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因素_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因素_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因素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经济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大调整的过程,只有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和大系统中,来考虑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动态优化,才能通过经济结构的规律性调整和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一、调整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措施,经济结构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带动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近现代经济史表明,经济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产业部门增长动力的消长和变动实现的。在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换、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经济增长点,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原有的分工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仅发达国家在调整,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中国家都在调整。当然,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结构调整的内容也不同。然而,国际经验充分证明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特别是二战以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变化节奏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推进结构调整,才能赶超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推进结构调整,才能避免衰落,长期保持发达国家地位。

从美、英、日经济实力的消长可以反映这一规律性现象。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的衰落,美国的崛起,以及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受到日本强有力的挑战,竞争力下降和90年代实力的恢复,都可以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找到答案。英国曾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在19世纪末逐步走向衰落,重要原因是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储备已经耗尽的时候,其建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之上的新产业发展迟缓,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大量向海外投资,国内产业空心化,结果被美国赶超。战后初期,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1950年美国工业产出占世界工业总产出的60%,但197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35%。美国一些传统的支柱产业如汽车等,受到欧洲、日本和新兴工业国的激烈挑战,优势明显削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进行了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并将高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推动了美国经济90年代以来持续的强劲增长。而日本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未能在高技术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更多地将经济恢复的希望寄托于刺激经济恢复的宏观政策,结果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也清楚地显示了结构调整和转换推动经济增长的规律性。二战以后,一大批后起国家经济的快速成长,依赖于经济结构的全面转换。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除了传统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外,资源再配置对增长和效率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源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产业部门的结构性转移。我国的经验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规律性现象。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以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反思和调整,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纺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到了80年代后期,出现了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瓶颈”制约,增长速度被迫放慢。党的十四大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我国经济进入了以家电等新一代消费品、基础设施和证券等为重点的高速增长时期。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两次大的结构调整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

二、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背景

(一)经济结构调整是世界性趋势

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原有的分工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范围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重要转变。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的活动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体制结构进行了整合。这些战略性的整合主要呈现出3大特点:一是整合的视野超越了本国范围,是以全球经济的互动为依据和前提的;二是在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信息化为重点,发展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结构整体进行调整,为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更便捷的流动,创造新的模式;三是根据世界市场发展的前景和本国的比较优势,一方面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实施重大改造、改组,提升其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再一方面对一些不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产业进行淘汰,消除和弱化产业、企业和人员的退出障碍。

(二)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转换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结构深刻的变化。首先,科技革命创建出新的产业领域。如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业,创建了信息产业。当前,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主要推动力和新兴的支柱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中,信息产业已发展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据测算,1993-1998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从6.4%上升到8.2%,广义信息产业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超过50%。又如,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新技术的运用,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创建了新的产业领域。其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通过运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各国都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如在制造业的现代化上,世界各国都把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技术等作为改造传统制造业的主要手段,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又如,我国云南省宁琅等6个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10年前农业生产技术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自然状态,90年代通过推广计算机农业专家系统等新技术,使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最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以物质资料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传统方式将更多地由技术、管理创新和人的智慧所取代。

(三)国际经济重组和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当前,国际经济结构大重组和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1998年大规模的企业跨国并购金额比1997年上升了74%。1999年以来,企业并购势头有增无减,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巨额并购接连不断。目前,企业并购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一是跨洲和跨国并购频繁。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在重组的同时削减成本,提高效益。跨国并购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行业,并购额也不断创出新高;二是并购浪潮已经不局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本国经济结构整合的影响,同时为迎接外国企业的竞争,大大加快了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的步伐;三是经济结构重组和企业并购出现了很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如网络业向银行业、娱乐业等的渗透;四是并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规模扩张或优势互补。当今企业并购重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突出主业扩张型,以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有效地集中该领域的资源,壮大实力,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和增加竞争力。如苹果公司与微软公司的合并,IBM公司并购莲花软件公司。另一类是优势互补型,以通过不同产业的联合,实现整体优势。如以食品制造见长的德国勤维集团并购在流通业拥有发达物流网络的奥地利比尔公司。经济重组和企业并购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加速了世界先进技术的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纷纷抢占科技产业的制高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有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则力争在高技术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将集中在技术比较复杂但已是成熟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工序和非核心的配套件、零部件上。我国在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应争取在某些领域从垂直分工系列上升到水平分工系列,而在垂直分工系列的一些领域,争取继续保持动态比较优势,这样在国际分工格局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能取得主动。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

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美、日、东亚等国家和地区对结构调整的反应速度和调整路径各有千秋,它们的经济绩效和增长态势也有较大差距。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该拓宽结构调整的视野和国际空间,避免结构调整危机。

