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细胞形态结构改变与Cx40、Cx43表达的研究

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细胞形态结构改变与Cx40、Cx43表达的研究

黄骥[1]2002年在《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细胞形态结构改变与Cx40、Cx43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但目前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也无有效的根治措施。因此探讨心房颤动的发病机理,寻求有效的根治措施,已成为当前心血管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发现Cx40、Cx43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有关,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对人类左、右心房肌形态学及Cx40、Cx43进行对比研究的报告。本研究拟对伴或不伴心房颤动的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左、右心房肌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心房颤动对Cx40、Cx43及Cx45表达的影响,比较左、右心房肌细胞的形态改变有无差异。从而揭示风心病患者心房颤动发生与维持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更好地开展心房颤动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在我院住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合并有心房颤动,根据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实验Ⅰ组11例,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颤动持续时间≤6个月者;实验Ⅱ组12例,其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均>6个月。另外8例不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为对照组。于开胸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时,分别切取左、右心耳处心房肌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光镜检查和电镜检查了解心房肌形态学改变,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心房肌Cx40、Cx43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x40、Cx43的阳性染色分布。结果:1.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发现,有心房颤动者与无心房颤动者比较,其左房内径明显增大(P<0.05)、二尖瓣口面积明显缩小(P<0.05)。2.光镜观察发现,多数患者心房肌组织内有散在的Aschoff小体,每<WP=9>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对照组37.5%(3/8)、实验Ⅰ组46%(5/11)、实验Ⅱ组50%(6/12)。所有病例均发现有局灶性间质增生、空泡变性、核变异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每例患者左、右心房肌比较无明显差别,每组患者左、右心房肌比较,也未见显着差异。3.电镜观察发现,叁组患者左、右心房肌均见有不同程度的肌溶解、糖原聚集及间质纤维化,其中有心房颤动者肌溶解及纤维化程度均较无心房颤动者明显,而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比较无明显差异。4.每例患者自身左、右心房肌比较,其Cx43及Cx40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而每组中左、右心房肌Cx43、Cx40表达量均值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Ⅰ组与对照组比较,Cx40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实验Ⅱ组的降低更加明显(P<0.01)。Cx43的表达量在叁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Cx43阳性染色在叁组中均呈一致性分布,且组间无显着差异。Cx40阳性染色分布在实验Ⅰ组及实验Ⅱ组均呈明显的不均一性,而对照组呈均一性分布。6.本研究用特异性抗Cx45抗体对Cx45的表达进行了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然而在使用相同的条件下,未能检测到Cx45的特异性表达。结论:1.所有患者自身左、右心房肌比较,或每组中左、右心房肌比较,其细胞形态学改变、间质纤维化程度、Cx43及Cx40表达量与阳性分布均无显着差异,表明病史较长的风心病患者,左、右心房肌病理形态学改变一致,在进行研究时,两者可以相互替代。2.风心病伴心房颤动与不伴心房颤动者比较,光镜观察其心房肌细胞及细胞间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均无显着差异;电镜观察见有心房颤动者心房肌间质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提示心房肌间质纤维化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3.叁组患者心房肌Cx43表达量均无显着差异;Cx40表达量,在有心房颤动者较无心房颤动者明显降低,且随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的延长降低<WP=10>更加明显,表明Cx40表达下调是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4.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伴有心房颤动的风心病患者心房肌Cx40阳性染色分布不均,而Cx43阳性染色分布在叁组中均呈一致性。提示Cx40分布不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有关

