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扩招中的作用&以江西省为例_国家助学金论文

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促进中职扩招中的作用——以江西省为例的问卷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省论文,助学金论文,为例论文,问卷调查论文,中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09)07-0008-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7年秋季开始,我国普遍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这一资助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资助,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时间为两年。毫无疑问,国家助学金政策旨在从经济层面刺激人们提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需求,帮助中等职业教育实现预定的扩招目标,优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结构。恰好,在助学金政策实施后的2007年和2008年,中职学校成功实现了扩招的预定目标①。

于是,一些主流的观点均乐观地认为,国家助学金政策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为改变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少年学生报考职业院校,起到了重要作用②。

然而,从逻辑上讲,虽然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后中职招生的宏观数据有所增长,但我们并不能当然地将它归功于助学金政策的影响。理由是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增长是由助学金以外的因素引起的。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中职生就业前景反而较好,人们可能逐渐开始认识到学习就业技能的重要性而主动选择中职教育。或者,如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出现滑坡,会有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因为成绩差而放弃就读普通高中,间接地促进了中职扩招。因此,那种认为中职招生的宏观数据增长是由于国家助学金政策起了积极作用的观点显得证据不足。

据此,如果要证明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中职扩招中起了重要作用,则至少要证明在2007年或2008年新入学的中职学生中,有大部分是因为有“助学金政策的资助”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而不是别的原因,因而我们只要定量测量近两年中职新生的入学动机或入学原因就可以达到上述研究目的。然而,由于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实行时间尚短,理论界还没有来得及对此进行研究。对此,本文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测量中职新生的入学动机或原因,分析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促进中职扩招中的作用,为评估该政策的绩效提供依据。

二、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

从理论上讲,如果近两年中职成功扩招的原因系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刺激作用所致,则会有较大比例的中职新生是因为“助学金资助”或“省钱”的目的而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反之,如果近两年的中职成功扩招不是源于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刺激作用,则会有较大比例的中职新生是因为“助学金资助”或“省钱”目的之外的“其他”原因或动机而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其他”的入学动机可能有以下三大类别:一是认为中职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近几年常常会有类似于“大学生到技校‘回炉’”③、“大学生职场竞争力不如中职技校生”④、“大学生就业难,中职生就业火爆”⑤ 的报道见诸报端网络,可能正向强化了人们对于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良好预期。二是诸多证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普遍呈现相对下滑的趋势[1][2],由此导致更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没有考上(办在城里的)高中,或者不敢面对普通高中未来的升学压力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三是外部力量的压迫,其中有从众心理、家长的意志、教师的劝导(包括“招生掮客”的劝诱)等表现形式。

以上的理论梳理为调研问卷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次问卷重在测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主要测量中职新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生源地是乡村还是城市等;第二部分主要测量中职新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初中毕业时的学习成绩;第三部分主要测量中职新生就读职业学校的真实原因或称入学动机。

2.数据来源与结构

本文所依据的数据来自课题组在江西省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12月。调查对象为2008级中职新生。考虑到2007级学生入学时间太久,可能对自己的入学原因或入学动机记忆不清,因而将调查的对象仅锁定为2008级的中职新生。抽样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先是非随机地分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各抽取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或含有中职教育层次的高职学校,然后在所确定的省级职校随机抽取450名中职新生,地市级职校随机抽取300名中职新生,县级职教中心随机抽取200名中职新生,共950名中职新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0份,有效回收914份,有效回收率96.21%。其中,男生292名,占31.9%;女生622名,占68.1%。来自县郊以下农村地区的学生多达783名,占全部样本的85.7%;来自县城及以上城市地区的学生131名,仅占样本的14.3%。这表明国家助学金政策重点资助来自农村的中职生,具有相当高的针对性,也启发本文的分析应以农村学生为主。

3.统计分析方法

本文对问卷调查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计算各有关变量的频数和基本百分比,对数据作基本的统计描述;二是引入中职新生的家庭、个人学习等有关自变量,采用交叉列联表分析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影响的中职新生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来进一步分析国家助学金政策绩效的未来趋势。

三、研究结果

1.整体性分析

在问卷中,我们用“初中毕业后,你为什么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中职)而不是普通高中”来测量中职新生就读中职学校的入学原因或动机,以此来考察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促进中职扩招中的作用。回答结果见表1。

表1显示,中职新生的入学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因为成绩差没有考上高中,占所有有效样本的31.5%;二是因为承受不了高中的升学压力,占有效样本的26.2%;三是因为读职业学校好就业,占有效样本的23.6%。三者累积,共占有效样本的81.3%。与此相反,只有2.3%中职新生选择了“因为每年有1500元的助学金资助,能省钱”的选项,表明获取助学金政策的资助没有成为中职新生选择中职就学的主要行为动机。

2.差异性分析

表1显示,只有2.3%的中职新生承认自己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是助学金政策的资助,表明国家助学金政策对中职扩招基本上没有起什么促进作用。按理说,至此我们的研究目的已经达到。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分析这些仅占2.3%的中职新生的家庭背景及个人学习方面的差异性,可以进一步看到助学金政策的影响在不同特征人群之间的差异性,由此可以推导出它的长期效应。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生源地差异。由于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学生的住地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义,因而我们首先选择中职新生的“家庭住所”(生源地)为自变量,以表1中“入学动机”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以了解那些选择了“因为每年有1500元资助,能省钱”选项的学生的生源地分布情况(见表2)。

表2显示,在21名因国家助学金资助而入学的中职新生中,有61.9%的学生来自偏远农村,28.5%的学生来自乡镇附近的农村,两者累积占全部人数的90.4%。由此可知,那些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影响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较偏远的农村地区。

