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与韩国近代史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与韩国近代史

一、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与近现代朝鲜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张琰涵[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子聪[2](2021)在《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社会进化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廖珍珍[3](2021)在《20世纪三十年代罗元鲲的历史教科书编撰活动》文中研究说明在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与史学新旧转型的要求下,编撰新式历史教科书以培养新式国民成为时代急务。新式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经历了一个从翻译域外教科书到改编再到独立编写的过程,逐步实现近代化和本土化。罗元鲲在20世纪三十年代编纂出版了三部历史教科书,涉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通史诸领域。《史学概要》是一部史学通论性质的授课讲稿,既对中西、新旧史学有所介绍与区分,又论述了史学理论与方法,而后者是主要的。《中国近百年史》编撰起自乾隆朝晚期至1933年《塘沽协定》的签订止,尽量清晰完整地展现了近代社会事变的历程。《高中本国史》出版于1934年,将远古到20世纪三十年代“新生活运动”时期的历史叙述详明。三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体例都是章节体,并对史学史与历史发展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脉络清晰。罗元鲲的教科书,以民族史、政治史与外交史为叙事重点。他通过勾勒我国多源民族经过长期的同化、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来建构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史方面,罗氏尤重历代治乱兴衰与政治改革的得失,以为其时社会改革之资鉴。他还着力梳理我国古代的中西交通与近代的外交失败过程,加深国民对世界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的了解。虽然侧重不同,但都以进化史观为指导思想,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经世致用,体现了“君史”与“民史”的调和。罗元鲲还广泛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事物的异同,凸显其本质。在论述过程中,秉持“切戒偏激”的史论原则,反映了他对于史德的理解。罗元鲲的三部历史教科书涉及范围广、包含的内容庞大,对其教科书的编纂活动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对近代史学史的认识。

李铃[4](2021)在《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日国力对比发生逆转,中日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也发生转变。本论文试图通过游记文本研究,检视游记文本中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如何改变。本论文在统计现存明治时期日本人游记书目和概述近代日本人中国旅行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了 1862年“千岁丸”上海考察团的9部游记、小栗栖香顶的《北京纪事》和《北京纪游》(1875年)、宗方小太郎的《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1887年)、内藤湖南的《燕山楚水》(1900年)、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的《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1907年)作为个案,挖掘这些不同年代文本中的相同主题,发现幕末和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认识的共性,也注意分析各旅行者源于各自旅行目的和兴趣的个人关注点。本论文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序章,第二章是先行研究综述。第三章统计了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的整体情况并分类,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个案。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细读了明治之前、明治前期和明治后期的游记个案。第七章为终章。通过对明治之前和明治时期游记中中国认识的考察,本论文有以下发现:1)各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既有共同的关注点,也有各自的问题意识。不同时期日本人在游记中的共同关注点是:中国人、中国的外国势力、近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时间较长的旅行,游记中会对中国会有相对全面的观察和记录;而以奔赴名胜古迹或某些固定旅行点为目的的旅行,旅行者较为偏向于把局部事实概括成中国的整体特征。2)整体而言,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中国正在走向衰败,对中国人、中国卫生、中国名胜古迹、中国的鸦片问题等,都是类似评价。在明治以前和明治前期的游记中,部分日本人对中国人和中国的境遇仍怀有同情和理解,日本间谍则始终对中国怀有恶意。明治后期的游记中,日本人以日本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国,认为中国远不如日本。3)明治之前和明治前期,旅行者以社会上层、某领域的精英人士、间谍和军人居多,他们接触的多是中国下层人士。到了明治后期,普通日本人也能访华。明治维新的成功、近代日本对外武力扩张的阶段性胜利,使日本人国民身份意识加强,他们在游记中常以维新成功国和战胜国国民的心态凭吊、评估中国。随着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的增多,日本人越来越依靠在中国的日本人获取信息,笔谈的作用发生改变,不再只是了解中国的方式,也成了他们向中国人传达中国认识的方式。