贺献芝[2]2008年在《冠心病患者心房肌Cx40、Cx43的变化及在房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房颤(AF)的触发(focal trigger)、驱动(focal driver)和维持机制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在触发、驱动机制方面,有许多研究报道,发现心脏腔静脉系统如冠状静脉、上下腔静脉、肺静脉系统等部位的灶性放电触发阵发性房颤。基础研究表明:心脏腔静脉系统存在心房肌细胞延伸的心肌肌袖,进一步研究表明肺静脉肌袖在胚胎起源上有别于心房肌,而与起源静脉窦的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等传导系统存在共性。研究还发现,在肺静脉心肌层中有与窦房结的结样细胞(node-iike cells)非常相似的超微结构的细胞,从而提示肺静脉内的结样细胞有潜在的起搏功能。因此,肺静脉肌袖中具有潜在的起搏功能细胞及与心房组织在胚胎起源的不同使二者的电生理特性存在差异,从而在房颤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心房肌迷走神经张力异常也可能和触发机制有关,迷走神经干、心脏脂肪垫和心脏内血管神经丛可能使自律细胞膜电位减小、自律性增高,后除极与触发活动诱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在维持机制方面,近年来,由于对房颤研究的不断深入,心房重构(atrial remodeling)越来越受到重视。心房重构包括心房电重构(AER)和心房的结构重构(AAR)。AER是指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缩短,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和传导速度(CV)减慢等电生理特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和离子流及离子通道重构有关。而AAR是指心房组织、细胞在大体结构和超微结构以及分子水平发生的变化,同时伴有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即心房收缩功能重构(contractile remodeling)。房颤发生后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即出现离子的浓度、离子通道的活性和磷酸化改变,数小时至数天即出现离子通道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改变,包括缝隙连接蛋白(Cx)的改变。随后出现心房肌细胞肥大、凋亡、炎性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心房电重构、结构重构、腔静脉系统肌袖和心房肌细胞延伸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以及肌袖和心房肌之间电传导通道缝隙连接的异质性,是房颤发生的维持基质。心律失常和单个细胞的电活动有关,但更多地依赖于细胞间电活动的被动传导,即细胞间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GJ),因为心肌是由分离的心肌细胞组成,每个细胞被绝缘的脂质双分子层包绕,心脏的心电活动需要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的电耦联使电传导迅速传递。目前有关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解释大多是构建于单细胞膜蛋白离子通道基础之上的,因而目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常常没有多少作用,因为目前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作用于离子通道,而不是针对心律失常(包括房颤)的触发、驱动机制及折返基质。实际上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是整个心脏所有心房和、或心室肌细胞协同参与完成的不规整搏动,因此近年来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心律失常更多地依赖于细胞间电激动的被动传导(即被动电生理活动),并且证实承载细胞间电激动传导的结构基础是细胞间缝隙连接(GJ)。缝隙连接(GJ)由缝隙连接蛋白构成,GJ作为细胞间的一种特殊通道介导着细胞间电和化学信号的传递,在维持电和机械耦联的正常进行以确保心肌协调收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组成缝隙连接的蛋白简称连接蛋白(Cx),在人体心肌,主要有Cx31.9、Cx37、Cx40、Cx43和Cx45五种连接蛋白,其中Cx43在四个心腔均分布丰富,Cx45主要分布在心肌传导束及蒲氏纤维,Cx40主要分布在心房肌。心肌细胞彼此在叁维空间上按照端-端连接、侧-侧连接及二者之间的多种过渡方式进行电耦联和细胞间通讯,最大程度的连接发生在细胞的端端连接。当Cx量的改变、磷酸化状态及分布异常导致缝隙连接的构成、面积、密度、特性、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即缝隙连接重构,心房肌的传导速度和传导的各向异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微折返的形成,房颤因而容易产生和维持。Cx40是心房电激动传导的关键蛋白,因而在房性心律失常(房颤)的研究中被寄予厚望。虽然对缝隙连接蛋白Cx40、Cx43变化在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发生中的作用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缝隙连接蛋白Cx40、Cx43在冠心病左、右心房肌中的表达、分布,与房颤及左心房大小的关系如何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冠心病患者左右心耳标本,应用RT-PCR方法测定Cx40mRNA、Cx43mRNA表达;采用WB方法测定Cx40、Cx43表达;制备光镜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缝隙连接蛋白Cx40在左右心耳肌中横切面和纵切面上的分布情况,在光镜下印证Cx40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并观察心房肌细胞及细胞间质的重构。根据Cx40的表达及在左右心耳肌中及在缝隙连接处侧-侧连接和端-端连接两方面的分布情况及平均缝隙连接斑片的大小和密度变化分析Cx40蛋白在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本研究分为以下叁部分:第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心房肌Cx40mRNA、Cx40表达的变化及在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窦性心律正常左房大小(SR)、窦性心律左房扩大(SR+AD)及心房颤动并左房扩大者(AF+AD)左、右心房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0mRNA、Cx40)的表达变化、探讨Cx40mRNA、Cx40在左、右心耳肌中的表达、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和在冠心病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6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26例患者术前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心电图和心脏彩超资料分为叁组:AF+AD组6例,SR+AD组8例,SR组12例,分别于手术中切取左、右心耳标本(心房大小正常者一般只切取右心耳肌标本)。用RT-PCR方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x40mRNA、Cx40的表达。结果:1.Cx40mRNA、Cx40表达量均值在叁组患者的右心房肌标本中无显着差异(P>0.05)。2.Cx40mRNA、Cx40表达量均值在SR+AD、AF+AD组左心耳肌标本中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Cx40mRNA、Cx40表达量均值在SR+AD、AF+AD组左心耳肌标本中与叁组患者的右心耳肌标本比较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左心房扩大后左心房肌Cx40mRNA、Cx40表达下调。