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中的政治化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现象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作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现象,越来越成为实现国际政治目标的有效手段,甚至具有控制与协调各国之间的国家利益关系的国际政治功能。国际经济关系成为实现国际政治目标的有效手段是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关系相互影响的结果,而国际经济关系具有国际政治的功能则是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关系相互转化的结果。如果说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关系的相互影响是绝对的,国际经济关系成为实现国际政治目标的有效手段古已有之的话,那么,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关系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国际经济关系具有国际政治的功能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上所特有的。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在深刻变化中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其中全球化特征是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尽管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但各主权国家的经济政策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虽然“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从考察主权国家经济现象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从考察各主权国家之间经济现象的角度提出来的,但它们所反映的经济现象都超越了单个主权国家的范围,因此,“经济全球化”基本上等同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比较相近,但由于“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与“世界经济”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注:参见赵凤彬在《试论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范畴》(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4期)一文中的具体论述,需要说明的是赵文没有使用“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而是使用“国际经济”的概念,实际上赵文使用的“国际经济”的概念就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也略有区别,如果说“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为寻求相应的区位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的话,那么,“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则是指在此基础上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所形成的密切联系和交往的一种结构状态。
各国之间在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所体现出来的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特征,应该说是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运输方式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所推动的。在运输方面,喷气式飞机、大型远洋超级货轮、运输集装箱化为以各种生产要素为媒介的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更加方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信息技术方面,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光纤网络通讯和卫星远程通讯以最为便捷的方式沟通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过去国际贸易当事人需要经过长途跋涉进行贸易洽谈和了解商品信息,现在可以通过电话或文传机来代替;过去各国当事人只能通过代理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现在各国当事人可以通过全球金融网络24小时全天候地参与世界各大城市的股票和外汇交易;过去跨国公司总部到各海外子公司指挥生产、统一价格、协调运作、监督经营,现在它们可以通过电脑网络与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子公司进行联系。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是在运输方式和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以民族国家为界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步向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过渡的结果,这一客观过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致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不断扩大的结果,这一发展趋势具有客观性(注:参见钟亚平:《从美国“超越遏制战略”看全球化的实质》,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12期,陈宝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机遇挑战》,载《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2期。)。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是在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的一种结构状态,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性的观点实质上是对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特征的客观性的观点的有力辅证。
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特征的主观性并不意味着在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化范围内流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的结构状态完全是人们主观创造的,只是说在由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国际市场不断扩大所决定的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特征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加速或阻碍它的进程。事实上,包括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在内的所有社会过程都是以社会的人为主体并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过程。而作为历史活动过程的承担者和主体的人都是在既定的利益驱动下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行动的社会个人和集团,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特征的客观进程必然对不同的社会个人和集团实现一定的目标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代表这些不同社会个人和集团的不同国家对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态度、制定不同的经济政策,这些在不同态度基础上制定的不同经济政策也自然会对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积极推进者。作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美国是推进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它所制定的推进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客观进程的经济政策在发达国家中最为典型。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美国在双边的经济关系中就采取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在多边经济关系中也努力倡导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在密切各国经济联系和交往中的积极作用,并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旨在促进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的活动。70年代初以来,面对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有所削弱的客观现实,美国各界都意识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只有在维护和巩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而这种主导地位又只有在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交往中才能维护和巩固,因此,美国除继续坚持50年代至70年代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经济政策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来维护和巩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些经济政策又进一步促进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注:参见张勤德:《美国怎样看待和推行经济全球化》,载《学习·思考·政策》1999年第2期。)。
发展中国家对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态度经过了从抵制到有限参与的转变。50年代到70年代初,二战结束后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还处于受剥削和受掠夺的地位,自然资源仍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除基本上不参与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活动,以保持经济的自主独立性外,甚至还采取一些政策中断同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和交往。例如,从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相继采取了对外国公司实行国有化的政策,从1960年到1974年先后有62个国家实行了国有化政策。由于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这些中断同发达国家经济联系和交往的政策,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改善和发达国家经济体系的拓展,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仅主动要求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和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而且还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国公司到本国投资办厂,支持本国企业到国外从事贸易和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采取的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组织、创立经济特区、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经济政策是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变化的典型代表,这种经济政策上的变化使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特征在70年代中期以后表现得更加明显。