付耶非[5](2020)在《塑造新“正统”:全面抗战时期伪政权历史教科书的书写与政局互动》文中研究指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土沦丧。在沦陷区,日本扶植伪政权以维护其统治。作为新生的"政权",面对日本占领的现实,如何加以阐释以及从历史中获取"政权"的合法性,成为伪政权面临的首要问题。各地伪政权为塑造其合法性,几乎均在第一时间编纂新的历史教科书。毫无疑义,亲日是这些历史教科书的共同基调,但因其所凭借的政治传统和资源的差异,这些教科书呈现出多元甚至对立的状态。北平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历史教科书中标榜"传统"和"民主",否定"党治"的国民党政权;南京汪伪国民政府的历史教科书则强调承继自孙中山以来的法统,以"国民政府"自居,标示合法性。这些历史书写背后的差异,反映了伪政权内部政治势力复杂多元、纷繁歧异之面相,也折射出历史书写与政局之互动。

李想[6](2020)在《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抗日叙事研究 ——以当代中朝韩抗日主题书写为中心》文中认为历史上,日本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侵略是中朝韩三国人民的共有记忆,长久的艰苦奋战、受尽压迫的痛苦、社会的动荡不安都让抗战的历史刻骨铭心。而在浴血奋战过程中,整个民族奋起反抗的面貌、无数英雄烈士不畏牺牲的抗战故事,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操,成为了最振奋民族心和爱国心的宝贵精神财富。于是记录呈现这段可歌可泣历史的文学主题应运而生,抗日叙事成为了中朝韩共有的、且重要的文学主题。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时间的推移,战争中的残忍、迷惘、恐惧、伤痛也伴随这段民族成长的记忆一同浮现。抗日叙事的面貌也随之愈加丰富和饱满。对当代中朝韩抗日叙事的比较研究,不仅是丰富完善整个东亚抗日叙事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对深化抗日叙事的历史精神,加强在抗日战争认识问题上的互补互识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中朝韩当代抗日叙事的总体情况,在不断发展中交叉形成了相同的抗日叙事主题,其不仅呈现出具体的书写特征,也反映了深刻的时代性和政治社会性。中朝共有的全民抗日和领袖抗日主题、革命成长主题是两国抗日叙事中具有鲜明政治性和时代性的部分,中朝韩所共有的英雄抗日、抗日伤痛、理念指向主题有着不同的书写特征,并在发展中不断出现新变化。而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中韩历史复原主题不断涌现,丰富了抗日叙事的面貌,更鲜明地反映了抗日叙事主题与时代的深刻联系。围绕以上主题,并结合具体文本的分析,本文以西方叙事学后经典派侧重的对文本与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为主要视域开展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开展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两个层面上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把握层面以探讨共性和特性为主,并以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政治等原因。在微观分析上,运用主题学、文学治疗学、文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比较具体作品的异同之处。中国和朝鲜在领袖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语境下,形成了全民抗日与领袖抗日两大重要主题,又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了各侧重一方的特点,并分别通过构筑“全民”与“领袖”的形象凸显这两大相对的主题。这种具有鲜明比照性的特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原因。而在这种语境下,形成了中朝抗日叙事主题相较于韩国的另一大特征鲜明的主题,革命成长主题。最具代表性的是母亲与儿童的革命成长。这一主题的书写具有典型的范式化特征,最大化地凸显了中朝抗日文学的特色和抗日战争的意义,却也模糊了成长本位主题的概念和内涵。同时,这种政治文化语境影响下形成了中朝韩对英雄抗日主题的不同书写特征。中国所强调的以人民利益为上的集体英雄主义在后期的发展中并不否定个人英雄主义的存在;韩国凸显民族主义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不与集体英雄主义相对立;而朝鲜的集体英雄主义以对领袖的忠诚为最高标准。在这种英雄理念的影响下,中国与韩国抗日英雄叙事在本质上都书写了“义”之意,与朝鲜抗日英雄叙事中突出“忠”的泛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朝鲜的抗日英雄都成为了“忠臣”式英雄。于是,朝鲜的抗日叙事主题基本上围绕了“领袖-忠臣”这一范式展开,形成了具有朝鲜特色的抗日叙事结构。中朝韩之间鲜明的意识形态差异直接导致了抗日叙事中理念指向主题的不同呈现,在复杂的抗战背景下,在作者个人经历与创作视角以及创作语境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强烈的理念指向性和理念的差异性,并直接影响了具体作品的叙事结构。随着抗日叙事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政治语境的改变,抗日伤痛与历史复原成为了新世纪抗日叙事的主流主题。以“慰安妇”及历史惨案为题材的抗日叙事的不断出现,与外交政治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韩在面对抗日伤痛问题上的新视角和新姿态,完全不用于以往围绕阶级伤痛和反战叙事的书写。而历史复原主题作品的不断出现,展现了国家政治话语的包容度和开放度,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实的反思和发展性的历史意识,在国家和民间两个层面不断丰富抗日叙事的内涵。通过比较和梳理可以看出,朝鲜抗日叙事以“领袖-忠臣”的形态凸显出独具朝鲜特色的抗日叙事特征,其主题也集中于呈现领袖形象和“忠臣”式英雄的一片丹心,具有体系化、划一式,集中展现,形式庞大的特征,在主题的深入性和丰富性上有所缺失。韩国的抗日叙事整体上呈现出凸显民族主体性和历史叙事性,也带有明显的市场化、大众化文化性特征。中国的抗日叙事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从以阶级为纲的抗日叙事到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叙事、南京大屠杀叙事、“慰安妇”叙事等,显现出视角的多元化发展和主题的多样性变化。抗日叙事主题的不断变化发展始终反映了其不可忽略的时代性,必须在深刻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予以考察。本论文只是从宏观比较视域上对当代中朝韩抗日叙事进行比较研究的一次尝试,以期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并希望可以为抗日叙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文中一定存在着欠缺深度等不足,希望今后可以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拓展其深度和广度。

