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人民医院 665199
【摘 要】目的:探讨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于我院确诊为眩晕症的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90例患者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88例则采用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本研究纳入病例依据基础病不同分为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尼埃病3个疾病,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组间疗效比较显示,对于各基础病疗效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倍他司汀较丹参注射液而言,疗效更为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倍他司汀;眩晕症;临床效果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头晕及目眩两个症状,发病时患者常可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冷汗等症状,多见于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庭神经炎、颈性眩晕等疾病。眩晕症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部分患者常因反复发作而严重影响日常正常生活及工作。自2011年开始我们分别采用倍他司汀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症,本文将对两组药物疗效进行较深入探讨,汇报成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11年8月到2014年9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且确诊为眩晕症的患者共178例,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88人,对照组90人。对照组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52.65±9.87岁,病程4.65±2.02年。基础病:颈性眩晕2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7例,梅尼埃病29例;观察组8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53.86±10.05岁,病程4.36±2.15年。基础病:颈性眩晕2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梅尼埃病2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病等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症诊断标准[1]。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并知情同意者;②无其他严重疾病者;③年龄18-75岁者;④未服用其他治疗药物者;⑤所有患者均经我院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诊断标准者;②女性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不便纳入者;③精神病不配合者;④受试药物过敏者;⑤随访时未遵医嘱退出研究者;⑥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广东雷允药业,国药准字Z44022072)18ml与5%葡萄糖250ml混合静滴,1次/天。
治疗组:倍他司汀注射液(天方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41024524)20mg与生理盐水250ml混合静滴,1次/天,2组均以7天一疗程。
1.6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显效:3天内症状消失;有效:3~7 天内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无效:7天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
1.7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均双侧检验,统计前进行正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值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百分数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两组均为发现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其中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组间比较时,χ2=4.306,P=0.038;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间比较:χ2=4.813,P=0.028;梅尼埃病组间比较:χ2=3.875,P=0.049,上述P值均<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各基础病临床疗效差异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眩晕症的发病率呈现抬高趋势,研究资料表明,因眩晕症就诊的患者约占所有内科门诊人数的5%,在占耳鼻喉科门诊就诊人数中则可高达15%。本病的药物治疗方面以尽快缓解眩晕为首要目标,但缺乏特效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的应用对于改善症状起到了重要作用。丹参中富含的丹参素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延长凝血酶时间,有效抑制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降解,提高机体纤溶活性的作用;丹参酮ⅡA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并可抑制冠状动脉扩张、平滑肌细胞增殖[3]。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丹参治疗眩晕症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日益增多,毛玉忠[4]等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获得显著效果。为了探讨丹参制剂对于颈性眩晕的疗效,罗连红[5]的研究对照组采用血塞通治疗,治疗组则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临床症状及血粘度改善情况均更显著。谢辉及席庆菊等人则分别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症,亦获显效。基于丹参注射液疗效显著,且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报道对照组药物的设置,本研究将其定为对照组用药。
倍他司汀属H2受体激动剂,具有纠正血管痉挛,扩张血管,增加血供的作用,尤其对内耳动脉及椎基底动脉更明显;可抑制ADP所致的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可促进淋巴回流,有效清除迷路淋巴积液。研究资料表明,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是眩晕的常见病因,而倍他司汀对于上述疾病引起的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观察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结果提示观察组可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临床总有效率更高。任小涛[6]在研究两组的治疗方案与本研究相同,应用倍他司汀的治疗组总有效率更好,起效快,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均证实了其对于眩晕症的独特疗效。但其研究在评价临床疗效时未对各病因所致的眩晕症予以细化论述,本研究立足临床,在随机分组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基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也进行了探讨,数据更为翔实,具有一定的临床及科研价值。可见,倍他司汀对于眩晕症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可作为眩晕症的首选药物,对于症状明显难以忍受且未经相关检查确诊者也可经验性用药进行干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8-20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
[3]陈峰,李泽友,刘明生.丹参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6,17(21):1675-1677.
[4]毛玉忠,孙菊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32):6710-6711.
[5]罗连红.丹参酮域ⅡA磺酸钠治疗颈性眩晕40例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30-32.
[6]任小涛.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5.
论文作者:李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疗效论文; 丹参论文; 注射液论文; 基底论文; 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