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西部工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西部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部工业结构的现实状态和主要问题

按照我国经济社会统计上的划分标准,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区域面积达53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6%;人口28228余万人,占全国的24%左右;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全国56个少数民族的大部分分布在西部。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较为缓慢,产业结构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就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其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基础工业比重大,新兴工业发展缓慢,科技含量少,企业技术构成低,相当部分企业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老化,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小。二是不少工业企业是在抗战时期内迁和三线建设时期的临战状态下布局的,组织结构散乱,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低,给军转民“第二次创业”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增加了难度。三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够协调,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采掘工业、冶炼工业、石化工业、机电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成品加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电子工业及家用电器工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给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加了不少困难。四是国有工业战线过长,企业历史欠帐多,包袱沉重,缺乏积累能力,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大大滞后,比重弱小,致使工业经济活力严重不足。五是不少工业产品品种和品质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出口趋缓的形势下,西部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产品很少;在国内市场出现买方市场,短缺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许多行业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同时存在结构性的需求障碍的形势下,西部在国内有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工业产品也不多见。而且,由于产品品种和品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西部工业一些曾经颇有优势的产品也正在失去市场,如特殊钢材、铝材和化学染剂、油料以及纸张、烟草等产品,其市场销量已呈缩减之势。

其二,产业提升相当乏力。其突出体现在:一是交通、建筑、邮电通讯等工业性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弱小。就以西部在交通、建筑、邮电通讯等工业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的成都、重庆、昆明、西安、兰州等大城市来看,交通、建筑、邮电通讯等工业性第三产业整体产业结构中平均所占比例也不足35%,而在东部地区的许多大中城市则已占到5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二是传统管理方式制约工业相关企业的发展。许多地方仍然实行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管理方式,使得不少工业企业难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较为严重的地区封锁、行业分割管理的体制,造成了物资流通、商品交换、市场管理中的利益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资金短缺,生产配套设施发展严重滞后,规模效益难以体现。四是营销方式陈旧落后。许多厂家仍然以传统营销模式为主,采购、配送、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难以实现专业化,物流、人流、信息流等方面难以实现集约化。五是科技手段运用十分不足。在西部的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中,计算机的运用还没有普及,至于自动化、电脑化联网生产经营则更是无从谈起。

其三,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缓慢。其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效益。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在西部数千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平均产值不足2000万元,平均利税不足200万元,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不足5家,超过10亿元的也只有20家左右。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效益低,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我扩张速度。二是创新主体缺位,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由于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不高,难以在技术产业市场中形成主体地位,因而出现了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局面。目前,西部一些科技院所开发的许多高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不足10%。三是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严重短缺。以电子产品市场为例,西部本地产的摄录一体机的市场占有率不足0.5%,传真机不到1%,计算机和相关元器件也不足2%。四是高新技术开发区未能成为高科技产业化的孵化器。目前,西部已有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10多个,但不少开发区仍以园区开发为主,高科技产业投资的份额并不大,利润增长过分依赖市政设施承建和土地成片开发。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对高科技项目采取分散投资的办法,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行业领域和项目集群,未能承担孵化器的职能。

二、西部工业结构调整滞后的主要原因

造成西部工业结构调整滞后的相关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政策原因,也有体制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文原因。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历史积淀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相关因素。西部曾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其文化渊源深长,历史色彩厚重。一方面,涌现了许多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文人骚客、能工巧匠,产生了众多的学术思想、科学著作、文明瑰宝、艺术珍品;另一方面,又有着浓厚的地域倾向和陈旧观念,尤其诸如夜朗自大、自我陶醉、盲目排外的观念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守旧的观念意识,害怕竞争、害怕冒尖、害怕改革的观念意识,轻商抑商、生活散漫、不讲效率的观念意识,宗法家长制、官本位的观念意识等传统文化糟粕,很难一下子彻底清除。这些落后的思想文化因素,无疑给现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严重障碍。此外,西部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区域较大。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约有1/3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而西部流失土壤约占80%;全国393万公顷农田、493万公顷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而西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90%。西部的地形地貌亦相对复杂,系典型的断面分割、异质生成结构,造成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外交流困难等不利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其二,政策缺陷和体制扭曲所带来的相关因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国为了战备的需要,在西部实行以发展国防工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原材料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重化工业为主的方针政策,有力地增强了国家安全实力,也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基础工业的发展。这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对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缺乏深刻认识,因而相对忽视了与之协调配套的轻纺工业、日化工业、家电工业、食品工业以及商品流通、金融机构、生活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这无疑给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从80年代以后,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实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向沿海地区倾斜,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沿海地区的比重由1978年的40%上升到1994年的55%,到1997年已达61.04%,而对中西部的投资则从1978年的60%下降为1994年的45%,到1997年则只有39%。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由于西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对迟缓,陈旧体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与制约还比较严重。

其三,市场运行和主体发育所带来的相关因素。由于西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加之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较为迟缓,因此,市场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尚显弱小,运行机制所表现的层次尚显肤浅,计划经济模式的潜在影响较之于东部地区要大得多。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在东部地区95%以上的零售商品、85%以上的生产资料、90%以上的农产品都已经完全市场化,而西部则分别只有85%、70%、80%左右。此外,由于西部的生产要素、经济要素、资源要素等流动性不足,加剧了市场的无谓分割。这种市场分割的实质是存量资产市场与流动资产市场的非正常分割。一个突出的例证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抢税”和“抢产权”行为,至今较为严重。再就市场主体发育的程度来看,由于西部不少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管理难以上水平,自今仍保留着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困难重重。这无疑给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一定难度。

