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麻醉恢复评分与预见性护理应用在麻醉患者恢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2月期间麻醉患者72例进行分组。甲组施行常规护理,并采取麻醉恢复评分;乙组施行预见性护理,并采取麻醉恢复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护理满意度;出室和入室麻醉恢复评分(呼吸、意识、血压、活动力、血氧饱和度);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乙组患者麻醉护理满意度显著比甲组高,P<0.05;两组入室麻醉恢复评分均显著低于出室麻醉恢复评分,乙组出室麻醉恢复评分(呼吸、意识、血压、活动力、血氧饱和度)显著比甲组高,P<0.05;乙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甲组低,P<0.05。结论:麻醉恢复评分与预见性护理应用在麻醉患者恢复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生理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麻醉恢复评分;预见性护理;麻醉患者;恢复;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201-02
麻醉恢复室是手术结束后患者生命体征继续监护的重要场所,因麻醉后机体保护性反射未完全恢复,容易出现并发症,需注重麻醉患者的麻醉恢复安全。麻醉恢复评分是日常评估患者术后呼吸、循环、意识和活动能力等情况的重要指标,可有效反映患者麻醉恢复情况。预见性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预防性护理,以规避不良事件发生的一种护理措施[1]。本研究就麻醉恢复评分与预见性护理应用在麻醉患者恢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2月期间麻醉患者72例进行分组。除外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甲组麻醉患者36例,男、女各有20例、16例,年龄23~75岁,年龄平均值(52.73±5.28)岁。乙组麻醉患者36例,男、女各有22例、14例,年龄24~75岁,年龄平均值(52.13±5.35)岁。两组患者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甲组施行常规护理,常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用药观察、尿量和引流情况记录、观察等,并采取麻醉恢复评分,包括呼吸、意识、血压、活动力、血氧饱和度,每一项正常均为2分,轻微异常为1分,明显异常为0分。
乙组施行预见性护理,并采取麻醉恢复评分。(1)根据入室麻醉恢复评分结果找出评分较低的项目,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制定护理措施,加强观察,并备好抢救药物,必要时转入ICU。(2)对年龄大且各项指标评分低的患者加强观察,对患者病情进行预见性判断,及早发现征兆,做好应对的准备。(3)对意识逐渐恢复者需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缓解其紧张情绪,以便于发现病情变化。(4)对麻醉恢复评分高的患者,若符合拔管指征,可尽早拔管,减少留室时间[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出室和入室麻醉恢复评分(呼吸、意识、血压、活动力、血氧饱和度);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表示施行χ2检验,计量资料施行t检验(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麻醉护理满意度比较
乙组患者麻醉护理满意度显著比甲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手术治疗患者多实施麻醉,以减轻术中疼痛,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但手术结束时,多数患者体内麻醉作用未完全消失,生理功能未完全恢复,加上肌松药物和麻醉药物残余作用,容易引发并发症[3-4]。
麻醉恢复评分方法包括对患者呼吸、意识、血压、活动力、血氧饱和度的综合评估,可有效反映患者麻醉恢复情况,直观、方便的对患者生理功能进行评估,可更好对比入室和出室情况。另外,可根据麻醉恢复评分结果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相应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如血压升高情况下可先分析血压升高原因,并根据原有高血压病史、气管导管等刺激所致采取不同处理方法,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5-6]。
本研究中,甲组施行常规护理,并采取麻醉恢复评分;乙组施行预见性护理,并采取麻醉恢复评分。结果显示,乙组患者麻醉护理满意度显著比甲组高,两组入室麻醉恢复评分均显著低于出室麻醉恢复评分,乙组出室麻醉恢复评分(呼吸、意识、血压、活动力、血氧饱和度)显著比甲组高,且乙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甲组低,说明麻醉恢复评分与预见性护理应用在麻醉患者恢复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生理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海娟,吕娜,黄丽华等.麻醉恢复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麻醉患者恢复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5):2163-2164.
[2]周达梅,徐应玲,姜忠翠等.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77-78.
[3]王巍.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药物不良反应的预见性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43-244.
[4]李千红,张原香,陶玉兰等.神经外科术后麻醉恢复期预见性护理的效果及意义[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7):117-118.
[5]孙玲芳,孙鸽.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栓塞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5):417-419.
[6]庄晓珊,俞霞,王翠娟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2):2235-2236.
论文作者:杨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9
标签:患者论文; 评分论文; 预见性论文; 并发症论文; 满意度论文; 活动力论文; 甲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