西斯主义的活动。美国政府当局的许多报告反复证明了阿根廷的纳粹分子在二战期间支持德国,为德国海军潜艇提供同盟国商船的航行情报,成为德国在拉美从事情报战的基地[12]。
当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许多拉美国家由于经济上与欧洲的联系中断,而严重依赖美国的援助和市场,加上罗斯福总统坚定不移地执行睦邻政策的感召,以及自身安全问题的保障,他们便纷纷放弃中立态度,追随美国,与轴心国断绝外交关系或向其宣战。由于美国的参战,租借法案的广泛实施。欧洲、非洲战场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轴心国获胜的可能性变小,所有拉美国家,除阿根廷外[13]均陆续与轴心国集团断交或向其宣战。随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苏联红军的不断胜利,东亚战场形势的好转,最终获得大战胜利的可能性极为明显之时,从1944年7月开始,巴西陆续派出远征军总计达5万余人,开赴欧洲战场参战。墨西哥也派遣第201航空大队赴菲律宾作战,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尽管轴心国在拉美下了很大功夫,希望得到拉美各国的支持,至少也要不成为敌人。可拉美各国基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他们对国家经济发展前途等方面的考虑,这些西半球国家除阿根廷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均对轴心国势力进行打击。他们没收了轴心国在这里的投资、捣毁法西斯组织、驱逐法西斯分子,对纳粹破坏分子给予严惩。还赶走了德意等国在拉美的航空公司,接管了轴心国控制的南美航空网[14]。拉美大多数国家还断绝了与轴心国的贸易协定,停止对轴心国提供战略原料,这些措施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使轴心国显得更加孤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术界习惯上对美国参战后所起的作用评价之一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如果说美国在二战中扮演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角色,那么,拉丁美洲对二战的最大贡献便是起到“民主国家的战略原料仓库”的作用。二战期间,拉美各国向美国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战略原料。如巴西的铝土矿、铬铁矿、锰;玻利维亚的钨和锡;秘鲁的锑、铜、钒;智利的铜、锰、锌、铅;还有如棉花、橡胶、硝酸盐等[15]。美国在二战期间花了438.700万美元向外购买战略原料, 其中一半以上是从拉美进购的。
大量史实表明,拉丁美洲各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较大贡献。两大集团在拉丁美洲的特殊战争,在拉美各国的配合支持下,以民主国家的胜利而告终。这第二条战线上的胜利,对欧亚非第一条战线的最终胜利的积极影响是相当可观的,不容忽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拉美国家在二次大战中扮演了一个非常出色的配角,一个必不可少的配角。
三
拉丁美洲作为整体世界的一部分,在参与世界事务时,固然有它某些共同的特点。但是,拉美各国由于地理位置、国家实力、历史发展的特点、经济需求以及国内各政治派别的主张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只从拉美“洲”的角度去考察研究它在二战中的态度或所作所为,无疑是片面的。我们必须更多地以“国”的角度去认真观察拉丁美洲各个国家,才能使研究进一步深化,达到真正认识拉美历史与现实的目的。其中有必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从“洲”还是从“国”的角度去研究拉丁美洲,都要把两者有机联系起来,并将其放到整体世界的大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并把握拉丁美洲的历史发展态势。
20世纪30年代,拉丁美洲外交舞台上一直活跃着这样几个角色:美国、英国、德国。美、英、德与拉美的关系构成这一时期拉美外交关系中占优势地位的主体内容。德国在30年代对拉美的强劲影响力,随着欧战的爆发,英国对大西洋交通线的切断而明显减弱。英国则利用其与拉美悠久的经贸关系,以及拉美与欧洲的特殊文化感情联系,力图保全其在拉美的地位,尽管这种地位业已江河日下。唯有美国,它依仗优越的地理位置,强有力的经济手段,加上“睦邻政策”塑造的新形象,成为二战期间拉美大多数中小国家的主要依靠对象。对于拉美几个大国,如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美英德三国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争夺。美英德诸国在拉美第二条战线上的争夺与力量的变化,拉美国家在大国争夺下巧妙周旋,第二条战线争战的进程与二战正面战争的进程遥相呼应,构成了二战巨幅画卷中极为精彩而又颇具特色的局部特写。
从宏观上看,拉美国家对二战的态度是:担心战火漫延至西半球,危及自身的安全,故保持中立,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对两大集团诸国执行平衡外交政策,期望利用战争机会发展本国经济,在大国争战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这一总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拉美各国在具体实施上因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大相径庭。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国小力弱,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失去欧洲传统贸易市场后,对美国的依赖日益加深。尽管美国在执行“睦邻政策”之前留在拉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极其丑恶的,但经济上的严酷现实不得不使这些弱小国家的政府再次投入美国的怀抱。与此同时,美国为对付德国的扩张影响,削弱英国在拉美的经济实力,正积极主动地利用“睦邻政策”改善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因此,美国和中美洲、加勒比地区诸小国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在美元与市场的诱惑下,这些国家成为最早一批与德国断交、并宣战的国家。
