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基础论文,中日论文,现实意义论文,经济技术合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日本之间经济交流不断扩大和逐渐深化,中日经济技术合作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确理解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的实质并深入研究其内在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的基本内涵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的经济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历史上也曾有过黑暗的一页。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中日两国的正常经济交往被迫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日经济交流以民间贸易为基础逐步恢复。自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特别是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在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的引导下,中日经济交流以平等互利为原则迅速发展起来。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充足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关联程度加深,必然使两国在生产领域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就是中国与日本两国在自愿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侧重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往来活动,即在资源、资本、劳务、技术、管理等领域共同开展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其实质是两国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具体表现为两国以各自所占优势的生产要素(如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作为条件而进行的合作活动。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中日两国资金合作、劳务合作、联合开发资源和土地、相互技术转让等。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具体型式,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制度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日本的经济体制又具有有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特殊属性。加之两国之间存在源远流长的文化关系和共同的东方心理特征,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必然不同于普通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其内在动因也更加复杂。
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离不开流通领域。中国与日本在流通领域的经济交流称之为中日贸易。中日经济技术合作与中日贸易是两国经济交流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但是,我们有必要将二者区别开来。第一,深度不同。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是中国和日本各自直接以其占有优势的生产要素在生产领域内的合作,而中日贸易则是两国商品的直接交换,是在流通领域内的合作;第二,广度不同。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比中日贸易涉及的领域更多,难度更大,管制更严,合作的期限也较大;第三,作用不同。中日贸易可使中、日双方获得各自稀缺的使用价值和比较利益,但并不直接影响各自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而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可渗透到合作双方的生产领域,可使中国获得短缺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又可使日本获得稀缺的资源、扩展的市场等必要的经济增长条件,从而直接地促进两国生产力的发展。
二、合作基础:互补性的中日经济关系
研究中日经济技术合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与日本要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下面,笔者从资源、资金、技术和市场四个方面着手分析这一问题。
1.资源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按照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可分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是非均衡的,一国对资源的需求与本国拥有的资源现量不一定一致。这种矛盾构成了各国经济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一个重要基础。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岛国。日本本国的自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尽管日本努力发展节能型产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能源,但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自然资源进口国。中国是自然资源丰富而完备的国家,尤其是能源资源和矿产原料资源种类齐全,蕴藏丰富。但是,由于勘探技术不足和开发资金缺乏,很大部分资源并未能充分利用。这样,中国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但缺乏开发条件与日本对自然资源需求巨大同时又掌握先进技术和过剩资金形成一种经济互补关系。
随着经济增长、工业规模扩大和劳动力价格提高,日本已经由劳动力富裕转变为劳动力相对缺乏。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丰富,劳动力价格也相对低廉。在这一领域,中、日两国存在多层次的合作潜力。劳动力资源合作不是专指劳务输出。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很大比例,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吸收日本投资,就是一种双方都能获利的合作形式。
2.资金
经济发展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诸要素的投入和组合过程。其中,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发展过程的核心因素。发展经济学认为,一国资本形成的来源有两种:其一,是国内的资金积累,即储蓄。这是资本形成的基础来源;其二,是国外资本的流入,即外国投资。这是资本形成的补充来源。当国内发展资金缺乏时,有必要引进外资加以弥补。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就是资金短缺。据国外预测,从80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末,我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需的总投资大约需要6,00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可以靠内部积累解决, 其余三分之一只有筹措国外资金作为补充。〔1〕与此同时, 日本则拥有强大的资金优势。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日本对外投资1990年—2000年将以15%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连年增长,到2000年仅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就达1.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提供资金大国〔2〕。
