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我教育的“势”与“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教育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及教育关系双向反馈机制的心理对峙,以及青年人“自我形象”两极的对峙,这从一个侧面充分地反映了青年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意识”有其不可否认的客观实在性及现实可行性。正确地认识这个现状,并引导青年人正确地实施“自我教育”,将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取得单纯运用其它途径、方法、手段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企及新的境界。
一
(一)教育者的“主导”意识与被教育者的“反客为主”意识的对峙。
在教育者一方有着强烈的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意识,把自己看作是主动体而把被教育者看作是受动体,“我说你听”。而当代青年独立的意向发展迅速,他们的需要已由单纯的生理需要进入了社会需要、心理需要等多维需要,他们特别注重社会的承认、他人的尊重。这种心理特征决定了其在教育关系上有一种“反客为主”的要求。不愿别人把观点强加给自己,不愿盲从,不愿被固定在“被教育者”的位置听凭教诲,而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教育关系中的主体,由自己选择问题,通过自我教育的途径达到自我完善。
(二)教育者传统的单向灌输意识与被教育者立体思维要求的对峙。
在日新月异的大变革时代,第三次浪潮,第四次革命、信息社会,所有这些给当代青年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观念有很大变异的世界。他们在物质上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要求以立体思维、多向思维取代平面思维、单向思维。在此基础上也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要求讲究实效、废弃空谈,希望不仅听“你”说也能听“他”说,听“我”说,希望在自己策划的多种形式的轻松、愉快、平等、随便的活动和对话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而对严肃、拘谨、呆板的灌输方式表示不感兴趣。
(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对峙,双方皆有的“逆反心理”与反胃情绪。
被教育者一方的“逆反心理”与“反胃情绪”,给教育者提出了棘手的难题。为此也引起了教育者一方的“逆反心理”与“反胃情绪”,一听到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自我设计”、“自我觉醒”、“自我教育”就头痛、反胃、厌恶。这种相互间的不理解、不谅解,造成了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隔阂,这种心理上的对峙也造成了双方精神上痛苦的“代沟”,使得教育环节严重脱节、失效。教育者的主导意识、灌输意识与被教育者的摆脱教育、寻求自我教育的意识都更为强烈与迫切。
二
(一)“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对峙。
当代青年崇尚自我。“理想自我”被其赋予很高的价值,他们经常用这个理想中的自我要求现实中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构成了自我形象的两极。然而,青年在作这种自我形象的审视时,常会发出“自惭形秽”的内心抱怨,现实中的自我总是远远落后于理想中的自我。比如:理想中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与现实中松驰浑沌的矛盾;理想中对前途应充满信心积极有为,与现实中悲观消极碌碌无为的矛盾;理想中应走向社会一显才能,与现实中走向社会不堪应付的矛盾,……以至发出了“我在哪里?”要“寻找自我”的感叹。
(二)“自尊”与“自卑”的对峙。
当代青年特别注重作为社会集体中的一员的地位以及为社会接纳的程度,注重受人尊重,令人奇怪的是自尊与自卑往往同时成为青年身上的特点,他们特别关心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对他人的批评与否定尤其敏感,在自己工作不顺利或者发现自己有某种缺陷时特别感到难受,他们在周围人对自己印象不佳时更是坐卧不安,他们容易产生孤立和想入非非。这种“自尊”与“自卑”的共存,又构成了“自我形象”另一对峙的两极。
三
正视当代青年自我教育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并因势利导,是时代赋予思政工作者的新课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这一双向反馈机制的两极,在教育主体、途径、方法、手段等问题上表现的某种心理对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自我教育意识的某些合理因素及强化趋势,而“自我形象”两极的心理对峙,更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自我教育的可行性。如何弥补不完善“现实自我”,达到“理想自我”,如何超越“自卑”达到“自尊”,这就自然而然地向当代青年提出了“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要求。
青年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但并非具有与生俱来的正确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重视青年人的自我教育,即应当及时捕捉青年人的这一“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要求,因势利导,使其按照我们的教育要求和轨道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启发和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
(一)引导其“自识自析”
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分析是青年人进行自我教育的起点。当代青年人的通病:自我意识极强,而自我认识甚差。因势利导,就必须在青年人有自我认识要求时,引导其从两个方面“识”与“析”。