陈浩然[7](2020)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日本在野党外交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与日本自从1972年建立外交关系至今,两国关系可以用波澜起伏来形容。中日两国作为东亚的两个强国,其关系关乎整个东亚局势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共产党与日本在野党的关系则比中日政府间的关系更为久远,日本的主要在野党(日本社会党、日本公明党、日本共产党、日本民主党)在一些重要的原则性的问题上常常对中国的立场表示理解与尊重,这也导致了中国对与日本在野党交往的重视。日本的政党政治具有特殊性,日本的在野党在一家独大的执政党面前很难实现政权更替,于是倾向于对执政党的政策进行限制与制衡。在中日关系中,日本在野党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是中日关系的稳定器,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日本在野党外交帮助了中日两国关系跨过一个又一个障碍。同时,日本在野党还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贡献。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对日本在野党外交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在野党外交提供经验和教训,并为将来处理中国与日本关系提供宝贵的启示。

黄一聪[8](2020)在《基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家国情怀定义与内涵,通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中外历史纲要》两版教科书中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的相关内容,在“我者”与“他者”的叙述中,考查其对学生国家认同方面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最后定量分析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认知之间的关联,总结高中历史课程家国情怀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概括而言,本研究发现:在近现代中外关系史中,教科书“我者”形象有着从“屈辱外交”过渡到“完美无暇外交”的转变,而“他者”形象则多以负面出现,显现出现代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下国际环境的险象环生,中国的对外政策秉持道义,表达了“勿忘国耻、拥抱明天”的大国风范。第二,本研究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广西某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得出,高中生的民族因素对其家国情怀认知没有显着差异,在性别、年级上有显着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生家国情怀情感较高、祖国文化身份归属感高,尤其是对中国人身份与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上,并且以理性爱国为主;民族自豪感较强,但不提倡霸权主义;具有强烈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认为中国应该担负起一定的国际责任,为全球共赢做出自己的贡献。充分掌握教科书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第三,高中生家国情怀教育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去呈现去“世界眼光”,重视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在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意识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杜卉[9](2020)在《近代日本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每个国家的强国之本,发展之基。教育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个人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大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教育往往能改变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命运发展。世界各国都对教育有着自己的规划和发展,如中国的“863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等。除此之外,日本对近现代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一直被史学家所重视的。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领域大且种类繁多,有各个学科的教育,也有学生成长时所需要的身心、体育、素质等教育。其中,历史教育便是众多科目中必不可少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门科目。