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技术进步的总体趋势、产业特征及各国政策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总体论文,特征论文,走向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今世界范围内技术进步的总体趋势
1.技术进步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1)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今天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一个企业和集团的能力 范围,体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性。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福特与沃尔沃、英国石油与阿莫科的 重 组除了获得产品互补和市场互补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研发环节上实现了资源共享。研 发环节的全球化使得原来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研发优势得以重组优化,同时降低了研发成本。 在汽车制造业领域,有的企业在发动机的研发上居领先地位,有的企业则在新材料的研发上 处于优势地位,还有的企业在新能源的研发上有优势,当这3个企业组成一个整体时,不仅 同时在3个领域具有了技术优势,同时研发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2)科技人才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由于高科技人才的全球性 短缺,各国都在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和使用别国人才。由于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增强, 阻碍科技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因素正在失去作用基础,科技人才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和 使用变得更加容易,科技人才越来越倾向于在最能发挥其发明与独创性的企业从事研发工作 。
(3)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商品、技术、人 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动与重组,企业间的联合、兼并与重组正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与推动力。传统的以获得有形生产要素组合优势为动机的企业兼并与重组,正在被以技术和 人才这些无形要素组合优势为动机的企业兼并与重组所取代。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技术和人 才,或者为了发挥技术上的互补性和规模性,降低研发成本,企业兼并与联合不只出现在强 势企业对弱势企业上,强强联合有逐渐增多的态势。
(4)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显著。其主要特征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 研发机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指出,到1998年底,375家外国跨国公司在美 国设立了715家研发机构,雇佣了115700名美国研发人员。西方国家1993~1997年间在美研 发机构的研发支出有了不同程度的显著增长(加拿大除外,见表1) 表1 1993~1997年外国在美研究开发机构的研究开发支出与雇员人数
国 别 1993年 1997年 1996年研发人员 1997年人均研发支出
(百万美元) (百万美元)
(千人) (美元)
瑞士
24233382 15.4213116
德国
22093282 17.4188621
日本
18013195 16.7191317
英国
22113102 19.6158263
法国
12351918 10.4184423
加拿大 21951685 11.1151802
荷兰6971002 7.5133600
瑞典200 418
— —
所有国家总额 14199
19690115.7
170182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报告,转引自《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依然是产业技术进步的主体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资本获得、研发能力、技术储备、技术人才、市场信誉等方面的综 合优势,使其在全球技术竞赛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但这也不否定中小企业的作用,实际上 在某些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的作用更突出)。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一些 重大技术创新大多出自传统的大跨国公司。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1999年申请国 际专利的企业排名(见表2)来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仍然是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角。1999 年全球申请专利的总数超过7.4万件,其中,美国约占3万件,德国超过1万件,日本约有720 0件。在申请专利最多的前100家企业中,美国企业占了一半,而居二、三位的德国和日本分 别有14家和12家。从单个公司申请专利情况来看,传统的跨国公司依然是大赢家,其中西门 子公司继1998年后蝉联冠军,飞利浦公司和宝洁公司紧随其后。 表2 全球企业申请专利前10名排行榜
排名公司名称国 家申请专利(件)
1
西门子公司
德国
1348
2
飞利浦公司 荷兰824
3 宝洁公司美国757
4 爱立信公司
瑞典690
5 罗伯特·博世公司
德国680
6 3M公司 美国460
7 BASF公司德国446
8 松下电器产业公司 日本339
9
杜邦公司美国326
10
摩托罗拉公司 美国32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技术贸易及技术服务贸易与日俱增,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加速增长
