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科 湖南洪江市 418116
摘要:目的 探讨湖南省内确诊的反复发作的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与感染机理。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56例临床病例的病历资料,统计并分析临床特征与感染机理。结果 结果显示,男性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女性,且发病率最高的患者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从事的工作与家禽类有关的职业越容易感染布鲁氏菌病,且以牛和羊为主要传染源。此外,布鲁氏菌病感染患者可表现出较为复杂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发热多汗为主要临床症状(94.52%),其临床表现较为广泛普遍,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病证,误诊率较高。结论 作为危害人类及动物生命健康的布鲁氏菌,临床应详细调查其流行病学特点,并总结归纳其感染机理,制定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疫情的发生,并将危害降到最低点。
关键词:布鲁氏菌;流行病学;感染机理
布鲁氏菌是隶属革兰氏阴性菌范畴,是一种胞内的寄生菌,其可诱发人与家畜发生布鲁氏菌病,这是一种人类共传染的自然疫源性病证[1]。全球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每年约有五十万的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引发布鲁氏菌病,严重的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这也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视。研究发现,本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包括最常见的消化道传播,还有呼吸道、粘膜及皮肤等途径,均可作为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其中,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服食没有完全消毒的奶制品,或是直接接触已经患病的家禽、被污染的产品[2]。人类被感染后,布鲁氏菌主要侵袭人类的多个系统,其中以淋巴和生殖系统为主,如早期诊断不明确,极易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危害生命[3]。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布鲁氏菌的感染机理,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本文主要运用流行病学分析56例复发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感染机理,为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对象为我省自2008年12月~2015年7月在省内各大医院就医的布鲁氏菌病56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方法为资料收集、调查、统计、分析结合方法进行本次研究。病例选择标准为:根据其布鲁氏菌病的血清、血培养检查的阳性结果为抽取标准。56患者其中属于洪江市仅3例。
1.2统计方法
通过Microsoft Excel软件整理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并将所有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情况
通过统计并分析感染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例数与患者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发现,男性、女性患者各感染47例和9例,感染比例为5.22﹕1,男性患者比值较高,说明男性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显著(P<0.01,表1)。此外,其感染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年龄分布详情见表2,从表2可看出,发病率最高的患者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分布在21~50岁之间(51/56,67.86%),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的的患者(P<0.01)。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较多人从事屠宰、饲养或皮毛加工等工作,均可频繁的接触患病的家禽,进而造成了男性感染患者显著多与女性,且以21~50岁的青壮年为主要发病年龄段。
2.4临床表现
本研究总结了5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现,布鲁氏菌病感染患者可表现出较为复杂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发热多汗为主要临床症状(94.52%);其它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腰痛、关节痛、头晕头痛、肝脾肿大、睾丸炎和行走障碍等。由于其临床表现较为广泛普遍,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病证,如感冒、腰间盘突出、肝硬化等。
3 讨论
作为全球性较为严重的人畜共病之一的布鲁氏菌病,至今报道有多达170多个布国家和地区发现鲁氏菌病患者,其中以发展中国家比例较重,严重影响和危害人类生命和多种动物健康[4]。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其疫情问题也不是很乐观,患者较多。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日益改变,近些年来,我国布鲁氏菌病患者越来越多,其发病率呈逐年的直线上升趋势,发病率高达3.18/10万[5]。目前,我国为了更好地预防及控制布鲁氏菌的发病情况,本文主要以湖南省的56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流行病学及感染机理。
本研究发现,男性、女性患者的感比例为5.22﹕1,说明男性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女性,且发病率最高的患者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从事的工作与家禽类有关的职业越容易感染布鲁氏菌病,且以牛和羊为主要传染源。此外,本研究总结了5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现,布鲁氏菌病感染患者可表现出较为复杂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发热多汗为主要临床症状(94.52%),其临床表现较为广泛普遍,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病证,误诊率较高。因此,熟悉掌握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早期做出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控制疫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预防与控制布鲁氏菌感染的工作过程中,应加大布鲁氏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从事与家禽类工作相关人员的注重自我保护,提升全民的防范意识,并以预防为主,同时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原则,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检疫措施的强度,加强监测等,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发展。
综上所述,早期预防及诊断布鲁氏菌的感染是重中之重的,临床应详细归纳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掌握感染机理,为以后疫情的治疗与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正印,郝继浩,阎素婷,等.66 例血培养阳性布鲁氏菌病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22(5):359-360.
[2]陈丹,柳晓琳,刘孝刚.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26(1):26-28.
[3]施旭光,凌锋.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6):576-580.
[4]高彦辉,赵丽军,孙殿军,等.布鲁氏菌病防治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2014,44(6):628-635.
[5]张俊辉,杨超,叶运莉.我国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变化及防控策略[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1,6(9):101-103.
论文作者:马玉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布鲁氏菌论文; 患者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机理论文; 洪江市论文; 青壮年论文; 病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