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外渗的护理及预防论文_孔维红

静脉外渗的护理及预防论文_孔维红

孔维红

安徽省宣城市中心医院 宣城 242000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探讨输液外渗的防治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日常护理工作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相关防治方法。结果 静脉外渗不容小视,护理人员应提高专业技能,并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 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总结、分享工作经验,提高防治能力。

关键词:输液外渗;预防;对策;护理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液体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渗透在静脉以外的软组织。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者重度疼痛,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皮肤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1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1患者因素

与患者的年龄、体质等身体状况有关。例如新生儿由于有胎脂分布全身,只能做难度相对较大的穿刺,哺乳或者喂食过程中容易脱落引发外渗;还有一些过于肥胖的患者因血管不明显也容易发生外渗[]。

1.2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引起严重的后果。抗肿瘤药,如氨甲喋呤、长春新碱[]、紫杉醇等。

1.3疾病因素

①癌症的是外渗的危险因素,由于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4机体自身因素

因输液注射部位血管弯曲,血管充盈度差,患者不合作,药液外渗后刺激局部组织发生急性炎症改变,微循环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渗出,血细胞粘附浸润,细胞受损变质。长期静脉给药使静脉内膜发生损害[],导致通透性增加。

2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2.1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血管交叉处,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外渗着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以防血管壁多处穿孔而引起局部渗夜、渗血,造成第2次穿刺困难。

2.2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选择静脉,有计划使用静脉。长期住院的患者、化疗患者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可避免静脉的反复穿刺,保护血管。输甘露醇或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选择粗直血管,避开静脉瓣和关节处避开冰冰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

2.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浓度及速度,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是引起渗漏的主要原因,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4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更要细心观察。

2.5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迅速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5~10min,按压式时力度要适中,切忌按揉穿刺部位。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6血管的评估及选择

输液前应了解可能增加药物外渗的因素。如静脉血管硬化、血管脆性增加、血管太细、有外周神经病变,应尽量避免上述因素影响,静脉穿刺时对易损伤人群,应高度重视,合理选择血管[]。

3药物外渗后的治疗及护理

3.1非药物处理

3.1.1冷敷

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 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3.1.2热敷

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3.2药物处理

3.2.1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

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3.2.2局部封闭

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3中医疗法

3.3.1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3.3.2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还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2-4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1-2次的方法进行治疗[]。

4小结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发现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所以,我们应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病人的用药认真查对,对每一项无菌技术操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范晓燕,齐海峰.静脉输液临床潜在问题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健康月刊:B,2011,30(12):170-171.

[2]李静凯.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30):123.

[3]金植芬.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

[4]穆云侠.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4.

[5]林桂荣,刘京凤,王恒珍.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71.

[6]薛银芳.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5(4):919.

[7]许永华,李桃兰.静脉输液渗漏性组织损伤的防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5):164.

[8]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

[9]郭晓红.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2881.

[10]布丽萍.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6.

[11]陈莉莉.两种方法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0,9(2):78.

[12]张丽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卷(8):757.

[13]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止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453.

[14]肖金平,陈奇志,肖清秋,等.肿瘤病人使用浅静脉套管针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0,15(7):420-421.

论文作者:孔维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9

标签:;  ;  ;  ;  ;  ;  ;  ;  

静脉外渗的护理及预防论文_孔维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