2.左心房扩大并房颤后Cx40mRNA、Cx40表达无进一步下调。3.左心房扩大和左房Cx40表达下调可能是房颤的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冠心病患者心房肌Cx43mRNA和Cx43表达的变化及在房颤中的作用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窦性心律正常左房大小(SR)、窦性心律左房扩大(SR+AD)及心房颤动并左房扩大者(AF+AD)左、右心房肌细胞Cx43mRNA和Cx43表达的变化、探讨冠心病患者Cx43mRNA和Cx43表达的变化及在房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6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26例患者术前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心电图和心脏彩超资料分为叁组:AF+AD组6例,SR+AD组8例,SR组12例,分别于手术中切取左、右心耳标本(心房大小正常者一般只切取右心耳肌标本)。用RT-PCR法检测Cx43mRNA表达,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x43蛋白的表达。结果:Cx43mRNA和Cx43表达量均值在叁组患者的左、右心房肌标本中采用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不论是否发生左房扩大和房颤,左右心房肌细胞中Cx43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2.冠心病患者不论是否发生左房扩大和房颤,左右心房肌细胞中Cx43表达无明显变化,3.冠心病患者左房扩大和房颤对Cx43mRNA和Cx43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说明Cx43mRNA和Cx43表达的变化对冠心病房颤的发生影响较少。第叁部分Cx40在冠心病患者左右心房肌中的重构及在房颤中的作用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Cx40进行定位、定性、定量,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x40在冠心病患者窦性心律正常左房大小(SR)、窦性心律左房扩大(SR+AD)及心房颤动并左房扩大者(AF+AD)左、右心房肌细胞侧-侧和端-端缝隙连接处的分布,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探讨Cx40在左右心房肌细胞中的分布变化及其在冠心病房颤发生中的作用。光镜下观察心房肌细胞及细胞间质的结构变化,Cx40在冠心病患者SR组、SR+AD组及AF+AD组左、右心房肌细胞侧-侧和端-端缝隙连接处的分布数,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探讨心房肌细胞、细胞间质及Cx40重构的变化及在冠心病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6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力研究对象,26例患者术前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心电图和心脏彩超资料分为叁组:AF+AD组6例,SR+AD组8例,SR组12例,分别于手术中切取左、右心耳标本(心房大小正常者一般只切取右心耳肌标本)。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光镜观察缝隙连接蛋白Cx40在左右心耳肌横切面和纵切面上的分布及其在侧-侧连接处及端-端连接处的大小和密度变化;结果:1.Cx40在叁组患者右心房肌端-端连接处及侧-侧连接处的大小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2.SR+AD、AF+AD组左心房肌Cx40在端-端连接处及侧-侧连接处的大小与SR左心房组和叁组右心房肌比较明显增加(P<0.01)。3.Cx40在端-端连接处及侧-侧连接处的大小变化均值在SR+AD、AF+AD组左心房肌中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左心房扩大后不论是否出现房颤,心房肌细胞、细胞间的基质及Cx40发生了重构。缝隙连接蛋白40呈明显的异质性分布,缝隙连接处平均荧光斑面积增大,中心及周边密度减小,侧-侧缝隙连接和端-端缝隙连接均发生了重新分布,且有“融合”现象。结论:1.左心房扩大后,心房肌细胞、细胞间基质发生了重构2.左心房扩大影响Cx40在冠心病患者左心房肌细胞间缝隙连接处侧-侧连接和端-端连接的空间分布、数目及平均缝隙连接斑片的大小和密度。3.Cx40在冠心病患者左心房肌中的重构和左心房扩大是导致冠心病房颤的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陈琳[3]2010年在《冠心病心房肌Cx40、Cx43的表达及其与房颤病理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一种以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关于房颤的触发、驱动和维持机制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在触发、驱动机制方面,心脏腔静脉系统如冠状静脉、上下腔静脉、肺静脉系统等部位的灶性放电可触发阵发性房颤。此外心房肌迷走神经张力异常也可能和触发机制有关,在维持机制方面,近年来,由于对房颤研究的不断深入,心房重构(atrial remodeling)越来越受到重视,心房重构包括心房电重构(AER)和心房的结构重构(AAR)。病理学上房颤分为孤立性房颤和病理性房颤。在病理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中,左心房扩大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心房扩大一方面促进心房内形成多折返环,另一方面改变了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研究表明,心律失常更多地依赖于细胞间电激动的被动传导(即被动电生理活动),并且证实细胞间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GJ)作为细胞间的一种特殊通道介导着细胞间电和化学信号的传递,在维持电和机械耦联的正常进行以及确保心肌协调收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组成缝隙连接的蛋白简称连接蛋白(Connexion Cx),在人体心肌中,主要有Cx31.9、Cx37、Cx40、Cx43和Cx45五种连接蛋白,其中Cx43在四个心腔均分布丰富,Cx45主要分布在心肌传导束及蒲氏纤维,Cx40主要分布在心房肌,是心房电激动传导的关键蛋白。许多基础研究认为房颤发生后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即出现离子的浓度、离子通道的活性和磷酸化改变,数小时至数天即出现离子通道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改变,包括缝隙连接蛋白(Cx)的改变。随后出现心房肌细胞肥大、凋亡、炎性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目前对缝隙连接蛋白Cx40、Cx43变化在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发生中的作用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缝隙连接蛋白Cx40、Cx43在冠心病房颤患者左、右心房肌中的表达、分布,Cx40重构与房颤及左心房大小的关系如何还少有报道。本研究将通过对比冠心病房颤患者左右心房肌中缝隙连接蛋白Cx40、Cx43, Cx40mRNA、Cx43mRNA的表达,变化及光镜、电镜下的结构重构,分叁个部分对冠心病房颤的机制进行探讨。