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目标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50年代至70年代积极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推进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发展。这个国际政治目标主要是配合政治上的冷战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70年代初以后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什么仍对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情有独钟呢?这是因为它想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通过控制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联系和交往,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高综合国力,保持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最终使国家利益得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使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军事实力在国家权力构成要素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对外战争和武力威胁等军事主义行为已不再是直接控制与协调国家之间的国家利益关系的惟一手段。同时,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构成要素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各国对外经济政策和经济外交活动以及国际经济制度和经济协调活动越来越有效地规范着国际经济关系,并最终成为直接控制与协调国家之间的国家利益关系的基本手段之一。在这种新的国际环境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就以“市场垄断”的国际战略取代了以前的“军事垄断”的国际战略(注:参见刘桂斌:《论外向依赖型经济坠入大国“一体化”策略陷阱的危险——东南亚金融危机说明了什么?》,载《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因为美国意识到以花费财富的方式支撑的霸权是难以维持的,“以新的聚集财富的方式支撑其霸权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以优势的技术和资本力量,通过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控制,迫使其他国家降低交易成本进而获得多样化的资源以维持财富和权力的增长以及霸权的支出”(注:刘靖华:《霸权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市场垄断”的国际战略的具体内容包括:①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管理与协调以实现“价格稳定”;②通过世界银行提供微观经济贷款和结构调整贷款以实现“灵活市场”;③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市场交易以实现“贸易自由”(注:刘靖华上引书,第2页。)。尽管“军事垄断”和“市场垄断”的战略手段不一样,前者通过强大的军事优势间接地控制国际经济关系;后者则通过强大的技术和资本优势直接地控制国际经济关系,但是,“军事垄断”和“市场垄断”的战略目标却是完全相同的,两者都是通过控制国际经济关系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高综合国力,保持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最终使国家利益得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
发展中国家有限参与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目标同样是利用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提供的发展机遇,力图在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提高其国际地位,最终使国家利益能在较大程度上实现。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两难选择之中:游离于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之外将再一次失去发展经济的机会;全面参与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则有可能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最终同样不能使经济得到发展。在这种两难选择面前,“琢磨全球化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除非蜷缩在自己的边界里面,只埋头搞自己的奶酪,只满足于另一个世纪的手工业。人们应该接受这一现实。只有有益的思考才能问出另一些问题:如何适应这种不断的竞争,如何利用这种形势?”(注:〔法〕《费加罗报》1997年4月16日,转引自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许多发展中国家基于这一想法,在制定大量的符合本国利益的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把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作为本国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
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国际政治功能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作为实现提高国际地位和扩大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目标的手段,但这种手段是否实现了这种国际政治目标,这是我们分析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是否具有国际政治功能的主要论据。
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估计,乌拉圭回合协议实施后,到2005年世界货物出口将增长23.5%,其中美国货物出口将增长21.7%,欧盟将增长19.4%,日本将增长18.3%,加拿大将增长16.6%;收入将增加5100亿美元,其中美国收入增加额为1224亿美元,欧盟为1635亿美元,日本为267亿美元(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FOCUS第112期。)。世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达国家从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中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据联合国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和最贫困的20%的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60年的30比1扩大到1997年的74比1。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报告也显示,在1998年占人口20%的富人消费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6%以及能源总量的58%,他们拥有的电话和汽车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4%和8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最贫困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3%(注:参见李长久:《世界财富剧增与贫富差距扩大》,载《世界经济》1999年第10期。)。当然,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既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已保持了近十年的连续增长,1995年经济增长率为2.5%,1996年为2.6%,1997年为3.9%,1998年为4.2%,1999年为4.7%,2000年仍保持在4%左右。与此同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则一直走低,失业率从1995年的5.6%下降到1998年的4.1%,失业率降到美国25年来的最低点;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由1996年的2.6%降至1997年的1.7%和1998年的1.6%,价格压力的减弱阻止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通货膨胀率降到了美国33年来的最低水平(注:黄一鸣:《美国的“新经济”与经济周期》,载《现代经济》2000年第4期。)。美国这种以“一高两低”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出现,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都得到了增强,最终使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一直排在世界各国之首(注: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课题组:《世界七大国综合国力揭秘》,《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11期。),其国际地位也是其他国家在短时期内不能动摇的,可见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利益得到了充分实现。
发展中国家是否也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经济利益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两层意思:第一,从纵向上比发展中国家是否比原来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第二,从横向上比发展中国家是否比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前一层意思而言,应该说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并不一样,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虽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如发达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上层,它们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获得了比过去更多的经济利益。1970年东南亚有4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当时是以每年收入不足700法郎为界,20年后,这一数字减少了四分之一,而人口还在不断增长(注:〔法〕《新观察家》1996年6月27日至7月3日。转引自丁一凡上引书,第160页。);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为代表的“边缘化国家”,由于贫穷、落后,加上资源不丰,它们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并不比原来多;介于两者之间的发展中国家有得有失,它们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基本与原来持平(注:史敏、卢韦:《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就后一层意思而言,恐怕没有人会怀疑不论是从总体上比,还是从个体上比,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比发达国家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中并没有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它们的国际地位也没有提高,所以,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得到较充分地实现。
从以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中的情况可以看到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已经并正在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经济利益、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全球化具有控制与协调各国之间的国家利益关系的国际政治功能。
标签:国际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经济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