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应走向“封而不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而不论文,学校管理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案例]
封闭还是开放:学校管理的两难选择
P学校是处于市中心的一所职业学校,前几年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秩序、学生的行为规范良好,学校被评为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从外界接受的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轻,课余时间充足,而P学校周边环境的不理想,各种“室”“厅”“店”“吧”等包围着学校这方净土,再加上学校旁边有学生管理较薄弱的技校,使得午间和放学时,在学校周围各种“室”“厅”“店”“吧”等营业性场所经常可以看到P学校的学生,还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与旁边技校的学生结成学生小团伙,参与打架、敲诈等违纪、违法的行为,在附近的社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对此学校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平时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法制教育;在午间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讲座;延长图书室、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中午组织护校队在学校周围进行管理等等措施,但是,收效甚微。
该校校长针对这个情况,召集了学校中层干部共同就学生的午间管理进行了讨论,有人说:应该加大护校队在学校周围进行管理的力度;也有人说:与附近的“室”“厅”“店”“吧”等协商禁止我校的学生进入;还有人说:中午一律要求学生在校用餐,采取“封闭式管理”,不允许学生出校门……后来经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要求学生中午一律在学校用餐,中午校门关闭,不允许学生外出,对特殊的学生则采取办通校卡的形式允许中午进出校门。
学校则经过了一番充分的准备,从后勤服务方面:改善午餐的质量,开放学校的各种活动场所;从学生的教育方面:召开各年级大会进行教育;发给学生家长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尽管在学生、家长、教师等各个方面都有持不同意见的,但是最后这项措施得以实施。经过了一年的管理实践之后,效果明显,中午P学校周围的“室”“厅”“店”“吧”等地方很少见到P校的学生,校门口也清净多了,学校的周围很少见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青年在游荡了,社区对学校的评价也高了。可是,到了下午放学的时间在学校周围经常有不良的社会青年出现;也不时的可以见到有学生一放学后照样到“室”“厅”“店”“吧”等处活动。
Z学校也是一所职业学校,校风一向较好,但是,最近也为中午学生的管理问题大伤脑筋。于是,校长召开行政会议商议。校长说:目前,我校2000多名在校的学生中大约有40%的同学不在学校食堂用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午下课后直奔网吧,迷恋游戏机;有的学生在校外聚集吸烟、打牌甚至赌博;有的学生在男女交往方面,举止失态;有的学生在校外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摊点饮食,造成肚子痛,影响身体健康等等,大家各抒己见,看看该采取什么办法对学生进行管理。政教主任说:我们应该学习P学校的午间“封闭式管理”的方法,要求学生一律在学校用餐,不允许学生在中午的时间外出。教务主任说:不行,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独特性,三年后他们要直接走上社会的,若现在我们便把他们关在学校,今后很难适应社会,现在应该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尽管在这过程中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发生,但这是正常的。C说:学生的管理不应该靠“堵”,而应该靠“疏”。D说:现在学生在校还有校纪校规的约束,但是走上社会,就毫无纪律规范可言了,我赞同“封闭式管理”的管理方法,这样学校的秩序都会有所改善的。E说:P学校的“封闭式管理”的方法也有其弊端,比如:中午有个别学生爬墙出校门,下午放学时学生照样是开放的。F说:这些现象是个别现象,但是“封闭式管理”的方法至少保证了学生白天的在校时间的约束,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都是有帮助的。负责后勤的副校长说:这么多的学生全部在校用餐,那学生食堂工作的负荷是很大的……校长最后总结:对于中午的学生“封闭式管理”的方法今天没有得出结论,我们请政教处与后勤部门共同再讨论一下。
会议结束后,政教处发了“告家长书”征求家长、学生的意见,最后的结果是家长赞同的多,学生赞同的少。就这个问题,Z学校在第二次的行政会议上,又进行了讨论……
〖思考题〗
1.学校为什么要采取“封闭式管理”?
2.你认为Z学校该不该采取午间“封闭式管理”的方法?
3.透过这一案例,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社会问题?
〖案例思考与分析〗
一、封闭式学校管理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封闭式管理:民办学校为适应市场,抢占生源的管理举措
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标志性特征之一。随着各类民办学校、私立学校和实验学校的蓬勃发展,教育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校纷纷推出一些新的举措以适应教育市场的需求,以赢得生源。封闭式管理就是这些新举措中的重要成份。随便翻翻身边众多的民办学校或实验学校的招生简章,“本校实行全日寄宿制,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班主任和生活教师跟班负责,二十四小时全方位管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这样的承诺比比皆是。这种较为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方式因为与目前都市学生家长高密度的工作节奏相适应,因而受到相当多家长的欢迎。寄宿制学校普遍实施全封闭、半军事化的严格管理体制。学生住校,要按学校规定,早晨按时起床,中午吃饭定量,晚上准时睡觉。据许多家长反映,学生住读后,大都能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原来在家里不会料理自己的,在环境“逼迫”下,生活自理能力都提高得非常快。小学三年级女孩自己会扎小辫、初中男生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已不是新鲜事。许多孩子通过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养成了劳动的习惯。
(二)封闭式管理:追求升学名校流行封闭毕业班
和民办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的目的不同,有相当多的学校对毕业班的学生实施这一较为严格的管理举措,目的是为了杜绝一切外界的干扰,全力以赴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据人民网报道,某大都市著名重点中学将高三近1000名学生搬到离市区3公里远的郊区,实施封闭式集中管理。学校的两个门有严格的保安措施,学生要离开学校,必须经班主任老师签发“通行证”。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三)封闭式管理:对恶劣社会环境的规避
近20年,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多元化,社会冲突、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比如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就有一个著名的公式:“5+2≤0”。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学校教育及管理活动的消极影响,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认可和采纳了封闭式管理方式。
二、“封闭式管理”的负面影响
近10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封闭式管理”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一种时尚。最初是一批办学理念“先进”的私立学校,在追求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同时,声称实行封闭式管理;随后,许多一般公立学校也在纷纷模仿封闭式管理。简单地说,“封闭式管理”即“关起门来办学”以及严格的制度管理。学生被限制在学校的深院高墙内,除周末或学校圈定的少数几个“放风”时段外,不能踏出校园半步,社会各类人员也休想轻易进入学校。学生在校还必须严守一大堆学习与生活制度,而这些制度又往往与严厉的惩治直接挂钩。追求的方向是关起门来办学,学校被人为地阻隔于社会之外。“封闭式管理”给学生发展带来了以下负面影响:
1.“封闭式管理”割断了教育与社会和家庭的必要联系,剥夺了学生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不能造就出具有健全人格的青少年。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学校所能单独完成的。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与社会、家庭一样,只是其生活的场所之一,而且,这一场所只有与其他场所保持密切联系,实现沟通与互补,才能保证学生生活的完整和人格的健全。但是,“封闭式管理”却将学校与社会及家庭完全隔绝开来,剥夺了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根源于人的完整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据调查,在这样的学校学习的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低,习作素材匮乏。有人曾打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在寄宿学校学习的孩子由于吃、穿、住、行、学习都是统一的模式,就像养鸡场的饲料鸡一样,很难有家养鸡那样富于灵性的。如何克服寄宿学校给孩子培养带来的弊端,让学生“活”起来,富于个性、富于灵性、富于生气呢?