根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技术贸易总额为25亿美元,70年代中期增加到1 10亿美元,80年代中期突破500亿美元,90年代中期(1996年)达到4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 总额的7.5%。技术服务贸易的增长也不容忽视,据统计,1990~1998年,美国信息技术服务 业的出口年均递增13.2%,其中电脑与信息服务(包括软件许可)收入更以年均递增23.7%的速 度超前增长。(注:参见《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第二部分第一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0年版。)
4.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发展中国家吸引和利用人才的步伐
一个显著特征是跨国公司一改过去视发展中国家为转移淘汰技术对象国的做法,在将先进 技术转移的同时,纷纷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 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和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可利用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就是最宝贵的生 产要素。发展中国家对于跨国公司而言,除了是制成品的制造地和销售地外,也是研发与技 术创新的一个好场所。受过良好教育的、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价值要超 出产品和资本输出本身。近年来,微软、IBM、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5.技术进步周期明显加快
美国技术进步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美国公司推出一项新产品需要35.5个月,到1 99 5年只需23个月。1990年一辆汽车从概念设计到投产需6年时间,现在只需2年半。20世纪70 年代,美国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只有20%是新产品,到8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1/3。
(参见王建生:《技术创新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载《国际商报》2000年1月26日。)ICT和网 络业中流行的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就是最好的说明。所谓“摩尔定律”,即微处理器的速 度会每18个月翻一番。同等价位的微处理器会越变越快,同等速度的微处理器会越变越便宜 。所谓“吉尔德定律”是指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带宽将每6个月增加一倍,其增长速度超 过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3倍。随着带宽变得足够充裕,上网的代价也会下降。在美 国,目前已经有很多的ISP向用户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6.研究开发的投入与效果成为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关键性因素
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通常是用来说明一国科技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见表3)。从表中可 以看出,目前发达国家研发费用占GDP比重大约在2%~3%之间,发展中国家大多在1%以下, 我国为0.64%。
表3 1997年部分国家R&D投入情况
国家 R&D投入 R&D投入占GDP比例 人均R&D经费
(亿美元) (%) (美元)
瑞典
49.70 3.05 549
日本
743.822.90 597
瑞士42.522.68 618
韩国
100.102.61 230
美国 1707.702.45 645
法国
264.312.38 458
芬兰17.542.31 346
德国
371.492.27 458
英国
215.772.19 371
挪威15.971.94 370
荷兰50.841.89 332
丹麦17.861.80 344
比利时
28.511.66 285
澳大利亚 46.611.58 267
奥地利
23.211.52 291
加拿大
83.761.50 291
意大利 132.14
1.31 236
西班牙
45.650.88 117
印度24.000.80 2.6
中国58.550.64 3.9
葡萄牙7.030.63 71
巴西26.000.40 17
俄罗斯
11.000.32 7.4
墨西哥
19.590.30 22
全球合计
43901.80 78
资料来源:游光荣《我国科技实力在世界上究竟排“老几”?》,载《经济日报》1999年2 月2日。
7.技术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技术进步在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有进一步拉大“数字鸿沟”, 以及发展中国家被技术创新“边缘化”的趋势。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富国和穷国因特网用户 数量的悬殊比国民收入的悬殊还要严重。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 总值的86%和因特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和因特 网用户的0.2%。从决定上网机会多少的带宽上看,目前区域间带宽的98%以上都与北美互联 ,美国成为因特网通信的运作中心,发展中国家必须为与美国通信公司联接而支付费用。由 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拮据,这种现状只能加剧富国和穷国在获得信息方面的差距。在发达 国 家形成“领头雁”和技术领先者的同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始终处于从发达国家引进和 消化技术的跟随者境地,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关系将更加紧密。人们越 来越清晰地看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获取、传 播与扩散上。国家竞争力高低并不取决于他们能做什么,而在于各国在世界生产体系中,在 用什么方式进行生产上,谁掌握着主动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 的技术差距较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二、世界范围内技术进步的产业特征