墨西哥作为中美洲唯一的大国。其外交政策的自主性明显强于其他小国。当1938年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对油田等实行国有化后,美英等国均对墨西哥关闭市场,进行经济制裁。于是,墨西哥便转向轴心国寻求市场,它用石油从轴心国换来制成品[16]。直到1940年卡德纳斯下台,美国才有了制止墨西哥与轴心国交往的机会。几经周折,墨西哥终于停止了与轴心国的经济往来,并于1942年与轴心国断交并宣战,全力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位于拉丁美洲南部的几个大国,即阿根廷、巴西、智利三大国,地理位置上远离美国,与欧洲交往密切,经济实力较强,在执行外交政策时独立自主强,他们对美国想利用二战之机一统拉美的行为颇有不满。特别是阿根廷,从19世纪晚期到二战结束前夕,其外交政策一直是与美国针锋相对的,特别是30年代至二战期间,阿根廷可以说是处处与美国唱反调。
造成阿根廷执行这一特殊外交政策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首先,阿根廷在19世纪初叶取得独立后,便对美国采取的中立观望和拖延承认政策表示不满。尤其是当阿根廷在与欧洲国家发生矛盾冲突时,希望美国能以门罗主义为准则施以援助之时,美国常常拒之不理。例如1833年英国派军舰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援引门罗主义反对英国的行动时,美国却断然否认门罗主义适用于这一事件,这使美阿关系更为紧张。其次,阿根廷对美国在世纪之交和以后的年代里,在拉丁美洲横行霸道的政策极为不满。在罗斯福总统的“睦邻政策”实施以前,历届美国总统的对拉美政策,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拉美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肆意侵犯拉美国家的主权,把拉美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置于自己的严密控制之下。尽管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高举睦邻大旗,努力改善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对阿根廷来说却无济于事。第三,阿根廷在经济上与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密切的经济关系使欧洲在阿根廷国家利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7]。阿根廷虽愿与美国发展经济关系,但美国企图排挤欧洲独占拉美的政策,显然与阿根廷的外交政策相悖。加上美国屡次提高关税,对阿根廷商品进入美国市场极为不利,更加深了阿美关系的矛盾。而且阿根廷当时是拉美各国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经济实力较强,地理位置上与美国相隔遥远,毫不害怕美国的威胁。第四,阿根廷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方面与欧洲有悠久的联系,国内有大量的欧洲移民[18],他们习惯于欧洲文化,认为自己是一个白种民族,并以此作为资本,加上经济实力作后盾,欲成为拉丁美洲的首席代言人。这种欲执拉美牛耳之野心,使阿根廷对美国这个北方巨人在拉美的扩张行为极其反感。
各种原因使阿根廷在二战期间表现出与美国极不合作的态度,并与轴心国有密切交往,执行了一条与其他拉美国家绝然不同的外交政策。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德国和美国象对待阿根廷一样极为看重巴西。 巴西瓦加斯总统在30年代和二战初期,一直在德美两国之间玩走钢丝绳外交的游戏。德国利用其移民,大肆鼓吹法西斯思想,并在经济、军事装备上给巴西大量援助,这些措施使瓦加斯政府对德国颇有好感,美国为此大伤脑筋。二战爆发之后,巴西政府逐渐认为他们与德国的经贸关系难以继续维持,对军事装备的需求也无法实现,加上美国对巴西许诺优越的经济援助条件,对巴西有极大吸引力,于是巴西便在1942年与轴心国断交并宣战。
巴西与美国关系的微妙变化与美国和阿根廷的外交冲突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由于阿根廷对美国的软硬兼施均不理睬,美国便用扶助巴西压制阿根廷的办法迫使阿根廷就范。这一扶巴压阿政策,最终使巴西迅速成为可与阿根廷抗衡的拉美强国,并使巴西在二战中为打败轴心国作出贡献。
阿根廷、巴西等国成为二战期间两大集团争夺的焦点之一,特别是阿根廷与美国在外交上的激烈斗争成为拉丁美洲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内容,它从侧面反映了两大集团在拉美第二条战线的激烈争战的状况,同时也可以看到拉美国家对美国欲独霸拉美行径的不满而进行的坚决抵制,极具代表性。
今天的拉丁美洲,其现代化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纵观拉美现代化的历史,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拉美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二战爆发前,各主要交战国早就开始了军备和经济的竞赛,这一竞赛大大加快了各国现代化的进程。竞赛的外交表现便是各国对亚非拉美落后国家的进一步渗透。各大国不遗余力地施加其影响,以期通过经济关系的密切,加上新闻舆论和其他因素的作用,吸引这些国家支持自己,成为自己在未来战争中的盟友,至少也不要成为敌人。而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的一个重要后果便是战争烈度的增大,迫使各大国更进一步发展工业,争夺战略原料,以经济战的胜负去决定战场上的胜负。可是,战略原料产地大多在亚非拉美国家,于是,各大国全力加强与战略原料生产国的关系。特别是当二战规模不断扩大,亚洲非洲的战略原料来源愈发困难之时,拉丁美洲便成为美英等国的主要战略原料来源地。为了垄断拉美的战略原料,美国将租借法案运用于拉美各国,提供给它们大量极需的设备、技术和资金,并开放美国市场,吸纳拉美国家的原料和产品。