目的:观察冠心病窦性心律正常左房大小(SR)、窦性心律左房扩大(SR+LAD)、心房颤动并左房扩大者(AF+LAD)及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并右房扩大者(AF+RAD)左、右心房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0mRNA、Cx40)的表达变化,探讨Cx40mRNA、Cx40在左、右心耳肌中的表达,与左、右心房大小的关系及在冠心病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6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和11例接受换瓣术的风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37例患者术前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心电图和心脏彩超资料分为四组:AF+LAD组11例,AF+RAD组11例,SR+LAD组8例,SR组7例,分别于手术中切取左、右心耳标本(左心房大小正常者一般只切取右心耳肌标本)。用RT-PCR方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x40mRNA、Cx40的表达。结果:1. Cx40mRNA、Cx40表达量均值在扩大的右心房和正常大小的右心房肌标本中有显着差异(P<0.01)。2. Cx40mRNA、Cx40表达量均值在SR+LAD、AF+LAD组左心耳肌标本中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 Cx40mRNA、Cx40表达量均值在SR+LAD、AF+LAD和AF+RAD组左心耳肌标本中与正常大小的右心耳肌标本比较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左、右心房扩大后心房肌Cx40mRNA、Cx40表达下调。2.左心房扩大并房颤后Cx40mRNA、Cx40表达无进一步下调。3.心房扩大和Cx40表达下调可能是房颤的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目的:观察窦性心律正常左房大小(SR)、窦性心律左房扩大(SR+LAD)、心房颤动并左房扩大者(AF+LAD)及心房颤动并右房扩大者(AF+RAD)左、右心房肌细胞Cx43mRNA和Cx43表达的变化、探讨Cx43mRNA和Cx43表达的变化及在房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6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和20例接受换瓣术的风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46例患者术前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心电图和心脏彩超资料分为四组:AF+LAD组26例,AF+RAD组20例,SR+LAD组8例,SR组12例,分别于手术中切取左、右心耳标本(左心房大小正常者一般只切取右心耳肌标本)。用RT-PCR法检测Cx43mRNA表达,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x43蛋白的表达。结果:Cx43mRNA和Cx43表达量均值在四组患者的左、右心房肌标本中采用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不论是否发生左、右心房扩大和房颤,左、右心房肌细胞中Cx43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2.不论是否发生左、右房扩大和房颤,左、右心房肌细胞中Cx43表达无明显变化,3.左、右心房扩大和房颤对Cx43mRNA和Cx43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说明Cx43mRNA和Cx43表达的变化对房颤的发生影响较少。目的:制备光镜、电镜标本,应用光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心房肌细胞、细胞间质及缝隙连接的结构变化,探讨心房肌细胞、细胞间质及缝隙连接重构的变化在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6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和11例接受换瓣术的风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37例患者术前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心电图和心脏彩超资料分为四组:AF+LAD组11例,AF+RAD组11例,SR+LAD组8例,SR组7例,分别于手术中切取左、右心耳标本(左心房大小正常者一般只切取右心耳肌标本)。观察心房肌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胞核的异形和大小、细胞间缝隙连接的变化、细胞间质纤维化的比例及脂肪浸润情况。结果:1.光镜下左、右心房扩大患者心房肌细胞肥大、细胞核肥大异形、细胞间质纤维化和脂肪浸润程度与左、右心房大小正常的患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2.电镜下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溶解、断裂;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且大小不一;细胞核异型明显;闰盘扭曲,盘旋重迭,模糊、不连续;心肌间质纤维增生明显与左、右心房大小正常的患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左、右心房扩大后,心房肌细胞、细胞间基质及细胞间缝隙连接发生了重构,心房结构重构是导致房颤的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张卫泽[4]2002年在《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细胞缝隙连接重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脏通过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具有对损伤和疾病的应变能力,称之为心脏的重构。重构的过程实际上是心脏对化学、机械、电或其它刺激的反应,是通过激活细胞间的信号瀑布而最终导致心肌细胞、胞外基质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对重构研究有助于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AF与心脏重构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1)离子重构:AF时I_(Ca.L)的减弱造成心房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缺失,I_(to)和I_(Kur.)的减低延迟早期复极,使心房肌的不应期缩短、心房肌兴奋性升高,不应期缩短使折返更易发生并维持,心房肌兴奋性的升高有利于触发新的心律失常。(2)结构重构:包括心房扩大、纤维化增加,心房细胞肌纤维丢失、细胞肥厚、冬眠等产生不可兴奋的心肌细胞。在AF这种病理生理状况下因缺乏细胞间的交流常诱发不适当的凋亡,致使心肌细胞死亡而代之以结缔组织。(3)缝隙连接重构。在病理状况下,GJ的大小、数量、密度及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其传导速度和传导的各向异性随之发生改变。纵向传导速度(V_L)减低或横向传导速度(V_T)增大均可使各向异比率(V_L/V_T)减低。GJ及其通道蛋白分布异常常造成传导障碍,如Cx40的表达主要在心房组织和蒲肯耶细胞和房室结,其缺乏可造成心房和房室传导阻滞。同时GJ和其连接蛋白含量或分布的异常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和AF关系密切,但是对人类AF与GJ重构的研究方面,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数据来阐明彼此间的关系,为此我们收集风湿性瓣膜病58例,先心病5例,冠心病2例共6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蛋白分析及病理学分析,研究心房肌GJ重构包括分布、GJ蛋白含量及心房组织结构变化与AF的关系,探讨AF发生和维持的机理。 第一部分: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析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肌细胞间GJ的重构,GJ中Cx40和Cx43含量的变化与风湿性瓣膜病慢性AF的关系。显示心房肌GJ的分布变化,包括细胞端—端连接和侧—侧连接的分布的改变。探讨GJ中Cx40和Cx43分布和含量的变化与AF发生及AF持续的机理及意义。方法:收集风

