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背景下红色教育基地的文化传播路径探究论文

“VR+”背景下红色教育基地的文化传播路径探究论文

“VR+”背景下红色教育基地的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张丹丹 王 涵/淮北师范大学

摘 要: 传统的红色教育基地教育方式单一,多以单调的实物为传播手段,以“看、听”为主要体验方式,缺乏吸引力。将VR技术运用于红色教育基地的文化教育传播中,可以提升红色教育过程的交互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文章试图通过VR+红色教育基地的新路径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VR+ 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 传播路径

一、VR技术及其应用领域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1]

(一)VR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VR以其出众的视觉传播优势越来越被大众所喜爱。当今,从人文领域到科技领域,VR技术都彰显出它巨大的潜力,深入到各行业中发挥作用。对于受众而言,这一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挑逗他们的视觉体验,VR视频比传统的视频更具空间感和真实感,也能够提升受众的交互体验,他们带上VR眼镜环顾四周,画面即可随头部的转移而变化,身在现实世界而眼镜看到的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仿佛置身于虚拟现实的世界之中。

VR具有沉浸感,其提供的丰富的感官体验能够使参与者全身心沉浸于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世界中;VR具有交互性,在虚拟环境中,参与者可以通过VR眼镜等交互设备实现和虚拟对象的交互,产生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的体验。可见,沉浸感、交互性是VR技术的两大特征,这种沉浸感和交互体验使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而不再只是一名旁观者。

(二)VR技术的应用领域

由于VR具有超强的感官体验,因此,能够作为一个全新的传播和展示手段服务于各行各业。与“互联网+”一样,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各行业,推动各行业发展。VR可应用的领域非常多,如国防军事、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健康、安防监控、文化保护、教育培训等。中国工程院院士、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沁平强调,“虚拟现实+”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是各行业发展新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它正在逐步进入各个重要的战略行业,快速进入大众虚拟现实生活和大众消费领域。[2]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ew steel frame PVC plastic template

如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教育创新。将VR设备与计算机连接后,可以模拟出虚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在场景中接受教育,如地理课可以利用VR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世界各地,体验各地的气候、风土人情等,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这种互动式的体验能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轻松、高效地获取知识。

二、红色教育基地的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传播历史事件、革命人物事迹和革命精神,对参观者进行灵魂和思想的教育,从而获得心灵的震撼,实现精神的蜕变。当前,国内红色教育基地数量多,分布范围较广,革命老区如大别山、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地,几乎都设有专门的红色教育基地。

(一)传统的“实体式”传播模式

红色教育基地的根基是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当前,由于缺乏保护,很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逐渐陷入破烂甚至消亡的境地。使用VR技术除了能够将现存的实物通过三维全景扫描得以保存,还能够将即将消亡的历史文物进行虚拟复原,实现数字化再现和红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实体式”参观的教育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全国的红色教育基地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统一的教育模式,这种一致性没有突出每个基地的个性,且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内容单调,吸引力和鲜活性不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追求已经不是简单的“实体式”的参观与游览,更多的是对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关注。

水果供给一般由果农—代办服务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多层级流通组成。江城县农业生产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在水果生产中大量存在,大多数企业和果农是在本地区内封闭经营,不了解国内外市场供求变化,还在以生产为中心,水果生产出来之后再寻找销路,因此,当水果集中上市时果贱伤农的现象经常出现,导致了水果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二)人为因素对基地的破坏

当前,很多红色教育基地都是通过历史资料和相关实物展示的方式,再结合导游的讲解进行教育培训。虽然展示的实物旁边会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但是如果不结合导游的讲解,单凭自己参观理解会对历史信息把握不全。配合导游讲解能够帮助参观者深入学习,但是由于每个导游讲解的方式、水平和重点不一样,导致每一批学习者对于历史信息的掌握程度不一样。

