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补性论文,中国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 中图法 F061.3
在中国的区域问题上,一般多关注东西部区域发展的现实和潜在差异,且为之大声疾呼,政府与学术界亦基本达成共识。但仅注意东西问题是不够的,南北问题应同样重视[1]。因篇幅所限, 本文将在南北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与发展的互补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笔者在参与中科院院士黄秉维先生主持的“中国陆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提交的《预研究进展报告》中,对南北区域界线形成动因与变化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过程,自然和社会科学有关研究对南北区域界线的划分原则、影响因素、体系及有关论争,进行过一定的分析和比较,并提出南北区域界线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4]。本文利用目前全国行政区域(省区级)方案,作为分析的区域基础,并将华东地区的山东省和华中地区的河南省划入北方地区,将西南地区(除西藏)作为南方的边缘地区,西北地区(包括西藏)作为北方地区的边缘地区,港、澳、台暂不列入。分析的时序侧重于本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变化和状态。
1 南北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17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先后从封闭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向先进和开放的工业化道路,取得了发展的先机,其成就为三方面的共同变革和发展,一是物质技术方面,二是制度方面,三是思想行为方面[5,6]。 中国工业化道路经历了大致相似的变化[7], 南北区域发展所出现的三方面差异,在此将主要进行前两方面的比较。
1.1 南北区域经济发展业已形成差距
50年代以来,中国将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向计划经济体制。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协调各区域经济发展,中央政府在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工业,而对北方投资又大大高于南方。在50年代,北方工业投资规模(包括新建、改扩建)至少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60年代~70年代,因战备和协调各大区域工业发展需要,将投资重点转向西北和西南地区;80年代初大陆推行改革开放后,投资逐步重点转向南方(图1)[8],南方经济立即显示出活力。
图1 中国南北区域各个计划期基建投资规模比较
Fig.1 The comparison of capital
construction
scale byregions in the planning period
如1982年,南方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的45%, 北方占40%[9]。到1995年,南方国内生产值占总量49%,北方占36%。同年北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 986元,而南方已达到5 644元。南方已成为大陆对外贸易的主要发生地区,1995年进出口贸易总量中,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北方占全国总量26%,南方占70%。从各时期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可以看出,南方发展水平已经领先于北方,部分对外开放程度高的省市,如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年均经济增长率均在10%以上。如果将港、澳、台考虑在内,南方更是超过北方,经济总量占中国经济总规模的70%,其中港、澳、台经济规模就占41%,北方仅占22%[10]。
自80年代起,乡镇企业崛起,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扮演主力军角色,成为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995年南方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54%,北方为36%。1992年农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的县市有15个,全部分布在东南和南部沿海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区。
伴随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南方城市化原有的基础虽较低,但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北方。当今中国已初步形成的三大城市带,除京津唐城市带在北方外,位于东南沿海的沪宁杭城市带和珠江三角洲穗深港澳城市带均属南方。
1.2 南方区域经济结构优于北方
南北区域在工业化进程上,保持了大体相当的水平(如不考虑南北内部各省市区差异)。采用克拉克三次产业大分类法进行比较,就基本能够反映出这种态势。同时,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中,北方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结构低于南方,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高于南方,但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南方,表明南方在总就业规模大于北方的前提下,南方的流通领域较北方更为活跃(表1,表2)。
表1 南北区域三次产业生产增加值结构比较(1996年)[11 ](单位:10[6]US$,%)
Tab.1 The GDP structure by type of industry in southernand northern(in 1996)
地区生产增加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北方地区
3019.64
584.78
1 434.95
所占%
100.0019.37 47.52
南方地区
4095.60
783.58
1 937.94
所占%
100.0019.13 47.62
地区 其中
