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力竞争研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力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力竞争研究是个古老而又时常更新的课题。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各国纷纷致力于国力竞争研究。众多的国力竞争研究模式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不同研究模式的比较,探索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国力竞争研究概况
国力竞争研究已有了相当长的历史,本世纪70年代可以作为划分国力竞争研究的分界点,70年代以前的国力竞争研究属于萌芽阶段,而70年代以后属于形成阶段。这种划分依据是:第一,从研究的内容看,是单一因素的比较还是综合因素的比较。70年代前通常以军事或以人口或以经济作为主要的比较内容,而70年代后却把许多参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第二,从研究的方法看,70年代前比较重视定性分析,而70年代后则从定性为主转到定量为主。第三,从研究的趋向看,70年代前比较重视现状研究,而70年代后则重视未来的发展。当代国力竞争研究引起全球关注,具有最高权威性的主要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与欧洲经济论坛合作的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洛桑模式。
笔者认为国力竞争研究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基本类型,即以中国黄硕风为代表的“综合国力论”模式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与欧洲经济论坛合作的研究模式,简称“洛桑模式”或国际竞争力模式。国力竞争研究可以通过对这两种国力竞争研究模式的比较、研究而进行。
二、国力竞争两种研究模式的比较
在对两种研究模式进行比较时,我们先来看看两种研究模式对国力竞争研究对象下的不同定义。黄硕风的国力竞争研究对象是综合国力。他认为:“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而洛桑模式的国力竞争研究对象是国际竞争力。每年度公布的《国力竞争力报告》所规定的定义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1996年度定义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下面我们从定义出发从不同的侧面对两种国力竞争研究模式进行比较。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不同。
黄硕风的综合国力论产生的背景是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综合国力在国际战略格局演变中的作用。一战前的国际战略格局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对抗的格局;二战前则是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美、英、法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的三角格局;二战后则形成以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主导的两级极局;目前正在形成多极格局。从国际战略格局演变来看,战略格局基本上是由国际力量对比决定的,而国际战略力量则主要表现在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上。当前,为争取在转轨的国际格局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综合国力研究。综合国力论研究的目的,黄硕风认为是“为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对策,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科技综合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以此来“正确分析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制定对外战略”。属于这一类型的其他流派的研究目的也同样,都通过综合国力的研究为制定符合本国国家利益的对外政策提供依据。
洛桑模式研究的背景是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平竞争激烈化,尤其是新兴工业国迅速崛起发展的条件下,探索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这种模式综合了国力竞争研究中多种观点和吸收了各种内容要素,把传统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历史专家的观点、增长经济学家的观点、企业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各国实业界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观点综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研究目的一是为了发挥本国优势,争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以及制定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二是使世界各国实业界领袖、金融巨头和政界要人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实力对比有综合了解,以便更好地参与竞争。
(二)研究的内容不同。
(1)研究的立足不同。黄硕风的综合国力论渊源于国家实力的研究,是对西方国家权力、国家力量、国家实力、国家综合能力、国家总体力量等研究的综合和发展。西方的实力研究侧重于实力所产生的影响力或控制力。霍尔斯蒂认为“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控制别国的一般能力。克莱因认为“国力,即国家的强制能力”。日本学者则认为国力由国际贡献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三大要素构成。这种国力论的实质是适应西方列强对外战略的需要,是一种强权政治的国力论。黄硕风的综合国力论是对西方实力论的综合和发展,其中的许多要素在古典国际政治理论中均有所论述,但是侧重点不同,黄硕风的综合国力论在研究实力的基础上强调自身生存和发展,是通过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来提高综合国力。
洛桑模式的渊源比综合国力论的渊源广泛得多,它在吸取实力理论的同时也引进了各种竞争能力要素。它的研究立足于现存基础上所产生的竞争能力,并以经济的角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而综合国力虽然经济实力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却仍然以军事、政治作为研究的切入口。综合国力强并不意味着竞争能力强,同样,竞争能力强也并不意味着同时期的综合国力相应的强。前者致力于现在实力的研究和分析,而后者则致力于竞争能力。
(2)内容构成要素不同。黄硕风认为综合国力由两大系统七大要素构成。两大系统即物质力和精神力,七大要素指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等。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看,侧重于定性分析法。洛桑模式则认为国际竞争力由八大要素构成,包括两大资源要素即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两大实力要素即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两大管理要素即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两大能力要素即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外发展能力(即国际化程度),采用加权方法进行计算,按重要性不同来计分。同时也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法,但从整体看侧重于定量分析。由此可见,黄模式的统计侧重于国内实力,国际影响力程度取决于国内实力所产生的力量。而洛桑模式在考虑国内实力的同时,重视参与国际化能力,本身的计算分析标准放在国际社会中来考察其竞争能力。
(三)研究结果的指导作用不同。
黄硕风模式侧重于现有实力,凭现存实力来制定国际战略和国际事务或地区事务的战略决策,研究结果的作用是指导整个国家制定符合自己国情国力的的对外战略。因此综合国力的目标更高、更长远,实现综合国力增强也较为缓慢和带有长期性。而洛桑模式则通过研究评估国际竞争力,用评估结果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决策,用以指导参与外国竞争以及为外国与本国的经济活动提供指导依据。所以国际竞争力的目标较为具体、实用、明确和短期。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较综合国力的提高快速,一国如果通过对自己国际竞争力要素进行分析,对某些要素进行改革调整,那么下年度的国际竞争力就能有所提高。特别是小国更具备这种灵活性。