作为基础教育的先行者,小学教育是最早传授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对日本和日本人的形成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历史教科书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的产物,不光是学习教育的一种重要媒介,而且对于研究一国文化和思想以及国民性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通过研究日本的小学历史教科书,来学习其历史文化是一种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日本近代教育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早期的闭关锁国,导致日本被隔离于世界体系中,直至明治维新后才文明开化,走出困境。因此,本论文论述了日本近代,即从明治维新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七十多年的日本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变化过程。大致分为明治维新前的自由编写发行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明治维新后的检定教科书制度下的新版教材、20世纪初的国定教科书制度下四次国定教科书的变化内容及其编写方式和出版方式、二战前后教科书的成型几个部分来描述。论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简洁扼要的介绍明治维新前,日本教科书自由发行的状况和伴随着明治维新的推进下,日本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并在此指导下实行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便是其改革的重要的内容。这段时期,小学历史教科书开始学习借鉴西方,出版了很多新的教材,如《日本略史》、《万国史略》等;第二部分为检定教科书时代,在自由民权运动以及《学制》被废除的背景下,日本配套了很多教育纲领文件进行调整,随着《教科书用书检定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检定教科书制度正式确立,典型的教科书如《新撰帝国史学》、《日本历史》等,日本由此进入检定教科书时代;第三部分是国定教科书时代,由于检定教科书制度下存在贿赂等种种弊端,于是日本政府先后多次调整,于1903年1月通过了“日本教科书国定化”的决定,并先后多次修改国定教科书,本文选取第一至第四期的国定教科书,如《小学日本历史》、《寻常小学日本历史》等为切入点进行探究,通过分析教科书来理解其教育的演变过程。其中检定和国定教科书制度在日本近现代教育中历史久,成效显着,对日本影响最为深远。因此,选取检定、国定时代的教科书进行详细叙述,包括日本政府对教科书的编排、选取以及出版的过程,并从其过程中分析教育政策的变迁。

李向格[10](2019)在《“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文中提出大和战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秘密建造的巨型战舰,1941年建成服役,1945年日本战败前被美军战机击沉。战后,“大和战舰”被历史文本、文学文本以及各种艺术媒介多方讲述,在战后七十余年里,形成了关于“大和战舰”的话语系列。本论文重点考察了日本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变历程。首先还原历史叙述中的大和战舰,其次,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和战舰”话语方式,对以大和战舰为主题的跨越小说、漫画、动画片、电影等多种媒介的文本进行梳理和解读。通过细查这些貌似盘根错节的互文性文本修辞,发现其间的话语范式,分析这些话语范式对日本人的情感倾向与国民记忆的影响,进而揭示在这一反复讲述的过程中潜藏于话语构建背后的日本人的战争历史认知。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还原作为历史事件的“大和战舰”。由“日本近代海军建设”、“大和战舰参战始末”两部分构成。该部分通过对日本近代海军史的回顾,追寻大和战舰相关的历史真相。第二章,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初现”(1945-1973)。由“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三部分构成。将小说、电影等媒介中的“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45-1973年,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话语范畴中呈现的是“大和战舰”的“本来面目”,即历史中的大和战舰。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和战舰的幸存者以及参与大和战舰的设计者对“大和战舰”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二次构建,形成了两种表述形态:悲情英雄主义的“大和”和代表先进技术的“大和”。“大和战舰”的书写由文本走向荧幕,其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大和战舰”的悲剧性结尾随着电影的热映被更多人了解的同时,荧幕上的“威武”的大和战舰也成为“国民热血沸腾的材料”。第三章,“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生”(1974-2000)。由“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三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74-2000年,划分标准是自《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出现伊始,“大和战舰”脱离现实,走向科幻化的道路。这一时期的“大和战舰”逐渐脱离历史文脉,或化身“宇宙战舰”遨游太空,或“穿越”历史重述战争,在早期的“大和战舰”话语基础上不断“衍生”。第一部以大和战舰为题材的小说《大和战舰的末日》历经数次改稿,但其最初版本直到1980年代初才重见于世,围绕改稿问题的争论及其历史动因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要点。第四章,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扭曲”(2001-2019)。由“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以及“‘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四个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2005年以后,划分标准是进入新世纪后多种媒介特别是博物馆媒介等的介入令“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愈发多元、表达的价值观愈发扭曲。