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求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消费需求增长与策略研究_消费结构论文

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转换——消费需求的成长及其方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方略论文,经济结构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总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其中消费需求不足是主导因素。因而,消费需求的成长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

一、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与需求成长

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或称“消费革命”,是一个社会的消费需求由代表低一级消费时代的主流商品到代表较高一级消费时代的主流商品的变革过程。为研究方便,本文设置了两个概念,即消费需求的长期成长和消费需求的短期成长。前者指在长期条件下消费需求相对于供给能力的增加而增加的适应过程,它反映消费需求成长的质变过程;后者指在短期条件下相对于供给量的状况消费需求量的增长过程,它反映消费需求成长的量变过程。二者可用如下包络关系表示(见图1):

图1 消费需求结构升级

根据发达国家消费结构演进的历史和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状况,我们设定存在温饱、家用电器、住行和教育这样依次递进的消费革命。图中,X[,i](i=1,2,3,4)即X[,1]、X[,2]、X[,3]和X[,4]依次表示这些消费结构升级(革命)的鼎盛时期。此时,边际短期消费成长等于边际长期消费成长(即MCgi=MCd,i=1,2,3,4);X'[,i]→X[,i+1](i=0,1,2,3)分别是以上相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变革初期。 这些时期,边际短期需求成长大于边际长期需求成长(MCgi>MCd ),因此,消费力强劲,消费需求扩大,表现为消费需求旺盛;X[,i]→X'[,i](i=1,2,3,4)分别表示相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后期,也是它们各自下一次的消费结构升级的积蓄时期。在这些时期,边际短期需求成长小于边际长期需求成长(MCgi〈MCd)。因此,消费力软弱,消费需求缩小, 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消费需求升级的前期(潮流初期),还是其后期(潮流的后半期,也是下一次消费革命的积蓄时期),时间间隔一轮比一轮长。温饱消费需求形成潮流历时最短,家用电器消费升级并形成潮流历时稍长,而住行消费升级过程需积蓄多年。积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的原因,是由每次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中消费投入越来越大造成的。积蓄期的拉长,给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成长带来更复杂的因素。

事实上,经济改革初期,我国在1981年至1983年就开始了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温饱消费革命”。这场消费革命不但在占当时人口80%的农村展开,而且在城市也表现为对以前食物极度缺乏的补偿特点(注:此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恩格尔系数持续反弹。从1981年至1983年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6.66%、58.65%和59.20%。 全国人均食物消费量上升幅度很大,粮食增加了28.56%,副食品(肉、奶、蛋虾、食用油)增加了79.47%(范剑平:《城乡消费断层》,《消费经济》1994年第1期)。因此,此间可表示为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城乡人民为吃喝而凭票排队的现象逐步消失。继温饱消费革命后不久,在1985年至1988年,我国开始了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家用电器消费革命)。其间恩格尔系数由1984年的57.59%降到51.36%(注:此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恩格尔系数持续反弹。从1981年至1983年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6.66%、58.65%和59.20%。 全国人均食物消费量上升幅度很大,粮食增加了28.56%,副食品(肉、奶、蛋虾、 食用油)增加了79.47%(范剑平:《城乡消费断层》,《消费经济》1994年第1期)。因此,此间可表示为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日用品支出由9.04%上升到13.34%,掀起了家用电器的消费浪潮。80 年代末的大抢购之后,使家用电器为主的消费结构剧变在90年代初结束,进入低迷而平缓的积蓄准备期(范剑平、向书坚,1998)。目前,从我国消费领域的整体来看,酝酿着一次新的消费结构升级——“住行消费革命”。其间消费投入大,积蓄时间长。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医疗、保健、教育及其它高层次的消费在我国城市也开始兴起。从表1 反映出的消费位次变化和需求弹性来看,也证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已经进入“住行”为主的结构升级的转换阶段。

表1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类别支出顺序及收入需求弹性

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及位次

19851990

消费类别 城 农 城 农

位位 位

市 次 村

次市 次 村 次

食品52.3 1 57.8 1

54.3 1 58.8 1

衣着14.6 2

9.7 3

13.4 2

7.8 3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8.6 3

5.1 48.5 4

5.3 5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8.2 4

3.9 58.8 3

5.4 4

杂项商品与服务

7.0 5

1.1 85.2 5

0.7 8

住房 4.8 6 10.2 24.0 6 17.3 2

医疗保健 2.5 7

2.4 62.0 8

3.3 6

交通通讯 2.1 8

1.7 73.2 7

1.4 7

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及位次

19951996

消费类别 城 农 城 农

位位 位

市 次 村

次市 次 村 次

食品49.9 1 58.6 1

48.6 1 56.3 1

衣着13.6 2

6.7 4

13.5 2

7.2 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8.4 4

5.2 57.6 5

5.4 5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8.8 3

7.8 39.6 3

8.4 3

杂项商品与服务

4.3 7

1.8 84.4 7

2.0 8

住房 7.1 5 13.9 27.7 4 13.9 2

医疗保健 3.1 8

3.2 63.6 8

3.7 6

交通通讯 4.8 6

2.6 75.1 6

3.0 7

1995-1996年

收入需求弹性

城 市农 村

食品 0.93 0.61

衣着 0.76 0.87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0.92 1.45*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1.13* 1.07