2.“封闭式管理”强调高度的纪律和规范,将学校变成了“军营”,扭曲了青少年的本性。青少年是春天的使者和自由的象征。他首先是个“自然人”,天真而活泼。他是快乐的、舒展的,也是生机勃勃的。他探求于自然,好奇于社会。完整地体验真实的美好生活,与周围世界建立起全面的联系,应是青少年的基本权利。然而,“封闭式管理”强调高度的纪律和规范,把学校等同于“军营”,在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学校里,一切都在监控之中,把青少年安置在固定的轨道中,时间被排好,空间被划定,让青少年绝对遵从于学校及其纪律。英国教育家威尔逊指出:“如果你追求主人——奴隶制度,你只需要一些规则和鞭子;如果你追求自由,你就需要各种复杂的机制和交往的环境——信息、选举、争论、程序、规则等的有效性。”“封闭式管理”下的学校显然只拥有“规则”和“鞭子”。
3.“封闭式管理”着力营造过度纯净的学校环境,剥夺了青少年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降低了对社会消极因素的“免疫力”。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其初衷之一是将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不良影响阻隔在学校环境之外,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构筑一堵高墙,试图给学生构建一座“温室”,找到一块“净土”。事实证明,在社会高度发达、人的交往极度丰富、信息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这种以对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来营造“温室”和“净土”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封闭式管理”只是一个给人以安慰的作用短暂的“塑料大棚”而已,它并不能阻挡社会不良因素对学校的影响。这一做法,暴露了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的观念偏差。首先应该看到,现在社会上消极因素、腐败因素的确很多,但并不能就此武断地认为社会上只存在着对学校教育起负面影响的消极因素。其次,单是从“封闭式管理”倡导者眼里所谓的外部恶劣因素比如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来看,我们认为它们虽有可能给学生以负面影响,但同时它们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个对社会大环境的积极认识和对待的问题,温室里的花草肯定不能抵御外面恶劣的环境。过分的顺利使人丧失抵抗力。小孩子注射疫苗的原理就是将病菌经过处理植入人体,以毒攻毒,使人获得抗体。同样,价值冲突和社会问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文化的多元,确立主体性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倡导“封闭式管理”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学生缺乏免疫力。从这一角度看,“封闭式管理”是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的逃避和退缩,是用一种高度“净化”了的温室环境来彻底“摧毁”学生对现实病菌的抗体和免疫力。
三、结论:学校管理应走向“封而不闭”
以上两个学校的“封闭式的管理”是为了消除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或消极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出于无奈而采取的消极的逃避的管理办法。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来看,学生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的教育并非学校单独承担的,还需要家庭、社会共同来承担。对学生来说,学校、社会、家庭一样,只是其生活的场所之一,而这一场所只有与其他场所保持密切联系,实现互补,才能保证学生生活的完整和人格的健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建立丰富的社会关系为前提。要造就健全的人,必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互通的开放的教育环境。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学校管理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封闭式的管理”中的管理体现的是管制,对学生的自由发展十分的不利。但是,面对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大为恶化,为了积极阻断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封闭式的管理”又可视为一种积极面对社会变化的教育措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又有利与学生的成长。目前的现状是:学生在学校有校纪校规的约束,但是,离开学校,学生是毫无规范的约束。学校的教育又不是万能的,需要有家庭、社会的配合。可是,现在社会对学校的职能认识不清,对学校职能定位不明,认为学生的教育任务是由学校来承担的,导致学校在教育中的所作所为非常的谨小慎微。但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是“免疫”的功能,而不是“隔离”的功能。只有在法律上对学校的责任给予明确的界定,对学校的职能恰如其分的定位,不要让学校的责任无限化、无边际化,则学校的管理才能放开大胆,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针对这样一些问题,有许多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已着手构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强调真正的“封闭式管理”应该是“封而不闭”的。一方面,它能有效地过滤掉那些对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利因素,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具有引导价值的教育因素;同时,它又能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了解、批评社会的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它应该是既能够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又能发挥自己的精华功能,是“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