这一时期随着报纸、期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游戏等媒体的强势介入,“大和战舰”反复被重写成小说、电影、电视、动漫、漫画和游戏,在这一“热潮”中,“大和战舰”话语衍变愈发多元与复杂。第五章,“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由“‘大和战舰’话语作为‘集体文本’”、“‘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以及“‘大和战舰’的记忆功能与历史认知构建”三部分构成。将围绕“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视为“集体文本”,分析其叙事选择与叙事原则,从集体记忆的存储与重构功能出发,解读在其反复讲述中呈现的日本国民战争认知的生成与变迁。大和战舰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被文化符码化后转化为潜在的文学想象,与文学创作互为影响,同时多媒介的强势介入推动了其形象的衍变。通过对“大和战舰”话语修辞衍变的解读,寻觅日本战争文学、战争记忆的历史轨迹。七十余年来在作家与读者、评论者的积极参与下,“大和战舰”物语不断被再生产和转化,被赋予“神风大和”、“昭和时代的平家物语”、“技术大和”、“战后败北的文学”、“具有世界普遍性价值观的大和”等多元意义属性,进而成为日本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为民众“自然”接受。“记忆”立足“现在”再造“过去”,并以此为基础面向未来,“遗忘”与“回忆”均源自当今行动主体面向未来的志向,因此,“国民记忆”的存在方式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政治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过程为我们展示了“大和战舰”内化为日本国民记忆的漫长过程,然而,潜伏于其中的帝国民族主义的无意识能量无疑是巨大和恐怖的,时常为战后扭曲的战争观念与错误的历史认知推波助澜。

二、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与近现代朝鲜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与近现代朝鲜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3)20世纪三十年代罗元鲲的历史教科书编撰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三部历史教科书的编撰缘起与概貌
    2.1 三部历史教科书的成书背景
    2.2 三部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与出版
        2.2.1 《史学概要》
        2.2.2 《中国近百年史》
        2.2.3 《高中本国史》
    2.3 编纂方法
        2.3.1 史书体例的选择——章节体
        2.3.2 分期意识
        2.3.3 重视图表
3 民族史、政治史与外交史:教科书的三个叙事重点
    3.1 重视民族史:梳理民族发展脉络以构建民族认同
    3.2 凸显政治史:取鉴历史经验以救亡图存
    3.3 瞩目外交史:注重中外史事联络以审视世界大势
4 见诸行事:教科书对新旧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实践
    4.1“君史”与“民史”的调和
    4.2 比较研究的广泛应用
    4.3“切戒偏激”的史论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序章
    第一节 问题意识
        一、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发生质变
        二、近代日本人的中国旅行热潮
        三、日本人游记是研究日本人中国认识的好材料
    第二节 本论文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三、本论文的创新、意义和不足
    第四节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先行研究
    第一节 关于近代日本人中国认识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分类及统计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的分类
    第二节 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的统计分析及案例选择
    小结
第四章 明治时期以前的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60-1867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
        一、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整体情况
        二、幕末日本人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特点
        三、“千岁丸”上海考察团的中国旅行和游记的代表性问题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以“千岁丸”一行的中国游记为中心
        一、旅行目的、各部游记的重心和特点
        二、完整的个案: 以纳富介次郎的《上海杂记》为例
        三、各游记共同的关注点: 以对难民和孔庙的看法为例
        四、小结: 中国认识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第五章 明治前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68-1894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个案一: 小栗栖香顶的《北京纪事》
        一、小栗栖香顶的第一次中国旅行和《北京纪事》
        二、日常生活中的中国人认识
        三、对中国的认识
        四、小栗栖香顶的特别关注点: 宗教
        五、小结: 日常生活中的对中国人的多面观察
    第三节 个案二: 宗方小太郎与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
        一、宗方小太郎和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
        二、1887年《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中的中国人、日本人、欧美人和朝鲜人
        三、对中国的认识