杂项商品与服务--

住房1.16* 1.37*

医疗保健 1.04 0.81

交通通讯 1.31 1.67*

注:带“*”的项目为弹性系数最高的前3位。本表根据下列资料整理:丁俊发:《我国消费趋势及政策建议》,《中国流通经济》1990年第2期;范剑平、向书坚:《论当前经济增长中的消费需求》, 《经济学家》1998年第3期。

从短期消费需求成长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住行消费革命”前的积蓄期(中国东部及其它富裕地区已经渡过积蓄准备期;而西部及不发达地区积蓄期才开始或处在家用电器革命时期)。在城市,正以住房消费为开端,以汽车消费为潜在的需要展开。在农村,家用电器消费正在增长,普遍进入家用电器消费时代,但改善住房的需求及其积蓄现象也较为普遍。应当看到:住行产业(建筑业、汽车工业等)与许多产业的关联度较大,住行消费及相关产业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也应看到,消费投入大和积蓄持续性强将引致消费需求不足现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

二、影响需求结构升级的社会经济结构因素

需求结构的转换(升级)离不开社会经济结构的制度背景。我国在90年代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加大了改革的力度。住房及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国企改革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由制度变迁引发的经济问题遽然增多,从收入到消费的流程中逐渐孕育和积累了“梗阻”,居民收入不能顺利转化为消费(周天勇,1999)。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制度背景来看,消费需求不足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二元结构转换滞后

二元结构经济表现为强烈的城乡差别,特别是城乡收入差别以及由此引起的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别。在我国,二元结构转换滞后集中表现为农村,尤其是内地农村较强的凝滞性未得到明显改变。人口素质低下造成农民依赖于土地和传统的耕作技术;农业劳动的机会成本低下造成农民经商意识低下和农村社会分工落后,农民对农产品的消费主要靠自己生产,而且存在比城市多得多的自我服务,从而使农民处于“低生产率—低收入—低购买力—低素质”的封闭性循环之中。从需求角度看,这些凝滞性体现了农民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的凝滞。

我国二元结构中有另一难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地流动,这固然与农村自身的凝滞性有关,但“城乡分割”等外生性的制度因素,如户籍制度、人口政策、各地诸侯经济的封锁与分割及中小城镇发展缓慢等都有重大影响。1997年,我国农民占总人口的70.1%,高出同年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的10%以上,高出1992年世界一般水平的20%多(注:根据罗乐勤《国内市场需求与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分析》(《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98年第3 期)提供数据进行整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地被重组和配置,劳动生产率就不会提高,收入增长缓慢,需求支出的增长必然放慢。

(二)产业结构转换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力来自于市场化和高增长两个方面的合力。但是目前市场化的脆弱性使产业结构的新组合常常受不真实的信息误导,而高增长又使其呈现出剧烈性和粗放性,造就现今产业结构状况的非均衡发展,进而形成消费需求的断裂或“梗阻”。

一方面,行为转换中企业出现了“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前者是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使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能从这个行业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或负利润率状态持续下去(M.Cassels,1937;江小涓,1995)。 后者是介入的竞争者在数量上超过了饱和程度。二者都形成了过剩的供给。目前,我国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出现能力过剩问题,原因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复立项,重复建设,行业转换常常形成重复性的积聚,出现过度投入和竞争,形成低水平运行。

另一方面,一些老行业的地位相对下降,转产能力不足,加之技术改造跟不上,产品老化,造成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维持状态,出现“产业空化”(Deindustrialization)现象或衰退趋势, 从而在有现实需求的情况下无力形成有效供给。从长期看,在产业结构转换中,如果“产品供给结构不能及时反映需求变动,也会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周振华,1998)。反过来,产业空洞化也会引起和加速供求的不均衡或“断裂”程度。由于一些老产业技术和设备闲置,无力对农村的消费需求作出反应,加剧了城乡消费品市场的层级拉大。同时,城镇市场上趋于饱和的日用工业品无法向农村市场转移,又加剧了老行业的产业空洞化。

(三)市场结构转换畸形

现阶段,中国的市场在地域上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国内城市市场,二是国内农村市场,三是我国所参与的国际市场。其中,发展比较充分的应属国内城市市场,另外两个市场因农民消费能力弱和基本上仍处于封闭状态,未得到充分开发。

长期以来,农村市场的地位未受到重视。在此,我们可以把农村市场的类型及其地位进行一番分析,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农村市场类型及其地位分析

农村市场 交易及交农村面对的价格变化状况

类型 易对象

作 农村工业 购买工业 在农民低收入条件下与城市面对同等价格,

为 消费品市 消费品只有日用工业品在城市滞销时才降价.另外,

买 场 工业消费品到农村使成本增大,价格上升机

方 会增大,农民的交易费用大.

农业生产 购买农业 多年来价格受工业成本提高影响而不断上升,

资料市场 生产资料 相对农产品来说价格在提高.