由此可见,日中双方存在着资金供求的互补关系,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不难分析出双方的资金合作,对于双方都存在着巨大的利益。
3.技术
在经济发展中,与资金同等重要的另一要素是技术。技术先进与否,决定生产率的高低,是一国生产力水平的具体体现。引进技术,成为发展中国家追赶经济发达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技术引进工作正在经济、科学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我们对引进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首先,确保经济增长质量,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我国现有技术条件,难以改变长期以来重视扩大外延的数量型经济增长而忽视国民经济质量的状况。为了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必须加强技术引进。其次,节约国家建设资金,提高我国技术水平的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所付出的成本比我们自己开发和探索所需的资金少,可以较快地促进技术水平提高,缩短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改造的时间。再次,改善国内市场供应,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增加国内市场的消费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有利于降低我国出口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竞争能力。最后,改善企业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往往也引进了国外科学管理弪验,有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中国日益扩大的技术需求需要在国际技术市场上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战略的日本,则已经从技术进口国转变为世界技术大国,并开始输出一系列先进技术。日本的技术出口,主要集中在录相机、彩电等家用电器技术和计算机、汽车、半导体的制造技术等领域。随着日本经济结构调整,某些在日本国内市场已趋饱合的技术需要转移到国外发展应用,形成了与大型设备出口、对外投资、“夕阳产业”外移等配套出口方式。
这样,我国的技术引进需求与日本的技术出口趋向构成了一种现实的互补关系,为中、日两国展开多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合作提供了可能。
4.市场
当今的世界经济是开放经济,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其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外部市场的作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不同的市场需求(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即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而不是通常意义的欲望或需要),不同的需求产生不同的市场。
中国是一个大市场。确切地说,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成功,人民群众的购买能力也空前增多。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人均购买力的微小变化即可在数量上绝对地扩大市场规模,为国际贸易创造更多的机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二大市场,到2000年中国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预期市场规模也将成倍扩大,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日本经济提供了一个新机会。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外部市场也息息相关。发展经济学认为,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是发展中国家获得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自身消费能力比较小,经济结构也不尽合理,在许多部门出口是扩大生产的重要基础。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位居世界前列,国内市场庞大,也为我国比较优势商品出口提供了机会。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日本超出自身消费的生产创造了一个市场机会。同时日本国内强大的购买能力又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市场。中国和日本相对于对方提供的不同市场,构成了一组有效的经济互补关系。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扩大与日本的经济技术合作,主要目的是吸引日方来华投资、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以更新改造落后的中国工业技术体系和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中国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前面我们已经从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国与日本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经济互补基础。那么,这种合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资源和市场是我国的相对禀赋要素,通过交流与合作,我们可获得经济发展所稀缺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因此,笔者从日资流入和引进日本技术两方面试作探讨。
1.日资流入
(1)促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
尽管哈罗德——多马模型存在诸多缺陷,但它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还是可以转用于我们分析具体经济问题,尤其是在分析外资流入问题上更具现实意义。我国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甚至可以被用之于社会主义经济之中”。〔3〕我们这里应用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主要目的是探求引入日资与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均衡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假定资本——产出率不变,即投资的经济效益稳定不变的条件下,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经济增长率=平均储蓄率/资本-产出比率或g=s/k。例如,S(年储蓄率)=20%,k (资本-产出率)=2(即需要追加2单位资本才能增加1单位产出),则g(年产值的增长率)=20%×1/2=10%。我们知道,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初期,当它的资金存量较小时,投资量的高低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依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国民收入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系数。在既定的资本系数下,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有着直接的联系。当我国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超过国内储蓄(积累)水平时,整个经济增长率便会出现储蓄—投资缺口。为了达到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的增长指标,就需要引入外资来填补缺口。因此,引进日资可以使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突破国内储蓄(积累)水平不足所造成的界限,获得更高的发展速度。