三、西部加速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路

不可否认,西部工业结构经过近些年的调整,在形成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产业系统和产业布局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正如以上所分析的那样,尚有许多矛盾和问题没有得以很好解决。面对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西部工业结构的继续调整优化,必然置于新的时代定格之中,具有新的现实起点和模式选择。就目前来看,加速促进西部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当在如下方面有所突破,抓出实效:

其一,必须真正树立“大开放推动大发展”的意识,切实解决封闭禁锢的观念问题。特别是要坚决消除对外来企业投资心存戒备、你要赚钱而我必先赚你一把的小农经济意识,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此外,必须进一步积极贯彻“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方针,切实解决搞活国有企业的问题。特别是要全方位利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优势创新和产品创新,进一步大力推进国企改制、资产重组、产业优化和产品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形成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新优势。对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也要进一步加大发展的力度,通过积极引导、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不仅推动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更要促进其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营销上效益。当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还必须进一步处理好资源开发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切实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特别是要减少和避免能源、矿产、森林、耕地等的盲目消耗,充分利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教育手段,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监控力度,坚决遏制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在产业结构优化中走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同步发展的新路。

其二,在加快支柱产业由条块分割向集约整合战略推进的同时,充分发挥重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的连锁效应,加快带动与其相关联产业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西部整体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目前,西部已培育起适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原材料工业、石油工业等重化工业和一批拳头产品。若能再进一步提高这些产业和产品的起点和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那么,将在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能产生很强的关联辐射作用和连锁效应。以原材料工业为例,它要求集约整合化的大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效益,就绝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成本下降、技术提高、品质改观,同时,还可产生“向上”和“向下”的连锁效应。向上可推动冶金、石化、机电工业,向下可带动交通运输、城建、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发展。据有关数据表明,原材料工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相关行业至少增加二点五个产值单位,并带动一大批中低档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所以,西部一方面要继续大力推进重点产品和支柱产业自身的集约整合化战略,另一方面还必须在如何提高这些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关联辐射作用上下功夫,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积极采取政府为协调、市场为驱动、资本为纽带、产品为基础的多管齐下的方针,尽快形成有力依托重点产品和支柱产业的连锁效应来促进相关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带动机制,为西部产业结构在整体上适应大开发的要求奠定坚实基础。

其三,全方位、多层面发掘和培植确保西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支撑点,千方百计激活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生物工程、节能与环保工程、新材料工程等的大发展。目前,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已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但也不能不看到,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利税、出口额、技术交易额等还不高,与东部地区相比还相差甚远。如就信息产业而言,目前在一些发达地区,其信息相关产业和就业人口的比例已在20%以上,而就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的西安、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来看,与京、津、沪、穗等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其差距惊人更不待言。因此,必须大力支持计算机、通讯、仪器仪表、光电一体化、软件等项目的加速发展,加快西部的“信息港”建设,缩小西部同世界的时空距离。据悉,重庆目前已正式成立了以市长亲任组长的“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并宣布每年至少拨出10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信息产业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该市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尽管1000万元实属杯水车薪,但依然不失为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除信息产业外,西部还必须将生物工程、节能与环保工程、新材料工程等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排头兵”,从政策与制度保证、资金投入、中介机构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大力予以推进,抓出成效。必须明确,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如果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不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西部必将长期处于落后的境地,振兴西部的目标必然难以实现。

其四,在加速扩大西部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的同时,注意提高第三产业的知识含量和集约效益,适时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加快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可划分为:生产性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建筑业等;生活性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居住、饮食、修理等,即狭义的服务业;中介性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商贸等;发展性第三产业,主要包括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西部的第三产业在近些年有了较大发展,在促进整体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尽管如此,也不能不看到,西部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依然偏低,并存在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生活性第三产业近些年由于政策放宽,发展较快;生产性第三产业由于投资不足,发展受到影响;中介性第三产业由于体制不顺而制约了其发展;发展性第三产业由于前二个原因兼而有之,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因此,当前应在继续发展物业、餐饮业、娱乐业的同时,尤需加强重点投资和改革体制,以使发展相对不足的生产性、中介性、发展性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这样,既切合进一步调整优化西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实际需要,又有利于适应大开发对第三产业增长的新要求。

其五,正确处理西部工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关系,防止新一轮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状况的发生。目前,西部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95%以上的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兰州、西安、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等有限地域内,特别是兰州、西安、成都、重庆等几个地区已形成了较高知识密度的集聚区。这些地区,已具备了大开发的良好基础条件,可望形成具有极大潜力的核心区和增长极。但是,在形成拥有大开发的相对区位优势之同时,千万要注意不可形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倾向,决不能忽视地区特色与优势的充分发挥,一定要避免导致地区间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下降、效益难以增长的状态。对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保证西部产业结构统一格局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优惠政策,引导各地区在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方面下功夫,选准和培植新的产业和产品启动点,抓紧调整好现有的产业和产品增长点。这样,一种优势互补、区域相促的新型产业格局,在新西部有望得以确立和发展。

标签:;  ;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