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永城吹打作为艺术品独具特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蕴藏綦江本地的文化传统与特质,展现綦江人精神风貌与人文特点,诠释着本土人的智慧结晶。本研究通过对永城吹打的了解,对吹打音乐有一个初步概念并且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利于对刘家乐班的个案探究,总结其永城吹打的经验与发展,达到发扬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探索出传承与发展綦江永城吹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关键词:永城吹打;綦江永城吹打;传承与发展
一、綦江永城吹打的基本概况
綦江永城吹打的形成与时间历史,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关,民间艺术形式不断得到交流,游历人民的游走,带来不同的艺术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劳动者因劳动之余,为欢庆或者纪念等目的,创造了敲击乐器的方式来庆祝丰收或者各种喜庆的日子,逐渐以三角镇为界,东西划分,民间文化不断融合汇集,形成“吹打乐”的不同派别,永城吹打逐渐在本土“扎根”,并且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沿袭外来吹打音乐的文化形式,形成独具风格的“马蜂声派”,并且成为青山绿水大自然间系统化的吹打乐,是西部的吹打乐形成代表之一。
二、綦江永城吹打的发展现状——以刘家乐班为例
永城吹打是綦江区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刘家乐班,不论是影响力或是规模都是众多乐班中最大的。所以探讨永城吹打的发展,首先应该要从刘家乐班入手,只有将其发展脉络梳理清楚,才可以探索出綦江永城吹打未来的发展途径。
(一)刘家乐班的历史发展
首先,从刘家乐班的发展历史分析,探究吹打乐的发展情况。刘家乐班最早是由明朝年间湖北孝感人刘义文所创立,创立初期仅有六人,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刘从很小的时候就热爱音乐脑筋灵敏,小时候常常用竹笛竹哨自娱自乐,还经常用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来敲打作乐。后来得到老师傅的赏识开始系统学习吹打乐,并开始以此为生。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号召家族的亲友们一起练习吹奏或打击技法,并就此组建了自己的乐队。他还搜集了不少民间散传的曲调,自己改编创编成新曲进行演出。并在经过大量的演出认可后,有了自己的知名度,刘家乐班就由这种家族内部心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开始发展起来。
明末发生了“湖广填四川”,刘家乐班的第七代传人刘继梳迁到四川,并且将唢呐等乐器流传到万盛。之后,刘乐班第十三代传人再迁居到了綦江,从此永城吹吹打乐正式产生发展,再不停的革新中走向成熟。
到达綦江之后,刘家班先辈并没有原地踏步,而是吸收了川剧里的川钹、堂鼓、竹节鼓、苏钗、铰子、钩锣、荡锣、小马锣、大鼓等打击乐器,吸收了先进的东西来完善它。同时自身也在发展中,搭配上自制的鸟鸣器、哨子等,以营造各种情景氛围。这样的多种器乐组合,不仅使得高中低音域得以覆盖,同时也丰富了永城吹打乐的演奏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为了传承和发展吹打乐,为乐班注入新的活力,刘家乐班的传承人还开始结合当下的时代进行“电声乐”的发展。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刘家乐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完整的体系。并在2007年“永城吹打”被授予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刘家乐班的发展现状
刘家乐班的发展家族庞大,是众多乐班中规模最大的,且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影响较大,迄今为止传承了十八代人。发展鼎盛时期,永城镇流传一段谚语:“七寸唢呐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它,闷声闷气蛮难受。”在大家心里,有事不请唢呐就会显得冷清,唢呐越多就越隆重。因此,无论迎来送往还是生辰寿诞,无论是婚俗嫁娶还是丧葬祭典都能看见刘家乐班的身影。
然而,和当初的鼎盛发展不同,现在的綦江永城吹打随着时间流逝,逐渐从现代化快节奏生活中被淡化,在过去鼎盛发展的刘家乐班在近些年却陷入的难以传承的困境中。以至于乐班里流行着一句话:“子承父业易,代代相传难;当人徒弟易,想要为师难;培养兴趣易,以此为业难”,这是传承者对目前发展现状的精确描述,也是对目前刘家乐班的传承和发展深深的担忧。
综上,对刘家乐班做出个案的探究,从中知道刘家乐班的发展情况与变革情况,对刘家乐班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綦江永城吹打乐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变迁,其变革的过程逐渐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革经验与传承经验,但也面临着濒临不能得到推广的困境。
三、对綦江永城吹打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永城吹打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通过之前对綦江永城吹打的初步探究,掌握其吹打音乐的基本概况、发展历史,并着重研究了刘家乐班的发展现状。通过对綦江永城吹打音乐的实地调查,刘家乐班作为个案研究,在文化历史长河中,永城吹打音乐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的吹打乐队中,是不可多得的瑰宝,艺术价值颇深,并且为当下传播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宝贵经验。如唢呐的使用,打击乐器的使用,多种形式的改变。对綦江永城吹打乐做出探究,首先要从中思考永城吹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根据对于刘家乐班的调查研究,可知当前的发展形势严峻,綦江永城吹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难题。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刘家乐班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刘家乐班的发展历史悠久,组建人员年龄普遍处于中老年阶段,年轻一代很少主动学习吹打乐,因此继承者较少,如何继续传承发展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刘家乐班属于家族乐班,对外授课的机会少,对外传承的机会较少,传统古老的音乐文化难以得到更广阔的宣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乐班常年民间演出,近些年社会发展,婚丧嫁娶商业活动中不再需要乐班的演出,传播途径变窄知名度下降,自然而然永城吹打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使得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永城吹打的头号难题。
