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行的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要巧妙有效地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实践 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目标:阅读、感受、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一、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语文课是一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并在思想情操上受到良好熏陶的课程,它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渗透着德育教育。而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则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语文课堂教学无疑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说过:“德育要深入到学科领域,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应该是教师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那么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德育教材。教师的仪表、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等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塑造,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因素,把它渗透给学生从而完成德育教育。其次要发挥语文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学科教学实践中进行巧妙有效的德育渗透。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
1.突出文本关键词句,在诵读中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尽现眼前,引领学生欣赏长沙美丽的秋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情境渲染,让学生进入情境,受到美德的感染和熏陶,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课堂的德育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营造德育氛围,教师引领学生参与课堂生活实践,进入教育情境,感悟文本,以情动人,使学生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可使学生具有现场感,引发共鸣,从中获得某种感悟和启迪。学生感受到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假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如:学习了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学生领悟到生命的重要,进而学会了珍惜生命;学习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学生强烈感受到居里夫人对事业的爱,同时明白了生活属于强者。
3.利用作文课渗透德育。俗话说:“写好作文,学做真人。”作文教学是开启学生对生命、生活的思考,帮助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的教学,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以及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主题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作文时,先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及文化,接着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教师也借机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可见,一节好的作文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三、在语文课外拓展活动中渗透德育
1.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2.开展各类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如举办读书会、朗读会、办手抄报、演讲比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参与体验,必然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3.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德育教育。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把握时机,善启发,巧诱导,对学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有效的德育渗透,把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让语文教学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品格”和“提高学生成绩”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王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教育研究》,2005,2。
论文作者:解小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8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提高学生论文; 思想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