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抢救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杨盛辉

衡阳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抢救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产妇分为对照组(n=43)和研究组(n=43),在抢救的过程中给予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产科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将两组产妇的止血时间和阴道出血量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产妇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产妇的止血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应用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的抢救中,可明显减少产妇的出血量,并且可以加快产妇的止血速度,护理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前言

产妇产后阴道流血过多,产后24小时内阴道的血流量大于500ml则可判为产后出血。产妇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2%~3%,如果不及时对产妇进行抢救,产妇会因出血量过大而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造成产妇死亡[1]。大量研究表明,在产妇产后出血的抢救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产妇的出血量,因此,及时给予产后出血的产妇采用护理措施显得尤为关键[2]。本研究对86例产后出血产妇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研究报告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的观察对象(86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均于2015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将产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产妇年龄最大为38岁,最小为21岁,平均为29.27±2.16岁;宫缩乏力出血20例,软产道裂伤出血7例,胎盘因素出血6例;初产妇26例,经产妇17例。研究组产妇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39岁;胎盘因素出血7例,软产道裂伤出血8例,宫缩乏力出血18例;经产妇18例,初产妇25例。将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在年龄、生产经验、产后出血类型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根据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原因采取相对应的抢救措施,包括输血、刮宫、局部缝合等。常规产科护理应用于对照组产妇;研究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抢救前的护理工作:护理员查阅相关研究资料总结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再结合当前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护理计划。一旦发现产妇发生产后出血,即刻上报医师,组建2条以上静脉通道,对产妇进行止血,并采取感染防御措施。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并观察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等。期间针对产妇的恐惧和焦虑等心理进行针对性疏导,调整产妇心态,提高其依从性。

(2)抢救过程中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产妇的脉搏、血压等的变化情况,根据产妇抢救过程中的表现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必要时给予产妇保暖或吸氧。护理员密切配合医生,观察产妇的呼吸状况,对输液的速度进行调控,避免产妇出现肺水肿。置留尿管,并观察尿液量和颜色。输血时观察产妇有无不良反应,如产妇反应正常,则可适当加快输血速度。

(3)抢救结束后的护理:护理员保持病房干净通风,调控好病房的温度和湿度;及时更换产妇的衣被,减少细菌感染;交代产妇及其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并进行健康宣教,加强心理疏导,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对产妇的休息和饮食进行指导,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确保产妇休息时间充足,加快其康复速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分析两组产妇2小时内和24小时内的阴道出血量,并对比两组的止血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两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对照组产妇2小时内以及24小时内的出血量明显高于研究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止血时间长于研究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临床常见的一种危及重症,是对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造成产妇死亡。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是造成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胎盘因素也可造成产后出血,少部分产妇由于凝血功能障碍而出现产后出血[3]。发生产后出血时常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情况。在产后出血抢救过程中运用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以加快止血时间,减少阴道血流量。因此,临床应加大对产后出血产妇的护理力度。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护理模式,分抢救前准备、抢救中、抢救后三个阶段对产后出血产妇进行护理[4]。在抢救前准备阶段中分析产妇出血的原因,做好产妇的心理工作,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将观察结果及时上报医师,制定相应的抢救措施。在抢救的过程中,护理员积极配合医生,对产妇的情况进行严密监测;观察尿液颜色和量,并根据产妇的反应来调控输血的速度,防止产妇出现肺水肿现象。抢救工作结束后,护理员注重对产妇病房的维护,确保房内光线、温度、湿度适中,勤于更换产妇的衣被,避免产妇受到细菌感染而出现其它不良现象。对产妇的休息时间和饮食进行指导,从而加快产妇的出院时间[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经过护理,研究组产妇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存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产妇的止血时间比对照组快,P<0.05,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临床护理路径对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的护理效果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的抢救过程中对产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降低产妇的出血量,将风险降低,护理效果较为理想,因此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芸.临床护理路径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12):2692.

[2]贾婧婧.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20):95-96.

[3]刘大艳.2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无创性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1):232-233.

[4]吴彩芳.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产后出血及尿滞留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7):4186-4187.

[5]茹仲轩.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抢救经验及临床效果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9):140-141.

论文作者:杨盛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  ;  ;  ;  ;  ;  ;  ;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抢救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杨盛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