其一,指导他们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认识自己。哲人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在进行人生观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有些院校发动学生一起拟定了“我们是同一社会人”、“我们是同辈、同龄人”,“我们是同校同系人”等专题,组织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学全国著名劳模到学身边先进人物的活动,使得一些学生认识到“我所苦苦追求的人生道德,就应该是他们那样的”,使得一些学生为自己的混沌度日而感到羞愧,对他们身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发扬表彰,更使一些学生找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那条起跑线。
其二,指导他们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缩短自身与社会差距。有不少青年人习惯于把自己看作单个的“自我”,对社会上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有看法,但看不到自己身负的责任,不懂得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懂得任何人都必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都受着社会上这样那样事物的影响,并且都必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其把单个的“自我”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进行思索,通过对社会的认识了解,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二)引导其“自激自励”
持之以恒的自我激励能力,是青年自我教育的巨大内在动力。青年学生中,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类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愿为祖国为人类而奋斗的献身精神;第二类则渴望成才,渴望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第三类在中学时的动力是为了考大学,就在大学考进了,就有一种铁饭碗到手,贪图舒适安逸,可以松一口气的心理,这些学生往往缺少自我激励的能力,而第二类学生的目标着眼点仅在个人,个人成才又往往受到诸方面因素的左右,也就不可能有强烈的持之以恒的激励能力,我们的工作应当围绕于此,引导其认识个人价值当在社会价值中得以体现,从而不断地激励其为在承担社会历史责任中实现个人价值而努力。
(三)引导其“自辩自释”
自我辩别、自我释疑的能力,是坚持自我教育正确轨道的必备能力。
纷繁的世界会向青年提出许多疑问。在改革开放涉及到人们某些实际利益时,往往会有些人对党的某些改革措施表现出不理介,存在许多模糊思想,这是不足为怪的,不能简单地去批评、指责这种疑问与思索,而是要把握住青年的思想脉搏,积极地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疑问,正确地去思索。须知青年人有疑问,在思索,正是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有希望的一种标志。现在不少大中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这些文章以某一细小的触角,触动某些理论与实践上的难点疑点,起到了深刻的自我释疑、自我鉴别作用。
(四)引导其“自控自调”
自我教育过程作为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和其它心理活动一样,自然是情绪和认识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意志过程,最后表现为行动,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时,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即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青年情绪的最大特征是其两极性:情绪高涨时象火山爆发,容易冲动,行动起来往往不顾后果。情绪低落时一落千丈,从充满信心落至心灰意懒,使得自我教育产生反复或半途中止,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其用意志控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耐受力强的现代人。
(五)引导其“自理自律”
在现实社会中,青年往往有强烈的“自我独立”要求,但行事处世又往往习惯于依赖家长、教师及领导,缺乏实际意义上的自我管理能力,以至独立生活能力也相当差。对此,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自我教育”要引导其从最基础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做起,自我约束,自律以法,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行事处世必须遵纪守法,不仅不能自我放任,而且要教育引导其注重“慎独”——在没有他人在旁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高品行,在一切方面自觉遵纪守法。
四
必需强调的是,在概念上对“自我教育”的认识当注意其正确的含义。首先,不能把“自我教育”等同于“自发教育”,其次,不能把“自我教育”等同于“自由教育”。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并非放任自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手段并非相应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手段,自我教育必须因其势导其行。这里的“导”突出表现在:
第一,将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过程纳入教育者的预期目标。自我教育只是一种手段、途径,服务于教育者的预期目标,必须在主流文化要求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之内,启发、引导、促进、加速受教育者自己内部的消化运动,即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作用。而不是游离于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之外,搞随心所欲的自我教育,以至不作教育。
第二,在引导青年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放到底,而必须始终“导”其以正确的轨道意识,并为其实施自我教育消除障碍,提供条件,加以催化、监督,配之以有效的措施,防止其中途而废,中途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