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尺度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尺度论文,启示论文,思想论文,中学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学科思想是地理素养组成的核心。[1]吴传钧院士曾提出“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要使学生毕业后觉得地理学不是一堆零星的常识,而是帮助他(她)明确了一些重要观点,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强调基础知识教学、学科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地理学科思想的培养,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育应肩负的使命。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渗透地理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然而,从学生的答卷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缺乏运用学科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导致得分偏低。如,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试题36(3)题,该题以考生所在地——华北北部地区为载体,材料通过直观的区域图呈现,主图是滦河及其周边地区的遥感影像地图,两幅副图为不同年份的滦河三角洲示意图。该题的设问为“比较图10(a)与(b)(即两幅副图),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在回答河道变化的人为原因时,许多考生答“水土流失”、“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用水”、“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空话套话;还有很多考生当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来答;考虑到结合图像分析相关信息的考生,又只将目光局限在图10(a)与(b)这两幅副图所示的三角洲区域,忽视了主图中滦河上游地区的城镇、水库、跨流域引水线路等有效信息,导致答题要点不全。老师们在分析考生失分的原因时认为,学生在解答该题的过程中,只会试图从头脑中调动相关的具体知识,忽视了结合具体设问获取有效信息。笔者认为这只是导致考生失分的表层原因,而考生对试题中蕴含的空间尺度思想缺乏认识,不能通过空间视角的变换,即从滦河三角洲这一局部地区到滦河流域的宏观区域分析具体的问题,是导致失分的深层原因。 什么是空间尺度思想?我们怎样来理解其内涵并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运用这一思想?这对我们的中学地理教学有哪些启示呢?“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地理思维首先是空间思维,所有的地理问题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为依托,这个空间有大有小,这个大小也就是尺度。在地理学研究中,空间尺度是指所研究地物单元的面积大小或最小信息单元的空间分辨率水平。[2] 空间尺度有以下五种类型: 地图尺度——指用比例尺表示的地图与地面实际之间的关系,大比例尺常与小范围对应。 观察尺度——指所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大尺度研究指对大区域的研究。 测度尺度——也叫分辨率,指研究对象的最小可分辨部分。如遥感影像中的像素,地图中的可显示地物精细程度。 运行尺度——指某种地理过程运行环境的空间范围。如城市内部就业的郊区化过程涉及城市不同分区;外资投资问题就涉及国内国外。 解释性尺度——指依研究对象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空间视野。 本文主要针对观察尺度进行阐述。 空间尺度思想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出发点,决定着分析地理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对空间尺度思想内涵的认识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是对学生进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一、空间尺度的大小关系到对研究对象细节与整体的把握,提示教学中要对不同尺度背景下的教学内容进行准确把握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认识地表,根据空间的差异性,地理学家将地表划分为全球——大陆——区域——地方——地点等空间范围大小不同并有一定等级关系的空间尺度。[3]这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有反映,如,初中地理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的世界、中国、乡土就反映了不同大小和等级的空间尺度,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授课的顺序,既可以按由大尺度到小尺度的顺序安排学习相关内容,也可以由小尺度到大尺度依次展开教学内容。然而,不同尺度下所学内容的重点和详略有明显差异。 从一般情况看,随着尺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将会降低,因为其间的很多细节将会被忽略。正如我们在万米高空只能肉眼看清地表的大致轮廓,而在百米高空,我们能看清楼房、农田、道路、汽车等。所以,在大尺度上我们比较多地关注于空间的整体特征,而在小尺度上我们则更多地关注于空间的差异性。在不同尺度背景下,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地理事物的侧重点不同,研究方法和手段也相应存在差异。 空间尺度思想的这一内涵给我们的地理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学中要对不同尺度背景下的教学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分清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 在全球尺度下,我们应关注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演变和分布的一般规律。如,大气环流、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以及洋流分布、气候类型分布、陆地自然带分布等基本规律,而不是局部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具体分布或微观运动。这时我们必须选用全球或者大陆、大洋等大尺度空间的地图,在大尺度范围内发现和概括地理事物的运动过程和规律;而在区域小尺度下,我们应关注区域地理事物的细节特征与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和区域内部的各项资料,揭示所研究区域的独特性,这时我们关注的是一般规律在局部地区的特殊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空间尺度思想的这一内涵,进而掌握并自觉运用其解决相应的问题。如,问题1: 【问题1】运用资料,说明卑尔根的气候特征。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所处的空间尺度为区域小尺度(卑尔根),应选择较小空间范围的地理图像作为研究资料(如图1),而非全球或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或气候统计图;通过对卑尔根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的分析,说明其气候特征,相应的表述应反映卑尔根气候的独特之处(如: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温差较小;全年降水量约为2000毫米,各月降水丰富,秋冬两季稍多),而非更大尺度空间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一般特征(如:全年温和湿润)。空间尺度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_地理论文
空间尺度思想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