(1)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成为国家产业竞争 力的决定性因素。以微电子、网络技术、计算机和通信为代表的信息通信产业,是第三次浪 潮的主导力量。它是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 广的关键技术;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和决定性的。发达国家为了 抢占21世纪科技制高点,在20世纪的最后一、二十年里展开了技术竞赛。信息技术已经取代 了汽车、化工、钢铁等行业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最后几年,信息产业每 年以3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预计到2001年底,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万亿~5万亿 美 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1996年美国企业用于计算机和通信硬件领域的投资陡增24%,达2 120亿美元,大大超过一般工业设备投资的1300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1/3 。
(2)信息技术的扩散与应用引起相关产业的技术革命,并加速改造着传统产业。以制药行业 为例,人类基因组计划、药物研究及临床试验的高昂成本一直是制药公司的关键问题。据美 国技术评估局估计,向市场推出一种新药需要耗费约3.59亿美元,周期长达20年。今天,“ 生物信息技术”将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新药研制过程时,制药工业的面 貌大大地改变了,越来越多的新药频繁面世,而药品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全球患者都从中受 益。
(注:国文:《生物信息技术已成为制药业大规模投资目标》,载《国际商报》1998年5月29日 。)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信息技术早已通过CAD、CAM、CIMS、计算机模拟等系统技术在汽 车、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大大地降低了研发成本和研发周期。
(3)研发活动的投入强度成为划分高技术群类和衡量产业竞争力的标尺。从技术进步的方式 上看,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强度比以设备更新投资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改造投资强度更能体现一 个国家和一个产业技术进步的实力与潜力。目前多数国家和组织使用R&D投入占产业或行业 销售收入的比重来划分或定义技术产业群(见表4)。德国FRAUNHOFER系统与创新研究院于199 2年基于主要OECD国家的企业R&D投入数据和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第三版规定的产品类型 ,按照LEGLER的方法测算了R&D密集型产品(称为先导型技术产品类,其特点为R&D投入占销 售额比例超过了8.5%)和高技术水平产品类(R&D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大于3.5%)两个群类(见表5 )。此外,还存在以产品分类为基础的划分方法,即考察每种产品的R&D投入占该类产品销售 收入的比重。
表41997年美国典型产业R&D投入力度预测
产业门类 R&D占销售额比重(%) R&D预算比1996年增长率(%)
制药/保健产品11.2 +12.0
电子通讯 7.4
+9.0
加工制造/工作机械 5.0
+7.0
航天/交通运输 4.3
+4.5
其他 3.6
+3.4
化学制品及塑料3.5
+2.7
人身安全产品 2.1
+4.3
纺织面料 1.1
+3.3
建筑/林业/造纸1.0
+2.4
基础材料 0.9
-0.3
食品/香烟/饮料0.8
+5.4
石油/能源相关项目 0.5
-4.2
总计平均 3.4
+5.6
资料来源:《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7,40卷。转引自陈向东、艾国强 《产业科技竞争力研究的国际比较分析:结论及方法启示》,载《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8 期。
表5
FRAUNHOFER竞争性技术群划分
SITC3
类型
先导型技术群
516
先进有机化学品
525
放射性材料
541
药品
575
先进塑料
591
农业化学品
714
透平机和反应式发动机
718
核动力、水动力、风动力发电机
752
自动数据处理机
764
远程通讯设备
774
医学电子产品
776
半导体设备
778
先进电气加工设备
792
航空机及航天机
871
先进光学仪器
874
先进测量仪器
891
武器设备
高技术产品技术群
266
合成纤维
277
先进工业ABRASIVES
515/522/524/531/533/542/551/574/598稀有无机化学品/合成染料/合成香料/聚
脂/树胶产品/先进化学制品9种
663/689矿物加工/精细陶瓷/稀有有色金属2种
724-791先进加工设备/交通运输设备23种
872-884仪器/光学设备/检测装置5种
资料来源:Hariolf Grupp,"Science high technolog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U countrie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9.转引自陈向东、艾国强:《产业 科技竞争力研究的国际比较分析:结论及方法启示》,载《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8期。
(4)发达国家将低端制造技术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化转移,国内产业结构“空心化” 和“轻型化”趋势更加明显。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传统的劳动 密集型(如纺织服装、消费类电子产品)甚至是低端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中低档汽车制 造)将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在将发展中国家变成它的加工组装基地和制造工厂 的同时,仍然可以掌握传统产业的核心技术,并通过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其技术专利取得 市场利益。中国虽然是世界鞋业的“全球性工厂”,但是美国NIKE公司却拥有最先进的运动 鞋设计制造技术,中国的制鞋企业只是NIKE公司的“打工仔”。
(5)大企业间的兼并、联合与重组过程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新吃旧”的 过程。传统产业中尽管不乏庞然大物,但是它们前进的脚步却大大放缓。知识经济时代造就 了一大批迅速成长起来的巨人。从成立到拥有10亿美元资产,惠普公司用了47年时间,微软 公司用了15年时间,Yahoo!用了2年时间,而NetZero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在信息和网络经 济时代,小公司可以战胜大公司;转型速度快的公司可以战胜转型速度慢的公司;新的公司 可以战胜老牌公司。美国在线(AOL)吃掉比它大好几倍的时代—华纳就是小吃大、新吃旧、 快吃慢的典型案例。