        四、宗方小太郎的特别关注点: 中国地势和兵力
        五、小结: 中国作为日本“相机而动”的对象国
第六章 明治后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1895-1912年)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个案一: 内藤湖南和《燕山楚水》
        一、内藤湖南的第一次中国之行
        二、《燕山楚水》的概况
        三、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认识
        四、内藤湖南的特别关注点之一: 名胜古迹
        五、内藤湖南的特别关注点之二: 以笔谈了解中国时局
        六、内藤湖南认识中国的方法: 比较与局部代替整体法
    第三节 个案二: 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的《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
        一、1906年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满韩修学旅行
        二、游记《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概况
        三、《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对中国人的认识
        四、《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的中国认识
        五、《满韩修学旅行记念录》中的特别关注点: 旧战场和新经营
        六、评价中国东北的方式: 与日本作比较
        七、小结: 落后的中国、胜利者日本、新经营者日本
第七章 幕末和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探讨
    第一节 中国认识及其变化
        一、五个个案的基本情况对比
        二、中国认识的共性和个性
    第二节 中国认识及其变化的原因初探
        一、看中国的视角: 俯视的视角
        二、信息源的变化
        三、笔谈作用的转变
        四、中国认识的二元性
参考文献
致谢

(5)塑造新“正统”:全面抗战时期伪政权历史教科书的书写与政局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恢复民主国家,煎涤污秽党治”:华北伪政权对合法性的建构
二、“还都南京,统一全国”:汪伪国民政府重塑正统的活动
三、“共相与异相”:华北伪政权与汪伪政权历史教科书合法性书写的异同
四、结语

(6)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抗日叙事研究 ——以当代中朝韩抗日主题书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中朝韩抗日叙事国别文学研究情况
        二、中朝韩抗日叙事比较研究情况
    第三节 中朝韩当代抗日叙事概述
        一、当代抗日叙事的范畴
        二、中朝韩当代抗日叙事概观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全民抗日叙事与领袖抗日叙事
    第一节 全民抗战叙事与领袖抗日叙事的构建
        一、中国全民抗战群像的构筑
        二、朝鲜领袖抗日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全民抗日叙事与领袖抗日叙事的成因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的续写
        二、从“全民”到“领袖”的抗日叙事转向
        三、后世的书写走向
    小结
第三章 抗日革命成长叙事
    第一节 中朝抗日革命成长叙事特征
        一、革命成长叙事的模式化
        二、革命成长叙事的意义与缺失
    第二节 革命成长叙事的个例分析
        一、《苦菜花》与《血海》中的母亲革命成长叙事
        二、《小兵张嘎》与《她当时九岁》中的儿童革命成长叙事
        三、母亲革命成长与儿童革命成长叙事的意义与缺失
    小结
第四章 英雄抗日叙事与“忠臣”抗日叙事
    第一节 中朝韩抗日英雄理念
        一、中国的人民集体主义英雄理念
        二、朝鲜的忠诚化集体主义英雄理念
        三、韩国的民族主义英雄理念
    第二节 中韩英雄抗日叙事与朝鲜“忠臣”抗日叙事样态
        一、中韩英雄抗日叙事:“义”的书写
        二、朝鲜的抗日“忠臣”叙事:“忠”的泛化
    第三节 英雄抗日叙事与“忠臣”抗日叙事个例比较
        一、狼牙山五壮士与游击队五兄弟
        二、英雄李舜臣与忠臣李舜臣
        三、爱恨情仇安重根与抗日英雄安重根
    小结
第五章 理念指向叙事
    第一节 理念指向叙事
        一、理念指向叙事的含义
        二、理念多重选择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北间岛》、《苦难的年代》与《豆满江》中的理念指向叙事
        一、理念指向叙事的呈现
        二、不同理念指向下的不同矛盾叙事
        三、理念指向下的历史叙事
        四、历史与现实视角交融下的理念指向
    第三节 《驽马万里》与《长征》中的理念叙事
        一、出逃动机中的理念选择
        二、建设新国家的梦想与期望和失望的交织
    小结
第六章 抗日伤痛叙事
    第一节 阶级创伤叙事与反战叙事
    第二节 历史惨案伤痛叙事
        一、象征化的创伤:“南京大屠杀”与“柳宽顺”
        二、突出女性立场的创伤叙事
    第三节 “慰安妇”伤痛叙事
        一、“慰安妇”问题在中韩的提出
        二、中韩“慰安妇”伤痛叙事特点
        三、《三十二》、《二十二》与《鬼乡》中的伤痛与治疗叙事
    小结
第七章 历史复原叙事
    第一节 国家话语下的主流历史复原叙事
        一、党派对立中的抗日斗争历史
        二、国家政治语境的改变
        三、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历史复原与韩国义烈团历史复原叙事
    第二节 边缘化历史复原叙事
        一、金学铁笔下的朝鲜义勇军历史
        二、金衍洙书写的“民生团”事件
        三、文人个体视域下历史复原叙事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远征军》与《异梦》的历史复原叙事
        一、全景展示历史:人物多元、背景宏大与空间多变
        二、民族魂的书写