探究了刘家乐班这一小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要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在大量的调查反馈我们可知一二。首先,綦江永城吹打发展过程中,从保护与遗留变革艺术形式方面入手,我国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视程度较欠缺,经费不够,没有及时有效的对其传统文化做出保护的措施,因为艺术经费是民俗文化得到保护的基本保障。因此可知要想将吹打等古文化传承,需要社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拨放足够的艺术形式保护经费。再加上对文化保护没有进行详尽的计划,缺少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对吹打音乐尚未做到深入探究。
从永城吹打自身的发展来看,历史悠久且蕴藏民俗文化,对綦江永城吹打音乐的发展,需要以继承历史的传统为基础,经过对目前的吹打乐的探究可知其存在很多问题。快餐式文化的冲击,吹打乐逐渐被电声乐取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吹打乐在消费市场的范围逐渐缩小。并且在一些需要吹打乐队的情况下,邀请永城吹打与电声乐队价格不同,报酬不等,电声乐较高且更受欢迎,直接导致了永城吹打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
从永城吹打的发展形势分析,最初的不成型的来自民间的民俗形式,逐渐经过演化,结合地方特色,并且期间各地百姓进行互相的游历,成为传播该音乐的活动载体,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綦江永城吹打音乐形式。因此可知任何民俗文化,随着历史演变,离不开个人的传播。此时的吹打音乐因历史变迁得到淡化,面对这样的趋势可以从中得到一定启发。而现如今永城吹打的发展,没有达到以个人带动集体,以集体带动整个永城吹打的发展的效果,所以传承和发展陷入低谷。
根据永城吹打的音乐形式从不完善到完善,从非系统化到逐渐系统化,从地域局部化到全面化布局,以及从民间流传非制度正规化到国家关注正规化的转变,这些转变都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佳经验。
(二)永城吹打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根据对綦江永城吹打乐的探究,特别是对于刘家乐班的集中分析,可知綦江永城吹打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是摆在綦江永城吹打面前最重要的课题。根据目前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可以提出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如下:
首先,加强个人的保护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意识会指引行动,明确吹打乐的发展历程,并且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作用进行传承与发展,从人们根本意识上解决目前遇到的文化财产保护问题。人人是文化的传播者,人人是文化的发扬者。
其次,政府加强政府职能。传承古文化需要制度政策与相关条文作为政策的支撑。明确政府关于古典文化与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扬相关政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列入明确的明文规定中,对吹打乐无疑是一种发扬,对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传承。特别是针对永城吹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政策保护,同时也要落实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的生活保障问题,要大力扶持对于传承和发扬的綦江永城吹打的活动,将相关政策方针落实到细节上。例如綦江区组织专家开始编制《永城吹打“十二五”时期(2011~2015)保护规划书》并且成立了相关研讨会与学校,共同发扬传承古音乐文化。这样的具体措施都是给予吹打音乐传承的一种制度保障,在政策扶持方面更要坚持这样落到实处的保障方式。
第三个传承途径就是可以建立相关的传统文化学习的院校。比如綦江建立众
多关于吹打乐学习的学习,让淡化的民俗文化逐渐再次进入百姓生活以及每个人的身边,将历史时间淡化的文化根据学习形式,在人们面前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一种文化,一种课程,一块瑰宝。同时刘家乐班面对这样困境,也要做出对应策略,就是从只在对内招收学生逐渐演变为对外招生的原则。该原则可以促进传统的吹打乐得到发扬。使得更多的百姓参与和了解永城吹打这项古老的艺术。
第四个途径就是可以根据本地特色,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播,将本地特色与特点通过旅游以及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与宣传,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有效传播。比如吹打音乐中可以对外界制定一系列关于綦江的旅游计划,从中组织人文旅游,让广大群众了解綦江本土特色,从中引起对其民俗文化的兴趣,进而利于大众心理的发展,对綦江多种文化产生好奇心,吹打音乐也会成为其感兴趣的内容。
(三)探索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想要传承并且发扬这样传统文化的艺术,要了解民间艺术形式,并且深入研究,查阅众多相关资料,从其他前辈资料中得到一定借鉴。然后根据实际状况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策略。经过文献分析法进行归纳,谈及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的方法较多,但围绕吹打音乐,尤其是綦江永城吹打相关文献十分稀少,对本研究有一定的挑战,但经过对刘家乐班的调查,以及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利用田野分析法,得到一定保护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保护传统文化意识,并且落实在行动中。
综上,探索保护与发扬对传统文化的途径,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离不开经费的经济支持,离不开个人社会意识与保护非遗的意识,更离不开学者对相关传统文化的不断探究与保护。在本着传承的出发点中可知,永城吹打乐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吹打形式,发展渊源均成为音乐文化中珍贵的财富,本研究通过对刘家班个案的探究,从历史发展、演奏特点、吹打乐的现状分析,可知永城吹打乐的作品中诠释着綦江人精神风貌与人文特点,凝结着本土的智慧结晶。通过对綦江永城吹打的探究与分析,针对目前綦江永城吹打遇到的问题,去思考未来綦江永城吹打发展的方向,去探索綦江永城吹打的传承途径,共同的努力去将被淡化的古老吹打乐重新拾起。
参考文献
[1]李杰.区域语境中仡佬族吹打乐的特性探析--以道真仡佬族吹打乐为例[J].艺术评鉴,2017(19):33-35.
[2]梁勇.麻山“亚鲁”吹打乐旋法谫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31(04):100-105.
指导教师:付家露
论文作者:赵丹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永城论文; 綦江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形式论文; 文化论文; 音乐论文; 文化遗产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