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旦卓嘎 西藏阿里地区滨河南路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 859000
【摘要】调查发现,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目往往失分最多,很多小学生甚至都惧怕做阅读题目,在阅读过程中也总是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出现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并未积极的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因而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做到触类旁通,这样才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232-01
一.全面接触文本,深化生本对话
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基于生本对话视角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接触文本,通过充分的自主预习,使其全面把握文本的相关信息,包括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心路历程和创作风格等,为阅读学习作好铺垫。这样才能够深化生本对话,使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音乐家肖邦由于革命起义失败,被迫离开祖国前往法国生活,后来因为肺结核客死他乡。在生命弥留之际,肖邦请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这表现了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本,笔者要求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包括肖邦的生平、时代背景和音乐作品等。学生了解到肖邦的祖国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大部分国土被当时的沙皇俄国侵占。生活在被欺凌、压迫的时代,肖邦内心满怀悲愤,被迫离开祖国,写下了《革命练习曲》。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进行初步的对话,在课堂上进一步与文本对话,从而为全面解读肖邦的形象作铺垫。
二.构建开放空间,增强生本体验
在基于生本对话视角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全面接触文本,更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对话,构建开放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学预设,要关注课堂的自然生成,尊重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成果,强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验。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为学生的交流搭建平台,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文本对话;要从文本的视角解读文本,从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解读文本,达到读与说的结合。教师只有构建开放的空间,才能增强生本体验,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为了优化生本体验,强化学生对一株柳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的感悟,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分小组朗读文章最后一个小节。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这株柳的形象的理解,再结合课文说出这株柳对自己有什么启示,最后进行一分钟主题为“我愿成为这样一株柳!”的即兴演讲。这一环节的设计,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一活动既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突出了朗读,又通过表达强化了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学习方法
1.适时回顾学习过程: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都来源于成功的实践过程,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回顾以往的学习内容,并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以便为后期的探索提供更多规律与依据。比如在《书的故事》一文中,第二段便刻画了青年去书店买书的情境,学生通过自读,由青年的漫不经心到认真看书的转变便可以体会出鲁迅先生对书的喜爱之情,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谈一下对青年的认识有何新的变化。而在结合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使得人们无书可读的历史背景便可以深刻体会出青年对书籍与进步的渴望之情。至此,教师则开始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学习过程,通过抓住人物前后态度变化来体会人物所要抒发的真实感情。由此看出,学法指导应遵循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且教师应在旁边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找寻规律,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宝贵精神。
2.适当提供迁移机会:
学生真正掌握与理解阅读方法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在确保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指导他们将已经学习的阅读阀杆迁移到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国,使其可以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体会阅读方法的真正作用。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寓言等情节时,教师应在较会学生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的学习。比如《精彩的马戏》一课中,课文中描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基本相同,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猴子爬杆”一段,并按照节目、表演、观众反应的顺序进行概括,而后掌握此顺序后再将其用至“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两个段落的学习过程。除此之外,学生在讲读课堂上学习的阅读方法也可被用于阅读课堂中,以进一步掌握并巩固课堂中学习到的阅读方法。
3.进行序列训练:
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也并非意味着就学会了如何阅读,学习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将所学方法进一步系统化与完整化,只有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后,学生才真正的掌握了阅读的策略与方法。比如在分段教学中,学生如果因为分段发生分歧,此时教师不应及时指明谁对谁错,应重视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各自的方法,帮助他们自由的进行判断与思考,使其可以领会到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正含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做到学法指导与培养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创新、勇敢的学习精神,而这才是确保学法指导实现其成效的本质所在。
结束语:未来社会的文盲并非在是不识字的人群,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群。为此,加强学法指导已经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基础性教育,小学语文阅读也是当前新课改的重要话题,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下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学得轻松、学得开心。
参考文献:
[1]韩例芬.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
[2]段连鑫,李晓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
[3]林月兰.有效阅读激情燃放———“教学做合一”让小学语文阅读焕发生机[J].学周刊,2012(10).
[4]丘聪雄.阅读教学中构建文本生本多元对话平台[J].华夏教师,2015(6).
[5]冒文娟.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焕发生命的精彩[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7).
[6]刘燕鹏.智慧与激情共飞扬——论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J].考试周刊,2009(8).
论文作者:才旦卓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学生论文; 文本论文; 肖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