        三、强化集体身份认同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中朝韩抗日诗歌比较研究

(7)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日本在野党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围绕相关概念的研究成果
        (二)中日政党外交领域的研究
        (三)中日关系史领域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在野党外交的相关概念
        (一)在野党的定义
        (二)政党外交的概念界定
        (三)在野党外交的概念界定
    二、在野党外交的功能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对日本在野党外交范围
第二章 日本政党政治中在野党的地位作用及对华态度
    一、以“一党优位”为特征的战后日本政党政治
    二、日本在野党的发展演变及基本格局
    三、日本政党政治中在野党的地位作用
    四、各在野党的政治分野与对华倾向
        (一)日本社民党(社会党)的政治主张与对华倾向
        (二)日本公明党的政治主张与对华态度
        (三)日本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对华态度
        (四)日本民主党的政治主张与对华态度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日在野党外交的历史回顾
    一、民间先行阶段
    二、推动建交阶段
    三、促成条约阶段
    四、交往的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与日本主要在野党政党外交分论
    一、一枝独秀:与日本社会党(社民党)的政党外交
    二、沟通之桥:与日本公明党的政党外交
    三、重修于好:与日本共产党的政党外交
    四、后来居上:与日本民主党的政党外交
    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与日本主要在野党政党外交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与日本在野党外交主要内容
    一、日本在野党与中国改革开放
    二、日本在野党与中日关系的热点问题
        (一)历史认识问题
        (二)主权与领土问题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日在野党外交的基本经验
    一、在野党外交需以国家利益为首要目的
    二、以在野党外交制衡执政党
    三、以在野党外交补充政府外交
    四、通过积极引领来应对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有关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二)有关近现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三)有关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家国情怀素养内涵研究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家国情怀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下的家国情怀
        (二)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家国情怀
        (三)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的分解
    二、爱国主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二)国家认同与国家民族
        (三)家国情怀维度下国家认同的内涵
第二章 中学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的实证分析
    一、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一)分析方法
        (二)内容探究
        (三)主要发现与总结
    二、学生的认知分析
        (一)研究量表制定
        (二)研究对象和工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在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中涵养家国情怀
    一、实证为基,辨析历史
    二、阐释有道,理解历史
    三、情怀展望,拥抱历史
结语
附录
    附录1 近年来有关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的文献
    附录2 高中教科书近代中外关系史分布统计
    附录3 高中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现状调查表
    附录4 “年级”因子的多重比较
    附录5 “中外近现代关系史”各因子的多重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9)近代日本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一、 自由发行时代下的教科书
    (一) 幕府时期的日本历史书
    (二) 明治维新初期的教科书
        1. 教育变革的背景
        2. 初期教材编订的过程及其成就
二、 检定时代下的历史教科书
    (一) 教育政策的变化
        1. 《学制》的废立
        2. 从《改正教育令》到《小学校令》
    (二) 《教育敕语》的颁布
    (三) 检定教科书制度的确立
三、 国定时代下的历史教科书
    (一) 重定:修正拟定的背景
    (二) 编辑:整理发行的过程
    (三) 完善:国定努力的尝试
        1. 变革的起点——第一期国定教科书
        2. 忠勇与奉国——第二期国定教科书
        3. 充实与调整——第三期国定教科书
        4. 成型与完备——第四期国定教科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大和战舰”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二)“大和战舰”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三)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四)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作为历史真相的“大和战舰”