吴智明, 石开虎, 吴君旭, 徐盛松, 陶辉[5]2014年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SK2与CX40蛋白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2型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蛋白(SK2)与缝隙连接蛋白40(CX40)表达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31例风心病接受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于体外循环前切取的右心耳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F的定义将标本分为两组:AF组(n=20)和窦性心律(SR)组(n=11),分别利用ELISA、Western blot法检测心房肌组织中SK2和CX40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ELISA法检测显示AF组与SR组相比,SK2蛋白表达增加(P<0.01);而CX40蛋白表达减少(P<0.01)。同时,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AF组与SR组相比,SK2蛋白表达增加(P<0.01),而CX40蛋白表达减少(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SK2与CX40之间呈负相关(r=-0.56,P<0.01)。结论 SK2与CX40蛋白参与风心病合并AF的病理过程。此外,SK2和CX40之间存在一定负相关性。

贾玉和, 张澍, 王方正, 浦介麟, 马坚[6]2004年在《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心房肌缝隙连接CX43和CX40的重构》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人类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心房肌中缝隙连接通道蛋白Connexin 4 3(CX4 3)和Connexin 4 0 (CX4 0 )的重构及其与房颤的关系。方法  (1)取 1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心病 )患者的右心耳心肌 (房颤 8例 ,窦性心律 3例 ) ,以Northernblot印迹法比较窦性心律和房颤者CX4 3和CX4 0mRNA表达量的变化 ;(2 )另取 2 0例风心病患者右心耳心肌 (窦性心律 8例 ,房颤 12例 ,房颤持续时间从 3个月至 15年 )制成冰冻切片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confocallaserscanningmi croscopy)下分别观察窦性心律和房颤心房肌CX4 3和CX4 0蛋白的荧光斑面积、空间分布及形态变化。结果  (1)窦性心律和房颤CX4 3和CX4 0mRNA表达量差异无显着性 ;(2 )CX4 3和CX4 0荧光斑面积在窦性心律和房颤时差异也无显着性 ,但CX4 0在心肌纵切面上的数目明显多于横切面 (P <0 0 5 ) ,而CX4 3数目无变化。提示房颤时CX4 0通道在心肌空间上的分布发生了显着改变 ,即端 端连接大于侧 侧连接。结论 人类风心病慢性房颤时缝隙连接蛋白CX4 3和CX4 0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量均未发生显着改变 ,但CX4 0蛋白的空间分布发生了显着变化 ,端 端连接明显增多 ,侧 侧连接显着减少 ,提示房颤时CX4 0通道发生了空间排列上的重构 ,可能参与了房颤的