(6)制造业结构正在向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转移。20世纪70年代世界技术密集型 产业的增长就已经出现快于一般工业的趋势,80年代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和加快(见表6)。从 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总值的比重来看,欧洲、北美和日本自1970年以来都 有明显增长(个别国家如意大利和荷兰小幅增长)。
表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制造业中主要行业年均增长率情况
时间制造业分部门
快速增长:塑料制品(新材料)6.3%,专门及科学产品4.5%,非电力机械3.7%,
70年代 运输设备3.6%,电力机械3.5%。
低速增长:服装工业2.3%,鞋类1.9%,烟草制品1.4%。
快速增长:塑料制品(新材料)5.2%,其他化工品4.3%,专门及科学产品3.8%,
80年代
运输设备3.8%,电工产品3.2%,非电力设备2.4%。
低速增长或负增长:鞋-1.8%,服装-0.2,纺织品0%,木材及制品-0.4%,石油炼制-1.2%,钢铁-0.9%。
资料来源:童书兴:《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国际转让》,载《国际商报》1998年9月30日。
(7)研发全球化程度
(注:研发全球化程度以海外研发投资占公司研发投资总额的比重衡量。)较高的行业主要是电子信息、通信、化学、医药等产业部门,而研发 全 球化程度较低的行业主要是传统机器制造行业和一些特殊的研发密集性行业(如宇航工业和 半导体等)。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1998年外国公司在美国研发机构主要分布在信息、电 子、生物与制药、化学与橡胶、食品、日用品和其他、汽车、仪器、医疗设施、机器制造和 材料等工业部门。从电子信息业内部来看,1998年外国信息公司在美国研发机构主要分布在 高清晰度电视及其他电子、计算机软件、计算机、通讯、半导体、光电子等领域。
(注:《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北京,社会科 学 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中小企业在产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美国,传统观念认为中小企业在资金 、人才、软硬件设施和知识积累等方面与大企业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 一些重要领域里,中小企业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在美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技术创新成 果和新技术在数量上占全国的55%以上。1953~1973年的20年里,美、英、德、法、日5国共 开发了352件重大创新项目,其中157件为中小企业所创造,占总数的45.2%。据欧盟统计, 中 小企业R&D的单位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是大企业的3.5倍;中小企业利用政府资助的效率也大 大高于大企业,美国大企业R&D支出中26%来自联邦政府资助,而中小企业这一比例仅为11% ,但中小企业却创造出美国50%以上的创新成果(杜占元、刘东,1998)。
(注:杜占元、刘东:《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角色和作用》,载《中国软科学》1998 年第9期。)
三、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政策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
1.主要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政策的特点
(1)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大。以1990~1995年美、日、德、法、英、意6国研究与开发投入 占GDP的比重情况为例,其中日本最高,达2.69%(1994年),美国为2.52%(1995年),德、法 、英分别为2.33%(1994年)、2.38%(1994年)和2.19%(1994年)。而同期我国1990年为0.75%, 19 92年为0.71%,1995年为0.52%,1998年为0.56%,呈下滑趋势。
(2)研发投入以生产企业为主,政府公共财政为辅。表7为主要发达国家科研基金来源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在主要OECD国家中,除意大利外,其余国家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来自生产企 业,日本和韩国这两个被认为是政府干预盛行的国家,生产企业的科研经费却占到80%以上 ,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表7
部分国家科研基金来源
年份 总额
基金来源(%)
(百万本币) 政府 生产企业 国外基金 其他
加拿大 199612564 30.150.7 10.8 8.4
法国
199417556341.648.7 8.3 1.4
德国
199376721 36.761.4 1.6 0.3
意大利 199417388.9
50.243.7 6.1
-
韩国
19947894.715.984.0
--
日本
199113771.5
18.281.7 0.1
-
瑞士
19929090.028.467.4 1.9 2.3
英国
199313829 32.751.9 11.7 3.7
美国
199517100035.359.4
… 5.1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98年,转引自《世界经济统计简编(200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政府注重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扶持。以美国为例,政府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 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鼓励与引导。政策上较多采取对研发活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和知识 产权保护等间接扶持政策,而较少采用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政府鼓励科研机构、大学、军 事部门和非盈利机构向中小企业转移技术;注重发挥社会机构的中介作用。如政府技术进步 政策由非盈利性的基金会和投资公司来实施;注重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和人才 培训等服务。