    第一节 日本近代海军建设
        一、从闭关锁国到“黑船事件”
        二、近代海军的创建
        三、对外扩张
    第二节 大和战舰参战始末
        一、“大舰巨炮主义”与“舰队决战思想”的确立
        二、大和战舰的设计与建造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和战舰
    小结
第二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叙述范式之“初现”(1945-1973)
    第一节 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悲情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二、“技术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第二节 “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
        二、作为“技术立国之基础”的大和赞美论
        三、“海军史观”之抬头
        四、大荧幕中的非主角的“大和战舰”
    第三节 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自发特攻”的“大和战舰”
        二、“大和战舰”科幻物语之初作
        三、儿童世界中“战记读物”热潮的批判与退潮
    小结
第三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衍生”(1974-2000)
    第一节 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电视媒介中的“大和战舰”
        二、“技术大和”话语之强化
        三、“正义大和”形象之构建
        四、“悲剧大和”之重现与质疑
        五、重回战争电影主角
    第二节 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回归战场重新“开战”的“大和战舰”
        二、穿越未来时空的“超级战舰大和”
    第三节 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
        一、文稿结尾部分之还原
        二、江藤淳之“批判”
        三、加藤典洋之“辩白”
    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扭曲”(2001-2019)
    第一节 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
        一、博物馆成立始末
        二、博物馆展品所构建的历史记忆
        三、炫耀与受难并存的话语态度
    第二节 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重构历史记忆
        一、以“记忆传承”为目的的情节设置
        二、被构建的片面的“受害者”记忆
        三、“为守护而战”的战争逻辑传承
    第三节 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在“日常”与“战争”之间
        一、战争中的日常
        二、日常中的战争
        三、通过日常描写表现战争的可能性
    第四节 “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
        一、“重新起航”的“宇宙大和战舰号”
        二、假想战记中反复“战斗”的“大和战舰”
        三、拟人化的“大和战舰”
    小结
第五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第一节 作为“集体文本”的“大和战舰”话语
        一、何谓“集体文本”
        二、大和战舰言说何以成为日本的“集体文本”
    第二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
        一、“大和战舰”话语的文化原型
        二、“大和”的科幻化言说——全球化语境下的宇宙“卫士”
        三、“大和”的技术化言说——日本人之“魂”的象征
    第三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历史构建功能
        一、集体记忆的存储与建构
        二、“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与近现代朝鲜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书写研究[D]. 张琰涵. 西南大学, 2021
  • [2]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社会进化论研究[D]. 王子聪. 西北大学, 2021
  • [3]20世纪三十年代罗元鲲的历史教科书编撰活动[D]. 廖珍珍.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明治时期日本人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认识研究[D]. 李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塑造新“正统”:全面抗战时期伪政权历史教科书的书写与政局互动[J]. 付耶非.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0(04)
  • [6]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抗日叙事研究 ——以当代中朝韩抗日主题书写为中心[D]. 李想. 延边大学, 2020(05)
  • [7]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日本在野党外交研究[D]. 陈浩然. 外交学院, 2020(08)
  • [8]基于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D]. 黄一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9]近代日本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 杜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D]. 李向格.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与韩国近代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