张安[7]2004年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ACE、AT_1R、ERK表达和纤维化改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未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受体1(AT1R)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表达的异同与心房纤维化改变。方法 25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接受外科手术者,手术时取右心耳处心房组织500mg,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以GAPDH为内参照测量ACE、AT1R、ERK2的 mRNA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了解ACE、AT1R、ERK在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经免疫组织化学了解胶原纤维容积分数(CVF)改变情况。结果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较窦性节律患者在mRNA水平上ACE、ERK2表达上调,AT1R表达下调,蛋白水平上ACE、ERK表达上调,AT1R下调(P<0.01或P<0.05),且CVF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用ACEI组较未应用ACEI组ERK2 mRNA表达、ERK蛋白表达下调(P<0.05),而ACE、AT1R表达无差异, CVF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较窦性节律患者ACE、ERK表达增<WP=8>加,AT1R表达下调,纤维化加重;而在慢性房颤患者用ACEI组较未用ACEI组ERK2、ERK表达有显着下降,纤维化有减轻趋势,说明房颤时局部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经ERK途径介导了心房纤维化,ACEI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房的纤维化。

温昌霖[8]2007年在《高血压房颤患者心腔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血压伴房颤患者的心腔结构和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依据JNC7高血压诊断标准和ACC/AHA/ESC 2006房颤指南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伴房颤组49例,房颤血压正常组49例,原发性高血压组33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49例。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腔结构和功能。结果: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左室质量(LVM)、左房容积(LAV)在对照组、房颤组、高血压伴房颤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伴房颤组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d)明显高于其他叁组(P<0.05)。高血压伴房颤组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其他叁组(P<0.05)。房颤组、高血压伴房颤组右房容积(RAV)大于对照组、房颤组(P<0.05)。在房颤组中左房容积(LAV)与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结论:不论是否合并高血压,房颤患者的心房、左室结构及功能均发生了改变,伴高血压时改变更显着。左、右房容积、左室质量有可能作为预测房颤发生,筛选房颤危险人群的指标。

