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商品的契合与转化--审美文化现状的观察与分析_艺术论文

论艺术与商品的契合与转化--审美文化现状的观察与分析_艺术论文

谈艺术与商品的兼容和转化———种审美文化现状的观察与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艺术论文,商品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一道无从回避的生活风景

以电脑、电视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数码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广泛运用,催生了人类崭新的“信息时代”。大众图像文化,通过无处不在的电视,用灿烂的色彩,高效的传播速度和夸张的形象切换手法在不知不觉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制造出的“消费”,已由一般的社会生存活动,变为控制人的思想、行为的价值系统,消费活动已成为人的社会地位标志和追求自我实现的“系统行为”。它使自然和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在此归于消解。商品蒙上了“艺术”的审美面罩,而文化则贴上了“商品”的价格标签。

当代电视的普及,使广告得到了爆炸的发展,而正是广告把整个社会引向商品化,它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人们无法回避电视广告速度快、效果好的巨大冲击力。声画同步加绘画特技无时不在金钱的诱惑下花样迭出。厂家通过电视推销产品,往往会产生奇迹般的效果。据记载:广东太阳神集团仅在华东地区一年的广告费就高达三千多万元。电视广告中出现最多的推销产品的广告就是各种营养饮料,如“太阳神”、“娃哈哈”、“巨人脑黄金”等和各种化妆品。这些低成本的产品,其赚钱的方法唯有通过广告。当人们买进一件商品时,其实也伴随着广告买进了一个观念,广告正是把那些最深层的欲望通过形象引入到消费中去。“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这是推销化妆品广告的一句时髦用语。在无意识中那些最强烈,最古老的集体性愿望在电视广告中被表达出来,如:青春不老,生命延续,幸福欢乐等。而伴随着的是广告艺术家的登台。这些天赋极高的广告家,其才能不比任何一位画家低下,他们的综合性才能甚至高於后者。但是这一切却被商业性的目的所制约。金钱在20世纪的先锋艺术中也显示出演变的神力。生前不名一文的凡·高,现在一幅画竟卖到八千多万美元,而当代一位著名艺术家在舞台上当众摔碎然后再拼起来的一把大提琴,就值几十万美元。在80年代,对一切可以算做美术作品的东西,不管它离美术多么远,在进行评价时,主要已不是看它的传达意义的能力,作为历史见证的作用或产生审美乐趣的力量,而看它的可兑换金钱的功能了。这样,像当年凡·高那样反抗社会异化,张扬个性,体现变革精神的艺术,同今天被杂志、电视和画商炒作起来的作品一起,在价格崇拜中把深沉与喧哗,高雅与庸俗,真诚与投机融合起来,一件作品的价格成了它审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任何人观看一幅被评论家捧为佳作的作品时,都会本能地意识到这类东西的商品价格。这种“价格”意识如同一只严酷无情的大手,将审美推离正常的经验轨道,艺术早已从神圣的殿堂走下来,成为大众的通俗的游戏。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当今最红的“名星”,电视会让一个人顷刻间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注目的人物。一部电视片可以把一本人们久已疏忘的名著突然捧红,像电视剧《水浒》播映后,宋江便立刻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以至新华书店的库存《水浒》供不应求,印刷厂一再赶印。电视片长长的赞助单位的名单和开映前长长的电视广告,使艺术与商品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艺术通过大众传媒迅速地商业化。

在后现代主义阶段,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距离正在消失,艺术领域再也不是一块净土。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甚至连理论也成为商品,当一件艺术品被当作商品进行流通时,评判其价值的理论已经参与了商业活动,理论此时成了变相的广告。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因此艺术的商品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艺术商品化的前提是艺术的大众化与通俗化。

二、审美距离的自然消解

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彩色摄影技术的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的价廉物美的“傻瓜”相机,几乎使人人“都成了摄影家”。

——录像机、摄像机、VCD的出现, 使过去被视为高不可攀的影视艺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几乎在一夜间变为人人可以“玩”的艺术。现实生活随时可以复制,保存。

——录音机,卡拉OK使艺术空前普及。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人们无须进音乐厅便可获得同样享受。而卡拉OK几乎使人人都成了“歌唱家”。