(一)结构调整的“日本陷阱”

日本经济的竞争力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处于最强盛时期,而90年代则陷入战后最长的经济衰退期。究其原因,一是忽视了进入世界技术领先国家行列后的结构调整。当80年代支撑日本经济和出口高速增长的技术创新成果已进入成熟期,新的技术和产品未能及时成功地推出,现有体制和结构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这样就失去了利用新技术创新成果推动经济增长的机遇。如70-80年代日本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家电行业,其竞争优势已在相当大程度上被韩国、中国所取代。二是日本经济的二元结构和经济全球化不协调。日本一方面有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如丰田、东芝为代表的、以全球性战略为主导的一批世界顶尖级跨国公司,它们与欧美高技术企业处于直接全球性竞争的位置。另一方面日本又有一大批受到国内保护的、不具竞争能力的国内企业,如建筑业、不动产、零售业等。在高保护和管制壁垒下,日本平均生活费用和工资比美国高出许多。90年代经济日益全球化,传统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主导产业的公司将其生产导向海外,密切关注国内和国外市场成本的差别。那些密切关注成本变化的跨国公司给国内转包商和服务提供商在降低价格方面施加了很大压力,进而对没有竞争环境的国内公司利润造成威胁。同时,原来享受高工资的日本工人都直接或间接卷入了激烈的全球竞争中。那些依赖国内管制和市场保护谋求利润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生产率很低的行业就被国际化淘汰出局。

(二)东亚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经验与问题

过去,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以政府产业政策为主导的、以政府投资或优惠政策支持为基础的、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为主要动力的阶段性不平衡发展过程。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在一定时期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但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这种模式由于用产业政策和长期战略替代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方面需要阶段性结构调整,否则结构扭曲和不平衡的矛盾会越积越多;另一方面既得利益会阻碍结构调整,使结构调整滞后越来越经常发生。因此,通过开放市场和放松行业进入管制,打破垄断,让更多的企业自由进入和退出来强化竞争,让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和转换中起到主导作用是东亚国家在世界形势发生新变化时,解决结构问题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已削弱东亚经济在廉价劳动力、土地和技术人员的传统优势,因而其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住产品和技术结构升级的机遇,避免其风险。东亚国家的期望是一方面通过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而保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把过去的出口导向型和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领域转向服务业和信息技术领域。这方面中国台湾省调整得比较成功。它主要是以极为周到的服务和高品质的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条,为跨国公司提供各种廉价电脑、零部件和外部设备而介入高技术企业,当高技术产业的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以投资或收购方式进入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实现结构升级。

但是,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具有风险性。韩国在这方面可资殷鉴。近几年,韩国认识到自己在尖端技术层次上缺少优势,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挤压和中国、印度等国的竞争,韩国企业试图通过并购市场占有率高、有名牌和先进技术的外国公司来提高技术档次。如三星电子公司曾投资4.38亿美元买下美国电脑制造商AST公司的控股权,但至今也未扭亏为赢。

(三)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60和70年代的“滞胀”和1979-1981年的衰退后,政府实施了以刺激供给和创新为核心、以高技术产业成长为龙头、以减少干预和管制为手段的经济结构调整。9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商业周期明显淡化,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高增长为标志的新经济现象。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能取得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即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网”为目标,通过对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研究与开发、技术技能和教育的投资,提高美国技术结构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相应调整和发展金融、资讯等现代服务业,建立了以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新经济结构。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之所以取得骄人成绩,有3条经验值得借鉴。首先,重视教育和劳动者的素质,夯实结构调整的基础。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对结构调整所采取的态度,不是从产业政策入手,采取简单的支持、鼓励或限制发展某类产业的做法,而是从基础入手,从教育抓起,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美国政府为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作了一系列规定,各州普遍实行中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促进终身学习,1998年颁布的《劳动力投资法案》(Workforce Investment Act)是第一个主要的职业培训系统改革的重大举措。其次,鼓励竞争,放松管制。美国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国际和国内的激烈竞争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动力。放松管制、鼓励竞争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是美国政府的基本认识,也是其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做法。在美国,政府对新公司加入某个行业很少设置障碍,但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大量公司诞生的时候,又有大批公司破产,因而,唯有创新,才能生存。最后,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上,从50年代初的50亿美元增长到1998年的2279亿美元。在行业投入上向信息产业倾斜。1999年美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905亿美元,其中计算机及软件业投资3701亿美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1/4。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直接推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标签:;  ;  ;  ;  ;  ;  

经济结构调整的国际因素_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