第三产业
工业
建筑业
北方地 1266.92 167.89 999.91
所占% 41.965.56
33.11
南方地 1704.50 233.44 1374.08
所占% 41.625.70
33.55
注:美元汇率按8.28:1.0计。港澳台合计为3740.80亿美元,结构为2.31:29.08:68.61(1994年数据)。
港、澳、台经济工业化大大领先,东亚“四小龙”中,港、台是其中的两个,它们是高速实现工业化的典范,在劳动力就业结构上,已达到工业化国家和区域的水平(表2)。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南北区域基本上继承了上半世纪已形成的“南轻北重”工业空间结构;同时,南方轻工业虽比重结构较高,但重工业在规模上,已经超过了北方。如建材、汽车、化工等,产品产量大致占全国45%~50%(表3)。
表2 南北区域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1996年)[11](单位:10[4]人,%)
Tab.2 Numbers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in southern andnorthern (in 1996)
地区
劳动力总量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国68 850 34 76916 180 17 901
所占%
100.00
52.92 22.95 24.13
北方地区 21 393.510 061.2
5 849.95 481.6
所占%
100.00
47.03 27.34 25.62
南方地区 26 800.113 393.6
6 315.37 091.2
所占%
100.00
49.88 23.56 26.46注:港澳台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为8.25:36.67:55.07。
表3 南北区域轻重工业产值结构(1996年)[11](单位:10[8]RMB Yuan,%)
Tab.3
Gross output value structure of industry in southern and northern(in 1996)
地区工业总产值轻工业 重工业
全国52 402.10
24 270.18
28 131.92
所占%100.00
46.32
53.68
北方地区 17 415.316 694.45
10 720.86
所占%100.00
38.44
61.56
南方地区 29 673.78
15 472.98
14 200.80
所占%100.00
52.14
47.86
80年代初期,南北区域工业生产总体规模和水平较为接近。南方工业总产值略高于北方,但北方大型工业产值规模大于南方。南北区域小型工业企业产值规模在各自区内南方高出北方15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单个企业产值规模也较为接近。到90年代中期,这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南方虽大型企业数量少于北方,在地区内部的数量和规模总量结构上弱于北方,但在企业规模上明显大于北方,表明南方工业在企业规模经济方面已优于北方[11]。
1.3 南方区域经济类型更趋于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经济体制是中央高度调控的计划经济体制,从理论到实践否认商品经济的存在,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并在城市中据有统治的地位。如1980年之际,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类型结构中,国有单位投资占到了80%以上,国家预算内资金占37%,城镇就业人员76%以上属国有经济职工,乡村经济是真正的集体经济。
随着时间的延伸,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发生了变化。在理论上,承认商品经济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基本运行方式。在实践上,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转向为有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经济类型发生改变,国有经济成分处于不断下降态势中。首先是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宏观运行方式上,以土地为核心,保留集体经济的形式,但对土地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中心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实质上转向私有经济。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投资类型和投资来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格局。到1995年,国有单位投资比重下降到了54%,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3%,国有工业产值只占34%, 国有经济就业人员比重已降至65%以下(表4)[11]。
表4 南北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成分结构(1996年)[11](单位:10[8]RMB Yuan,%)
Tab.4 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by ownership insouthern and northern(in 1996)
地区 总量
国有 集有 个体联营
全国22974.03 12056.24 3660.57
886.58 126.87
所占%
100.00 52.48 15.93 13.980.55
北方100.00 55.49 17.72 11.880.22
所占%32.50 34.37 36.13 27.61
12.80
南方100.00 45.20 17.02 15.760.79
所占%51.88 44.68 55.40 58.50
74.60
地区 股份制 外商 港澳台 其它
全国
1035.09 1876.60
835.47172.02
所占%
4.518.17
3.64 0.75
北方4.117.50
3.64 0.29
所占% 29.64
29.84 24.87 12.70
南方4.86
10.19
4.97 1.21
所占% 55.99
64.73 70.83 83.83