(四)两种模式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它们具有这样的关系:第一,层次不同,有一种分属关系。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从属于综合国力研究,主要是综合国力中经济力部分的具体深入的展开,其他要素则通过影响经济实力而影响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综合性较强,内容较广泛,实现综合国力提高是一种长远行为,即一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相对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更为缓慢。例如综合国力的排名提高不会在一二年就提上来,相反,国际竞争力则可能在一二年里发生较大变化。例如从1986年开始公报国际竞争力结果以来,每年度参加国的排名都不尽相同。1995年为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瑞士、德国、丹麦、荷兰、新西兰、挪威;1996年为美国、新加坡、香港、日本、丹麦、挪威、荷兰、卢森堡、瑞士、德国;而按不同模式的综合国力排名前几名从70年代以来一直变化不大,其中只有由于苏联的解体、两德的统一而变化较大,排名为:美国、苏联(俄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德国、中国。第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综合国力以国家作为国际社会行为主体进行研究,强调整体的综合的力量,是一种耐力,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而国际竞争力则以国家为基石,以企业为突破口,更大成份上考虑一国的经济实力以及进一步发展经济的现存和潜在能力,是一种爆发力。两者关系我们可以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比喻,即是盾与箭的关系。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一种长期行为,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则可以较为短期。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且在和平竞争时代是一种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反过来,综合国力的增强能够为国际竞争力的巩固和提高提供保障。
三、中国的对策思考
通过上面对当代国力竞争研究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两种国力竞争研究模式结合起来,即既要研究综合国力也要研究国际竞争力,并且应该优先侧重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必要把国际竞争力的有关知识普及化全民化。主要原因有:①和平时代国际竞争力研究较有实效,提高也较快。一国综合国力不能马上转化为国际竞争力,不能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反,国际竞争力高的国家其国民生活水平就高。例如苏联的瓦解不是由于其综合国力弱,而是由于缺乏国际竞争力。在和平时代只有通过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实力,扩大国际经济交往,增强企业竞争力、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以及依靠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综合国力的增强。只有在战争时代,综合国力的作用才会显得更为突出。例如亚洲四小龙的国际竞争力很高,人民生活水平高,但一旦爆发战争,这种优势将化为乌有。因此,作为小国侧重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发展,并以此来提高综合国力。作为大国在和平时代也要优先注重国际竞争力研究,并按照国际竞争力评估的八大要素进行对本国的改造、改革、调整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最终实现综合国力的提高。其中也不排除国家有意识地安排人员进行综合国力的研究。②国际竞争力能够直接转化为综合国力。一国应优先研究发展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提高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具体途径,只有立足于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增强经济实力,最终才能实现综合国力增强。③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层次较低目标较具体、明确,因此更容易为全民接受。可以通过广泛的推广、普及,使政府、部门、企业、国民都能广泛认识,并使各个层次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就能快速改变国际竞争力目前的落后现状。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中国国力竞争研究和国力发展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一)把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合起来。在中央一级成立专门研究国力竞争的研究会,分列国际竞争力研究会和综合国力研究会,从事最高层次和战略意义上的研究。研究成果直接为整个国家的整体战略目标服务。按照国家利益的不同层次,高低远近,重轻主次制定适合国情国力的,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二)立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以国际竞争力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突破口和具体途径。唯有如此,才能以国际标准来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味陷于综合国力只能步苏联的后尘。因此必须深入分析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进而谋求相应的对策。中国从1994年开始参加国际竞争力比较,1994年没有最终排名;1995年第34位;1996年第26位,1997年预计27位。从洛桑模式看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有:(1)经济增长速度快。(2)体制改革成效大。在所有体制转轨国家中中国在“政府作用”这一要素中连年居于首位。(3)国际化程度进展快。但“国际化程度”不均,在“国际化程度”要素10个具体指标中7个列前,3个列后。(4)基础设施和社会科学技术方面有较大的进步。我国国际竞争力相对落后的方面:(1)人均指标落后。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2)经济管理效益低下。在“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要素中,“官僚主义妨碍企事业的发展”,“政治制度是否适应当今经济挑战”两项分别为46和39名。劳动生产率、公司业绩和管理效率排名也较后。为此我们要加快体制改革的力度,要了解各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及政府及经济的干预程度和措施,比较分析其优劣,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探索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3)金融体制不健全。融资能力、金融服务市场和股票市场分别列第45、34、32位。改变这种劣势主要是要加强金融法规的立法和推行,并扩大国际金融交往。(4)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国际化程度总评分列第44位。主要问题是参与国际分工程度不高,与国际信息网络联接少,国内公司进入国际市场难度大,具有国际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少。可以利用贸易方面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优势,推动经济国际化,扩大对外开放。从竞争力优势出发制定经贸政策。(5)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总评价列第40位,其中技术基础设施列第45位。运输基础设施列第45位。国家高层决策机构已意识到这种劣势,正在推行新的措施来改革,但牵涉面广,耗资大,不容易在短期内解决,目前正在考虑利用外资进行解决。(6)国民素质低。这可以通过加深文教体制改革而改变劣势。改革的方向是第一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二步是在实现第一步目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另外采用多种办学形式,同时推行“官、产、学”三位一体化的办学制度,使科学技术更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可以补充一部分国家的教育资金。
(三)以提高综合国力作为国力竞争研究的最终目的。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从综合国力总体上看,中国在世界政治(联合国)、世界军事(核武器)、世界科技(两弹一星)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同于小国。小国在国力竞争研究中可以侧重于国际竞争力研究,并通过提高国际竞争力来逐渐提高综合国力。而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在“两力”研究中既立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也要高度重视综合国力的研究,以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国际竞争力研究模式中有些指标不太适合中国或者不太客观,有些结论不能令人信服,但洛桑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毕竟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因此,国际竞争力也仍然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具体途径。尤其是经济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关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以便我国能更好地接轨于国际社会,扩大参与国际化程度,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技术交往,以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综合国力的提高,成为真正的全球意义上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