——现代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古今中外大量名作得以乱真的复制出版,它对美术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以上事实可以说明,艺术从对工业机械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及科技成果的结合乃至于依赖,由此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形态,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艺术离不开形象,而这些现代工业品的普及使“形象”的概念与过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象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观众距离感的消失,而这一切又是现代化的工业产品、机械性的复制带来的。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西洋艺术与东方艺术的区别已经越来越小,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也越来模糊,这些都与大众化的艺术媒体——电视有关。“电视文化效应”的轰动性的效果,是每个人都深深感受到的。生活在遥远边疆及深山里的青年男女,正通过电视缩短了与内地间的距离,了解到使人眼花缭乱的外部世界,从而大批涌入城市打工。海湾战争打响后,几千公里以外发生的战争,瞬间便由电视把它送到面前。而每年春节联欢晚会异彩纷呈,几乎如同现场观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空间已不再是障碍。这便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距离感的消失。它必然引起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变化,它标志着一种新的心理结构的诞生,也成为科学技术决定论者的主要依据之一。

三、审美观念嬗变的历史必然

如今,产品如果不成为商品,那么设计和生产活动便变得毫无价值。消费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设计的进展。

现代工业产品,既借助于融汇了现代设计观念,与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手段密切相关的造型、装饰、包装、装璜,又借助于广播电视、报刊、广告等大众传媒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而广告策划,广告语,商品命名及柜台用语也使文学和艺术参与到这个行列。“名人”和“漂亮女性”占据在商品广告的重要位置,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商品自然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消费审美的正式提出是现代消费经济理论发展的产物,这种理论把消费者购买动机表述为“刺激——理解——反应”的过程,商品美学已与现代科技,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现代艺术理论紧密结合。

在商品社会里,商品消费欲望是具有传染性的,消费者是从不满足的,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不断翻新就是为此而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欲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进入商品化社会的人们面临着由消费引起的压力感,在精神上处於一种焦虑和孤独,人们称由商品化带来的时代为“焦虑的时代”。许多艺术家尤其痛苦地体会到这一心理状态。因为在由消费引导的社会中,人失去了自我,而成为“他人引导”的人。而将自我个体意识视为生命的艺术家,不得不面临着现实这一痛苦的选择:放弃自己的艺术理想,为消费和生存服务,为商品化服务。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我们不需要天才,也不想成为天才,这个时代不需要个人风格,不需要大师。这个时代追求的是大众化,而不是高雅。因此,后现代主义的另一特征是无中心、无权威、多元化、包容性、无深度。许多人干脆轻松地“玩”艺术。

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美”的概念是神圣的,似乎只有艺术才配得上美这个字。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和思考一下,许多称得上艺术的东西并不一定美,而有些美的东西并不是艺术。美妞和奶油小生在电视电影中不再吃香了,如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电影演员葛优等“丑”角却赢得了观众。玩具设计者推出了“丑娃”系列,大人和小孩都喜欢……。这些也正是我们认识现代艺术的一个新的出发点。如果审美的范畴不扩大,坚持“崇高”的审美的观点,那就根本不可能理解现代艺术。美和丑这一对范畴,如同在调色板上的原色一样,在现实与艺术的调合下可以表现一系列的感性色彩。达利的《带抽屉的维纳斯》,若以传统的审美观点来评价,则纯粹在胡闹,而变换一下观念和角度,不也可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吗?这就是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日趋复杂的反映。田园化的抒情美已成为一种脱离现实的诗意的追求,艺术创作中以“优雅”为唯一标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那些不美的、苦涩的、变形的艺术品将不断扩大其审美范畴,它是人类感性心理日趋发达,对感性活动分析日趋精细而总结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观正是以兼收并蓄的口味,替代了过去“美是和谐”,“美是单纯”的观念,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范畴,给审美观带来了崭新的变化。

总之,我们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当代审美文化现状,简单化的排斥是无济于事的。应该相信,时间会给当代审美文化选择发展的空间。

标签:;  ;  ;  ;  

论艺术与商品的契合与转化--审美文化现状的观察与分析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