尽管传统的欧洲市场已丧失,但拉美各国充分利用美国的市场和资金,利用战争的大好时机,全力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使国家经济实力大增,朝现代化方向大大前进一步,为战后现代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次大战是拉美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时期。同时,对二战与现代化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二战世界性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前所未见的全方位现代战争所具有的世界性,是以何种复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毫无疑问,世界性已成为20世纪的主题词。
拉丁美洲作为二战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配角,在战争的宏大舞台上扮演得非常成功。同时,二战对拉美各国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使拉美积蓄了力量,得以在战后的年代里,以世人为之吃惊的新形象,耀眼于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狭小空间里。曾几何时,拉丁美洲从来都是受外来者影响和控制。世人又何曾想到,经历了二战洗礼的拉美各国,在战后开始将积蓄的力量迸发出来,去影响世界,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如果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使拉丁美洲跨进整体世界的门坎,并造就了使分散的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的新时代。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使拉丁美洲深深地溶解于这整体世界之中,更开创了一个由拉丁美洲对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新未来。
注释:
[1][苏]и.A.谢列兹涅夫等编,张俊英译《心理战——战争与意识形态斗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8页。
[2]杨旭华、郝玉庆编著《第4种战争——中外心理战评说》,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页。
[ 3] 有关美、 英等国在20 世纪初期与拉美的经济关系, 可参见Rosemary Thorp(ed.)《Latin America and the 1930s.The Role of the Periphery in the World Crisis》Oxford 1984 G.H.Stuart.J.L.Tigner《Latin Americ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tw Jersey1975 Rory Miller《Britain and Latin America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Longman Group UK Linited 1993等著作中的有关部分。
[4]见G.H.Stuart 前引书P144,H.E.Davis.John J.Finan.F.T.Peck.《Lat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An Introduction》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7 P225.
[5][德]瓦·巴特尔《法西斯专政时期的德国(1933~1945)》P84,[美]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P598。
[6]有关具体移民情况可见[苏]《世界通史》第9卷下册P617,P.R.Roswell.C.Joel:《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 1978 P553,[美]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P554。
[7]Robert Wesson《The Latin American Military Institution 》New York 1986 P94 P96。
[8]见H.E.Davis前引书P225。
[9][10]R.A.Humphreys《Latin America and the Second WorldWar(1939—1942)》London 1981 P2,P5。
[11]程洪《论罗斯福的睦邻政策》,载《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
[12]见Robert Wesson 前引书P98。
[13]阿根廷是拉美国家中最后一个与轴心国断交(1944年1月26日)和宣战(1945年3月27日)的国家。
[14]A.Toynbee.V.M.Toynbee(ed.)《The War and the Neutral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P108~109。
[15]见G.H.Stuart 前引书P726。
[16]见H.E.Davis 前引书P234~235。
[17]有关阿根廷与欧洲的经济关系可参见:T.E.Skidmore.P.H.Smith《Modern Latin Ame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74~80 Rory Miller 前引书,第七、八、九章。
[18]见T.E.Skidmore 前引书P74.Edinburgh.《The Penguin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The Penguin Press 1992 P227。
标签:轴心国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拉美国家论文; 巴西总统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巴西经济论文; 巴西历史论文; 巴西移民论文; 德国历史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 美国史论文; 法西斯主义论文; 战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