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论文_彭静涵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 目的:对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控制中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取心电监护患者326例,利用常规护理模式的163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心理干预的163例划入观察组,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AS与SDS评分相近,观察组护理后,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0.9±9.6)分、(34.3±5.2)分,低于对照组护理后(52.2±12.2)分、(38.6±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的引入,对改善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可起到明显作用,应在护理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心理干预;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2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he ECG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psych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326 patients with ECG monitoring, the routine nursing mode of 163 cases were included in control group b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163 cases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anxiety self rating scale of self rating scale of SAS and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score.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are before SAS and SDS score is similar to that of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cores of SAS and SDS, respectively (40.9±9.6), (34.3±5.2),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ast group Nursing (52.2±12.2), (38.6±12.2) and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ECG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psychology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should be in the nursing practice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ECG monitoring patients; Negative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fluence

对于心电监护患者,本身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以及其他病情反复变化的可能,需通过心电监护对患者病情观察。但需注意的是由于自身疾病多表现出病程长、病情复杂及监护使患者活动不便等特点,加之患者对家庭经济负担的考虑,极易产生负性心理。对此,要求采取心理护理措施解决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问题。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医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医院收治的心电监护患者326例,利用常规护理措施的163例纳入对照组,男93例,女70例,年龄32~75岁,平均(58.3±2.8)岁,其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各56例、49例、42例、16例。观察组163例,男89例,女74例,年龄35~78岁,平均(61.3±3.4)岁,其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各58例、44例、43例、18例。两组患者均排除意识模糊与沟通障碍、病情危重者。在基本资料上,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护理中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心电图观察、日常知识宣讲、饮食管理以及康复指导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引入心理干预措施:①成立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以护士长、护理责任组长为主,小组负责结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设定相应的干预目标;②对于处于心理波动明显的患者,心理干预频次应保持适当,尽可能以引导、暗示方式,帮助患者做好心理情绪调整工作,若患者性格较为稳重,可选择有哲理意义的杂志供患者阅读[1];③对于积极配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过程更侧重于以激励、维持等为主,尽可能使患者成自主调整负性情绪,保持较高的治疗依从性[2]。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心理情况,利用焦虑自测量表(SAS)与抑郁自测量表(SDS)进行评分比较,评分指标为:①SAS,满分80分×1.25,轻度抑郁50~60分,中度抑郁60~75分,重度为75分以上;②SDS,评分标准相同于SAS[3]。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录入WPS xls数据表,由SPSS18.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后SAS与SDS评分,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3.1 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产生原因分析

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原因:①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不足。以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疾病知识极为有限,会以有限的知识完成“有病推定”过程,在对病情过分关注下,便会有抑郁、恐惧以及紧张等负性心理产生;②费用原因,由于心电监护患者一般需长期接受治疗及监护,因自身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而产生较大心理压力,导致负性心理产生;③活动被限制:监护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及长期心电监护,其活动范围被限制,患者也会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

3.2 心电监护患者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心电监护患者163例与对照组患者163例,护理后,观察组在SAS与SDS评分上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对心电监护患者的病情做好分析,明确不同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工作,使患者负性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帮助患者快速康复,且实现医院整体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的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排解其负性情绪,治疗效果因此得以提升,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红培.冠心病患者心理一致感、A型行为模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

[2]张海芳.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干预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3.

[3]张二箭,田福利,张宾.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调查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04:405-407.

论文作者:彭静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1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对心电监护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论文_彭静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