(2)协调资金平衡:两缺口分析〔4〕
在宏观经济中,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恒等式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中,可以得出:
在总收入(即总供给)Y=C+S+T+M中,Y为国民生产总值,C 为消费,S为储蓄,T为政府收入,M为进口。
在总支出(即总需求)Y=C+I+G+X中,C同上,I为投资,G为政府开支,X为出口。
假使政府收支相抵,则T与G消除,等式两边C亦可消除。 消除后移项可得:
S+M=I+X=>I-S=M-X
公式等号的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差额,称之为“储蓄缺口”;公式等号的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差额,称之为“外汇缺口”。从上式可知,两缺口应相等,即储蓄缺口=外汇缺口,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才能均衡发展。
上述公式表明,如果公式出现不等,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储蓄缺口过大,即相对投资而言国内储蓄短缺;二是外汇缺口过大,即进口资本或中间产品所需的外汇短缺。根据两个缺口应该平衡的原理,前者,投资大于储蓄的缺口可借助外汇缺口来平衡;后者,进口大于出口的外汇缺口可借助储蓄缺口来平衡。可以想见,这两个缺口的相等是事后的相等,而在事前,投资、储蓄、进口和出口都是独立变动的。其结果,投资超出储蓄的数额,不一定恰恰等于进口多于出口的数额。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看,这两个缺口也是经常存在的。
为了平衡这两个缺口,我国必须作出调节。调节方式有两种:一是从缺口本身的修补入手,二是从缺口之外寻求解决办法,这就要求引进外资。成功地引进日资将会得到两重经济效果:一方面,由于利用日本投资发展生产,可以直接增加出口,又由于成本的降低(规模节约与先进技术等所引致结果)可以间接地刺激出口;另一方面,由于日资促进经济发展使收入水平提高,从而既提高民间的储蓄能力,又增加政府的国库收入,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总储蓄水平趋于上升。因此,两个缺口的不平衡,使日资引进成为必要,而恰当的日资引进又可以助长出口能力,提高国内储蓄水平,最终使两个缺口的失衡现象自然而然地走向平衡。
因此,加强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吸引日方对华的大量投资,对我们调整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促进经济均衡、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引进日本技术
我国引进日本技术,主要是从日本引进适用先进技术。适用先进技术,就是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做出最大贡献,使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国民经济更快发展的技术〔5〕。
引进日本技术的适用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第一,引入的一些技术虽然不是高水平的创新技术,但作为日本的成熟技术、技术诀窍或使用技术的经验,仍是相对于我国的优势技术。这类技术与我国技术之间差距不太大,技术知识容易被我国工人和管理人员学习掌握。第二,这种技术引进许多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就业状况。第三,这种适用性技术引进常常由中小企业承担,不需要很大的市场规模也能有效运营,获得收益。这种小企业的技术发展模式适合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初级阶段的需要。第四,日本输出这类技术不是通过加强垄断,而是通过扩大竞争来经营,通过扩大技术传播来获利。因此,这类技术较多地以出售、许可方式转让给我国,使我们以较低的成本比较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技术。第五,这类技术大多是一般性的综合技术,产业关联效应较强,可较为广泛地促进我国产业一般技术状况一定程度的改善,特别有利于我国现存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引进日本技术的先进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更具动态意义。
在中日经济技术合作中,我国的优势禀赋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如果我们依据静态的要素禀赋理论来单纯强调引进技术的类型要适应我国的比较优势,那么我们将无法缩短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更无法实现赶超目标。雷布钦斯基定理〔6〕告诉我们, 如果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不变,在两种生产要素中,其中一种的数量保持不变,另一种要素的数量增长将总是导致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量增加,并导致密集使用不变要素的产品量减少。这样,我国引进的技术类型会影响技术要素禀赋构成朝着特定方向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影响到技术发展的去向。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日本引进的技术过份偏重于适用性原则,大量引入传统技术,则会产生“马太效应”,使资本比率较低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可用资源状况很难得到改善,更难以合理地参与国际分工。
为此,我国应该着力从日本引进一批符合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高新技术,以扶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战略重点地位的先导产业。扶持产业的确定,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比较技术进步率”。〔7〕比较技术进步率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相比较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之比。其中,要素生产率是指总产出与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各种投入要素之比。为了区分不同要素对产出增长的作用,要素生产率通常用要素边际生产率表示。要素边际生产率为由于某种要素的单独追加而带来的产出增量与该种要素的追加量之比。战略重点产业应当满足比较技术进步率最高的要求。显然,依据比较技术进步率选择的是技术进步最快、技术要素最密集的产业作为战略重点产业。不断从日本引进先进技术供应此类产业部门,一方面可以保证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不断占据比较利益更大、更为有利的分工领域。因此,动态地看,在我国对日技术合作中注重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1〕王绍熙主编:《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页。
〔2〕〔日〕日本经济研究中心:《2000年的国际经济与日本》, 中译本,时事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3〕高鸿业、吴易风《现代西方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0页。
〔4〕参见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117页。
〔5〕王绍熙、王寿椿:《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学》, 对外贸易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6〕〔美〕彼德·林德特《国际经济学》中译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7〕陈淮:《日本产业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4页。
标签:经济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中日文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