作 农业产品 向工厂和 多年来总的供求状况是供大于求.农产品减

为 收购市场 城市出售 产时收购价格指数总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卖农产品上升指数(1994年除外).目前价格已上升到

极限(接近或超过国际价格),故相对工业品

价格农产品价格在降低.

方 城镇农产 向城镇居 近年来价格下降.

品集贸市 民出售农

场副土特产

农村市场 政府操纵 分析结果

类型价格状况 在价格方面,农民在各类农村

作 农村工业 放开 市场中均处于不利地位.由此

为 消费品市直接导致增收增支长期缓慢,

买 场 消费能力长期不能提高.

方 农业生产

资料市场 重要商品

作 农业产品 的价格由

为 收购市场 政府控制

方 城镇农产 放开

品集贸市

从表 2看出,农民无论作为买方还是卖方都处于不利的经济地位。农民收入在80年代有两次较大的增长后,收入增加基本上处于减缓状态。1996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9%,1997年降至4.6%,1998年又降到 4%,两年内城乡收入差别不断拉大,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47倍,工农剪刀差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别大体上复归到80年代初期的水平(李炳坤,1999)。这种现象的发生是长期以来城乡市场发展严重畸形的必然结果。这对消费需求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市场结构的畸形也是导致城市市场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用工业品难以转入农村的条件下,企业存货增加,城市失业增加。随着经济结构的转换,城市失业率的增加又加剧了消费需求不足。二元结构转换的滞后使城市独自承担了自己失业量流入和流出的循环。当总需求不足时,劳动力需求不足,随之产生并置留了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口。这从另一方面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

需求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转换引起的综合效应,必然带来城市居民对未来经济生活不确定的预期。因住房、医疗、养老、子女受教育等自助性趋势,居民普遍存在支出增多的预期;同时,因失业率上升、货币贬值、经济波动、竞争加剧等不确定因素增大趋势,还存在着实际收入减少的预期。这两种预期加剧了居民消费的心理负担,使前瞻性消费成为定势,居民储蓄额居高不下。1998年一年内3 次大幅度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居民储蓄仍增长17.1%(为近7年来增长最高),新增7127.7 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新增额4975.6亿元的147.3 %(范剑平,1999)。居民预期心理成为抑制消费需求的直接因素。

通过对需求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转换的分析可见,经济结构的转换并非一日之功,住行消费需求的成长和成熟在我国今后具有长期性。因此,必须将其提高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研究,并依此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

三、消费需求成长方略建议

(一)将克服长期的消费不足作为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应该是以吸收剩余劳动力为基本特征的长期发展过程。从二元结构转换角度看,它的中心环节在于建立农业和现代部门(现代第二、三产业)之间良性循环的经济联系。其中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吸收到现代部门,特别是以流通产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并使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变为现代部门。这样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克服消费畸形的根本所在。

(二)确定和实施与上述经济运行机制相配套的长期消费成长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的消费水平;其战略重点是在改革中加快结构转换,主要是二元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换和调整。为此,从长远来看,在消费成长战略中应确立以下结构转换的方向。

首先,要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和中小城镇建设。其最佳途径是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其主要方向应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农村与中小城镇之间的生产和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要对城乡劳动力结构进行调整,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既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经商、办厂,逐步改变身份,又要允许城市下岗职工到农村发展,形成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机制。

其次,要加快城乡市场结构的调整。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弥合城乡之间的消费断层。因此,在战略上应首先发展农村市场,使其成为城市市场外溢产品的载体,形成城乡市场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此,要使工业消费品结构适应农民的消费结构,健全农村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缩小工农剪刀差,逐步消除城乡市场的消费断层。

第三,要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和调整。应在战略上做到三个适应: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基础产业中不断加大科技含量,为国民经济和高水平消费起支撑作用;二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引导产业结构的重新组合,使其组合更富于效率;三要适应消费需求结构,以消费需求为终极,以此递推和展开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的比例关系。要通过合理的产业结构产生合理的就业与失业结构和合理产品流向,从根本上克服过度竞争和产业空洞现象。

(三)按消费成长战略科学地调整消费。目前,启动消费的政策已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近期要突出以下政策导向。

第一,稳定居民预期心理的政策。要积极慎重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注意把握居民的承受能力,引导居民树立对未来收入、生活福利水平不断增长的正常预期,解决好城市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第二,增加农民实际收入的政策。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制止乱收费、乱摊派;要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政策和价格补贴政策,以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引导消费的政策。要按照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状况,通过对不同消费群体,特别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引导,如改变消费观念、进行消费示范和实施消费信贷等,全方位推动消费成长;要制定扩展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实施消费可持续增长的环境保护政策;要制定城乡(特别是乡村)生活设施的投资政策和信息消费及其管理的政策等,合理引导居民对住房、文化教育、工业消费品、交通通信等的消费需求。

总之,在现代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既要抓住社会经济结构转换和调整的根本任务,从战略高度研究和推进消费需求成长,又要根据消费战略制订积极鼓励消费的政策,启动国内消费市场,以带动国民经济健康和稳定地长期发展。

标签:;  ;  ;  ;  ;  ;  

消费者需求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消费需求增长与策略研究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