张超[9]2007年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成形术后影响房颤自然转复的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或二尖瓣替换术后影响房颤自然转复的因素。方法:将我院1994年1月至2006年6月12年间行PBMV或二尖瓣置换术的40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行PBMV者6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者337例)。根据患者的病史、超声心动图、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对手术后房颤自然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后65例患者,术后2周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者15例(23%),上述患者随访3~6个月后仍维持窦性心律者10例(15%);二尖瓣置换术后337例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者98例(29%),上述患者随访3~6个月后仍维持窦性心律者47例(14%)。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和二尖瓣置换术后影响房颤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P<0.01,OR 1.24)、术前房颤持续时间(P<0.01,OR 1.18)、术前左心房内径(P<0.01,OR 1.28)和术后左心房内径(P<0.01,OR 1.72)。结论:无论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还是二尖瓣置换术仅能使少部分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年龄、术前房颤持续时间、手术前后左房内径是影响术后房颤自然转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范广慈[10]2003年在《风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电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心房超微结构、细胞直径、纤维化程度、房颤持续时间和左房直径等因素的变化,探讨影响房颤患者电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时间的相关机制。[方法]:43例(房颤31例,窦性心律1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术中取右心耳,于光镜、电镜下观察心房肌的病理结构改变。根据心房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程度,将病人分为叁组:轻度改变组、中度改变组和重度改变组,测定各组病人心肌细胞的大小及纤维化程度。房颤病人于术后4周施行体外直流电复律,复律成功后随访6个月。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房颤患者心房超微结构、心肌细胞直径、心房纤维化程度、房颤持续时间、左房直径、性别、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直径等因素对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结果]:①与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肥大,心房纤维化,肌溶解、线粒体数量和形状改变、糖原聚集和核染色质异常等表现。②31例房颤病人中,有6例病人于瓣膜置换术后4周内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其余25例病人进行体外直流电复律,均复律成功。复律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叁组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维持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房颤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时间与心肌超微结构(P<0.05)、细胞直径(P<0.05)、纤维组织增生(P<0.05)、房颤持续时间(P<0.01)和左房直径(P<0.05)明显相关,而患者的性别、年龄、左室直径和左室射血分数(EF值)与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无相关性。[结论]: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风心病房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房扩大、纤维化、心肌细胞肥大和超微结构的异常,而且这些因素的变化与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时间明显相关,提示上述因素可能影响风心病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参考文献:

[1]. 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细胞形态结构改变与Cx40、Cx43表达的研究[D]. 黄骥. 第叁军医大学. 2002

[2]. 冠心病患者心房肌Cx40、Cx43的变化及在房颤中的作用研究[D]. 贺献芝. 中南大学. 2008

[3]. 冠心病心房肌Cx40、Cx43的表达及其与房颤病理机制的研究[D]. 陈琳. 中南大学. 2010

[4].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细胞缝隙连接重构的研究[D]. 张卫泽.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2

[5].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SK2与CX40蛋白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J]. 吴智明, 石开虎, 吴君旭, 徐盛松, 陶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6]. 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心房肌缝隙连接CX43和CX40的重构[J]. 贾玉和, 张澍, 王方正, 浦介麟, 马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

[7].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ACE、AT_1R、ERK表达和纤维化改变[D]. 张安. 重庆医科大学. 2004

[8]. 高血压房颤患者心腔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研究[D]. 温昌霖.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9].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二尖瓣成形术后影响房颤自然转复的因素分析[D]. 张超. 新疆医科大学. 2007

[10]. 风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电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相关机制的研究[D]. 范广慈. 青岛大学. 2003

标签:;  ;  ;  ;  ;  ;  

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细胞形态结构改变与Cx40、Cx43表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