(2)家庭收入差异。同理,我们以“家庭收入”为自变量,以表1中“入学动机”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以了解21名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见表3)。

表3显示,在21名因助学金资助而入学的中职新生中,有占47.6%的学生家庭收入在1万元及以下,有42.9%的学生家庭收入为1万至2万元,两者累积占全部人数的90.5%。这表明那些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影响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家庭。

(3)家长的职业类别差异。同上,我们以“家长职业类别”为自变量,以表1中“入学动机”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以了解那些选择了“因为每年有1500元资助,能省钱”选项的学生家长的职业差异(见表4)。

表4显示,在21名因助学金而入学的中职新生中,有占52.4%的学生家长的职业为“卖劳动力”,有23.8%的学生家长职业为“传统的种植或养殖业”,两者累积占全部人数的76.2%。在问卷调查时,我们对“卖劳动力”的界定是指那些“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纯粹依靠出卖初级劳动力为生”的一类最低端的职业类型;对“传统的种养殖业”的界定是指那些稍有生产资料,但属传统粗放型经营的传统农业。由此可知,那些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影响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家长的职业绝大多数属于低端的传统职业类型。值得注意的是,来自现代产业工人家庭的学生占到14.3%,远高于其他行业部门,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产业工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子女学习就业技能的重要性。

(4)家长文化程度差异。同上,我们以“家长文化程度”为自变量,以表1中“入学动机”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以了解那些选择了“因为每年有1500元资助,能省钱”选项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见表5)。

表5显示,在21名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影响的中职新生中,占28.6%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有52.4%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初中,两者累积占全部人数的81%。由此可知,那些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影响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偏低。

(5)初中毕业时的学业成绩差异。同上,我们以“初中毕业时的学业成绩”为自变量,以表1中“入学动机”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以了解那些选择了“因为每年有1500元资助,能省钱”选项的学生初三时的成绩(见表6)。

表6显示,在21名因助学金资助而入学的中职新生中,有占47.6%的学生在初中毕业时的成绩为“下游”,有33.3%的学生成绩为“中下游”,两者累积占全部人数的80.9%。由此可知,那些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影响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毕业时的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四、讨论与研究结论

归纳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在914份有效样本中,只有极少数(21名,占有效样本2.3%)中职新生承认自己是因为有国家助学金政策的资助而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而且,这些极少数因为“想获取助学金资助”而入学的中职新生普遍来自底层家庭且初中毕业时学业较差。这些学生有如下经济、文化特征:一是来自偏远的农村,二是来自低收入家庭,三是家长职业类型处于职业分层的低端,四是家长文化程度偏低,五是初三时的学习成绩较差。

由此表明,国家助学金政策对中职扩招没有起到预期中的主要刺激作用,而且,长期内如果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增长与发展,则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刺激效果可能会更加弱化。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三农”问题必将逐步得到解决,且城市贫困人口必将逐步减少,届时会出现如下结果:第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导致偏远地区的农村集镇化而变得不再偏远;第二,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将会持续增长;第三,广大农民职业会向高技术含量和高资本含量的方向发展;第四,农民的文化程度会持续提高;第五,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会持续提高,会有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考入高中且有信心攻读更高学位。这些变化均会影响到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倾向于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而不是中等职业教育。

由此可知,虽然国家助学金政策客观上普遍惠及到广大中职学生及其家庭,但它仍然只是一个外生性的刺激因素,并没有有效转化为人们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内生性偏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不偏好职业教育呢?实际上,一直以来,学界几乎一致赞同中国传统文化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顾明远认为:“职业技术和技能素质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构成的弱项,是制约国民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难点。”[3]庄西真的调研也发现:“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现实的影响下,导致人们形成了普通(高中)教育意愿而非(中等)职业教育意愿。”[4]如果这一说法成立,则改造这种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应是与国家助学金政策相配套的根本性制度安排。然而,有关如何改造这种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的研究则显得极为不足。本文作者陈胜祥曾进行过相关方面的研究,认为教育是改造文化的主要手段,要利用教育这一手段来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职业教育的教育”[5],籍此提升人们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尤其是可以有效提升人们对于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稳定性预期,实现“教育改造文化,促进中职发展”[6]的目的。

综上,以经济刺激为主要手段的国家助学金政策并没有有效改变人们“上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这种局面,究其原因,上世纪末以来的中职招生滑坡并非经济因素造成的,而是有其传统文化的根源。因此,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应成为与国家助学金政策相配套的另一种制度选择。

注释:

① 据有关信息,“2007年(在2006年基础上)又扩招50万,当年招生达到810万人”。见《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谈中职扩招,优化教育结构》(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 18/84/info12306846425531-84.htm);“2008年中职基本完成了招生820万人的任务”。见《岁末年初大盘点——2008年职业教育10件大事》(http://www.moe.edu.cn/cn/xwzx.fenleixinwen/redianzhuizong/wehinfo/2009/01/12323464002-24516.htm)。

② 参见《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谈中职扩招,优化教育结构》(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84/info1230684642553184.htm)。

③ 荆楚网2005年11月22日报道,“为谋工作,大学生进技校‘回炉’”(http://www.cnhubei.com/200511/ca930032.htm)。

④ 参见《重庆青年报》2006年7月19日的报道,“大学生为何竞争不赢中职技校生?”。

⑤ 参见《南方都市报》2008年11月8日的报道,“大学生就业严峻,技校生火爆名企提前抢购”。

标签:;  

国家助学金政策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扩招中的作用&以江西省为例_国家助学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