(4)促进军转民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在这方面美国的案例最典型。20世纪90年代以 来,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速军用技术转民用项目和军民两用技术项目的开发。联邦 政府不断加大对军转民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支出,如政府实施了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 “技术再投资计划”(TRP),由政府拨款支持工业界领导的军民两用研究与开发活动,鼓励 国防和民用公司共同开发两用技术,建立军民两用工业基地。此外,政府将一部分国家实验 室委托给私人企业管理,促进已有军用技术的民用化和商品化。今天已商业化的全球卫星定 位 系统和平面显示器就是军民两用研发项目的最好结果。
(5)公共财政扶持的重点领域前移至基础研究领域。特别是共用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开发, 政府公共财政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如美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供的研发经费占全 国总研发经费的比重高达45.8%,此后由于国防预算的削减而逐年不降。即使这样,在1995 年这一比例仍高达35%。相比之下,日本政府提供的经费比重90年代初期为16%,90年代中期 上升到20%。如果考虑到研发支出基数大小,美国政府提供的研发经费在总量上要大大超过 日 本。
2.几点启示——技术进步政策的阶段性特征
从我们考察的上述几个国家的经验来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政府在研究基础、技术开发 、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等的财政扶持政策的重点和手段是不同的。
(1)技术追赶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基本上遵循应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更新与改 造——自主技术开发这样一条被称作“逆向流程”(Reverse Engineering)的技术进步模式 。但在不同工业化阶段,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在工业化初期,政府政策重点放在钢铁、石化 、造船、电子等重点产业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上,在工业化中后期,政策重点转向产业界 的技术自主开发,并开始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产业基础性研究,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精密机 床等领域。半导体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日本、韩国还有后来的我国台湾省却是半导体制造 领域的强者;汽车是德国人发明的,但是日本和韩国却已跻身世界汽车工业强国之列。
(2)后起工业化国家追赶技术发达国家的过程是漫长的,并将长期处于技术贸易入超状态。 日本、韩国以及后起的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实体,在全球技术进步图谱中属于技术追赶者的 角色。尽管日本和韩国总体上讲在制造技术的水平上,并不逊于欧美发达国家,在一些领域 甚至超过它们。但是,日本和韩国技术进步的重点是在应用研究和产品工艺制造的开发上, 其技术进步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成果。由于在基础研究领域严重 依赖欧美国家,后起工业化国家在技术贸易上长期处于赤字状态。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从美、德、英、法等国家进口技术总额是对其技术出口总额的近10倍。目前除了对英国保持 技术出超之外,对其他发达国家均处于技术入超的态势。
(3)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技术结构与产业国际分工格局存在较强的一致 性。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分工格局的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对外直 接投资建立起全球垂直分工体系,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型制造业部门 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本国经济结构则提升到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 产业结构。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筹划其研 发、投资、贸易、生产制造、销售、服务、融资、人才等所有经济活动,发展中国家不再是 简单的组装工厂,垂直分工一枝独秀的格局被打破,水平分工的地位开始上升,跨国公司在 全球竞争中开始将一些高新技术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大大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结 构与水平。21世纪的全球分工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技术分工格局,在这种格局中 ,发达国家处于技术进步的高端,主要从事:①高新技术产业(如飞机制造、信息通信、微 电子、医药、光学仪器、新材料、新能源等)的研发;②中高技术产业(如科学仪器、汽车制 造、化学、电力机械制造等)的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③传统产业(如钢铁、一般机械、消 费电子、冶金等)技术升级过程中的基础研究。而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处于技术进步的低 端,除了从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皮革、玩具、鞋类等)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如煤炭、原油开采、木材加工等)的加工制造之外,逐渐接受发达国家转移的低端新技术( 如通信产品、计算机外围设备、医药生产、电气设备制造等)的成品加工制造与组装,以及 一定程度的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