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护理对防治PPD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产后抑郁;全程护理;产后访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6-ZYM
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PD)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症,通常在产后1个半月内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激发因素主要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1]。如产妇对自身和后代的健康状况过与忧心,从而造成各种负面情绪或行为,进而影响其产后身体机能康复及新生儿的健康成长,甚至造成家庭不和睦等社会不安定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8 年5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100例健康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1岁—35 岁,平均年龄(25.4±1.6)岁;32例为初产妇,18 例为经产妇;30例为阴道顺产,15 例为剖宫产,5例为阴道助产。观察组产妇年龄20 岁—38 岁,平均年龄(28.8±1.8)岁;33 例为初产妇,17例为经产妇;31 例为阴道顺产,16 例为剖宫产,3 例为阴道助产。对照组与观察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可以进行实验。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除接受基础护理外,还接受产前、产后干预,方式方法如下:产前使其充分了解分娩的全过程,产后抑郁症的常见的发病原因,主动加强产妇之间的沟通,彼此交流孕期感受,同时讲解自我调节、自我舒缓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在焦虑时舒缓情绪。使其明白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性。产后对其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其余新生儿之间的交流。对其照顾新生儿的行为进行鼓励,从而增强产妇的自我认同感和母亲的幸福感[2]。出院后电话访视,对产妇产后恢复进行指导,对抚育问题进行解答,缓解其紧张、焦虑。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数据;同时观察其综合满意度情况,满意度等级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等,非常满意和满意综合为满意百分比,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0进行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准为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抑郁症发生率对比
表 1 对照组观察组产妇PPD发生率
组别 样本容量 PPD例数 PPD发生率% 对照组 50 2 4 观察组 50 9 18 对照组观察组PPD分别发生2例和9例,卡方检验得χ2=37.164>χ20.05=3.84,P<0.05。认为对照组和观察组PPD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2.2满意度对比
表 2 对照组观察组产妇满意度
组别 样本容量 满意非常满意 满意百分比% 对照组 50 40 80% 观察组 50 48 96% 对照组和观察组满意人数分别为40、48经卡方检验得χ2=8.231>χ20.05=3.84,P<0.05。认为2组满意度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PPD 通常持续较长时间,国内发病率为5.36% ~11.09%,复发率在30% ~ 50%。PPD 带来的直接和简介影响是深远的[1],通常导致新生儿长期的社会情感缺陷,影响婴幼儿的生理发育、产妇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的和谐。所以PPD的防治应得到重视。
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医疗行业也取得了质的的前进,临床护理水平也显著的提高。产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科护理质量的高低,会对病人对医院整体满意度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不可否认我国产科护士护理理念和内容及其在PPD 干预中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产科护士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及干预能力,不能对PPD 等常见心理问题有较好的认知。产科传统的护理模式仅仅在产妇在院期间进行护理,已很难适应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的大背景。所以护理应延伸至产前和产后。产前的相关知识的宣讲教育,促进产妇之间的交流,通过建立产妇互助组[3],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能改善产后抑郁情况,并提升产后的生活质量。产后访视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产妇情况,同时还可增加护患间交流改善护患关系,产后访视具体形式应多种多样,不仅仅限于实地走访,可利用电话、网络等沟通方式,建立微信群、公众号、QQ 群等[4],使护理延伸至家庭。也可以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网络[5],把PPD的防治工作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
参考文献
[1]赵梦媛, 周艳, 杨甜甜. 国内外产后抑郁患者的干预现状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32):5223-5225.
[2] 母乳喂养指导路径应用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35):78+86.
[3] 时丽娜. 病友互助护理模式对脑卒中病人负性情绪和康复依从性影响的研究[J]. 全科护理, 2018, v.16(12):84-85.
[4] 梁伟凌. 按需健康教育在产后访视中的应用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08):118-119.
[5] 姚慧娇, 梅一宁, 杨晶,等. 社区干预在防治产后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J]. 护理与康复, 2019(1).
白燕, 赵青, 王晓菊,等.
论文作者:王连芳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产后论文; 产妇论文; 对照组论文; 产科论文; 发生率论文; 抑郁症论文; 产前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