(三)文化内涵展示力度不足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提倡和广泛开展,很多重点红色教育基地的文化资源名气不断提高,参观者随之越来越多。如烈士陵园,每年一到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很多单位如学校、部队和其他社会团体就会组织人员前往送鲜花,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悼念,殊不知无形中增加了基地的承载压力,也增加了对基地文化资源的保护难度,这些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破坏。如参观过程中随手扔的垃圾、身体的汗液接触文物造成的侵蚀、闪光灯对于文物的损害等,虽然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影响,但长期会对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可见,通过VR技术能够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除此之外,还能够扩展红色文化和精神的传播途径,增强红色教育基地发展新动力。通过VR技术将历史事件、先进人物事迹完整的展示出来,并设计出虚拟空间使参观者和虚拟环境进行交互。例如参观者通过VR眼镜在虚拟环境中面朝哪个方向就展示某个物体,走到哪就看到了一段历史事件,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点击虚拟环境中的某个文物就能够进入到这个文物被发掘时或被创造出来时的场景中等。

三、VR+红色教育基地的文化传播新路径

随着VR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已经有一些红色教育基地引入了VR技术,如安徽大别山、金寨革命旧址等都设有虚拟现实的场馆[3]。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红色教育基地中,一方面使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保护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得到提升。

(一)VR技术介入红色教育基地的必然性

红色教育基地具有较强的教育作用,目前,红色教育传播模式还是采用现场参观、导游讲解和实物资料展览等实体视听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亮点和优势在于“体验式”,具有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感染力强、带入感强等优点,能够在“故地重游”、“实景再现”中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如果在现有展示方式的基础上,结合VR展示的方式,不仅能够将文物资料通过数字化展示出来,还能够将这段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事迹通过VR设备清晰、生动的展示出来,从深度上挖掘历史并完整的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从而让参观者对这段历史知识全面深入的掌握,提高红色教育的效果。

前期通过对红色革命精神历史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研,为后期的三维建模、贴图、渲染和虚拟漫游奠定基础。

(二)VR+红色教育基地的传播实现路径

②“两规”,1994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中纪发〔1994〕4号)第28条第3项规定党内违纪案件调查机关有权“要求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就案件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说明”;“两指”,1997年5月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2018年3月20日因国家监察法生效而废止)规定监察机关有权“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对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但乡镇街道尤其是村一级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相对不完善。而村级组织对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紧急救援具有关键性作用。

为红色教育基地创建虚拟现实场景,有助于保护并扩展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具体实现流程如下:选定某个红色教育基地——为红色资源创建三维模型——材质贴图——灯光渲染——设置摄像机——添加音效、电子解说词——场景漫游效果实现。

经责部分的风险评估是一个逐级评估的过程,首先评估所属分公司经责像素指标,实现评估得分、评价、预警,然后以指标为输入经“灰色评价法”模型规则计算输出好、中、差矩阵,再乘以权重,得到每大类三种情况得分,取所属单位每类得分最大的数值。得分按照以下两个规则评定A、B、C、D四个等级,实践中规则二风险评价的相对性和稳定性更高。

参观者可以通过VR设备如VR头盔、数据手套、数据服装等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获得沉浸式的交互体验。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将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三维的展示,还可以将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虚拟还原,从而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提高参观者的学习兴趣,加深参观者的印象。此外,创建好的虚拟现实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以摆脱空间区域的限制,通过大型的立体显示设备为其他地区的参观者提供虚拟体验的场所,从而既降低了现场参观红色资源对其造成的磨损,同时可以扩大教育基地的教育受众,更大的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

VR技术不断进步和成熟,并介入到各个领域。红色文化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红色教育基地引入VR技术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展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5.0[S].2016.

[2]刘静.中国工程院院士、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理事长赵沁平 VR+将成为各行业发展新信息技术的支撑平台[N].中国电子报,2016-10-11(003).

[3]许芳.基于VR技术的南岳衡山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J].经贸实践 ,2018(22):211~21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虚拟现实+’背景下皖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红色教育基地VR影像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丹丹(1988-),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王涵(1987-),男,汉族,河北安平人,硕士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

标签:;  ;  ;  ;  ;  

“VR+”背景下红色教育基地的文化传播路径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