基本格局的变化,使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发生了变化,南方地区,特别是南部沿海地区原来不利的经济发展区位和社会关系,转变为有利的发展区位和社会关系。如接近港、澳、台经济区,5个经济特区、9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以及开放经济区的设立,与海外华人财团的特殊社会经济关系,特有的社会文化观念等,成为南方经济更快发展的优势。南方经济与港、澳、台经济区加快了经济融合的步伐,其中,广东与香港基本上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关系。
投资结构是决定现实和未来经济成分的基础,南北区域投资经济特点是:(1)南方非公有制和非国有投资成分明显较高, 国有单位投资比重不到一半;(2)海外投资(包括港、澳、 台)和个体经济投资大都分布在南方地区;(3)股份制经济投资南方明显高于北方;(4)非国有经济投资已成为南方固定资产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进一步从产业经济进行分析,在此选择工业作为分析的对象,结论如下:(1)南方工业产值虽占全国一半以上, 但国有工业占国有工业总量比重还低于北方地区,非国有工业已成为南方工业发展的主流;(2)国有工业仍是北方工业的主体,其中, 东北三省国有工业仍占地区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黑龙江省要占三分之二以上,而南方国有工业地位已不占主要地位,部分省市区如福建、广东等,已不到其工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3)集体工业在北方和南方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4 )非国有工业在北方地区尚未成为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南方已与国有工业地位相接近,部分省市区如上海、福建、广东等,已超过国有工业,并呈现上升趋势。
2 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
进行历史和现实比较的目的是为寻找和探讨协调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即加强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在此仅从资源、产业和经济制度三方面对互补性问题进行讨论。
2.1 资源互补性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资源大国,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森林、草地、水和水能、动植物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均列世界前位,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是中国资源态势的基本特征。从资源组合、空间和质量特性看,各类资源在总体上具有较好组合,但薄弱环节多;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强;资源质量差异性大[12]。在此资源背景基础上,除港、澳、台外,全国正通过工业化发展道路,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时期,属于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而这一发展阶段正是对资源需求增长最快的阶段,对资源消费基数大,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南北两大区域作为中国人口最集中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资源的各个特性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明显。南北区域资源既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存在着资源的互补性。
土地、气温、降水三大资源在空间地域上的组合,是决定人类生存的基础。南北区域大部分国土面积属东部季风区,雨热同季,三大资源在空间地域上的组合总体上较好,但南方相对优于北方,各自优势和缺陷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1)北方光资源优势明显, 光热资源较南方丰富;(2)北方温度带以温带为主, 南方以热带和亚热带为主;(3)南方降水量均在1000mm以上, 南方及其边缘地区降水量占全国总量近70%;北方则以400mm~800mm为主;北方及其边缘地区降水量只占30%;(4)南方全部为湿润地区, 北方则以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为主;(5)北方土地面积大于南方,占全国总面积27%,南方占16%, 但北方领海面积大大小于南方,南方的南海、东海、黄海南部海域海洋动植物资源和海底矿物资源优于北方。
其它资源在分布和结构组合上,同样各有优劣,但总体北方优于南方,主要表现在:(1)全国耕地面积中, 北方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9%,旱地占全国旱地总量62%,宜农荒地资源占80%以上。南方耕地占全国总量28%,水田占全国水田总面积67%,占地区内耕地总面积65%;(2)全国森林覆盖率仅14%,北方占全国面积50%左右, 主要集中在黑、吉、蒙三省区,而南方大约占30%,分布相对均衡,其边缘地区四川和云南占10%以上,南北区域均有较大的森林扩大潜力;(3 )全国草地资源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5%~40%,主要分布在北方及其边缘地区,占全国总量75%以上,但南方草山草坡单位面积自然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4)河川径流量表现为北少南多,南方及其边缘地区占80%以上,水能资源较北方丰富, 但主要分布在各自边缘地区,川、滇、藏三省区水能资源蕴藏量位列全国前三名;(5)全国有矿产资源150多种,但分布不均衡,陆上矿产资源中,按矿产资源组合划分的10个片区,基本上集中分布北方及其边缘地区,南方仅有其边缘地区的川滇黔接壤地区属其中之一,只有部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非金属,如铁、铜、铅、锌、锡、钨、稀土等在全国有一定地位,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分布少;(6)中国人口密度高,有效利用土地面积低, 北方人口密度较南方低,到1995年,全国为126人/km[2],北方与南方分别为164人/km[2]和338人/km[2],故南方劳动力资源多于北方,经济活动人口占全国总量40%,北方占30%。
从对比中可看出,南北区域的资源组合具有较强互补性。当然,资源的互补性需通过产业的互补来实现。
2.2 产业互补性高
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后,产业互补已不能由中央政府进行直接干预和调控,而是通过市场实现产业互补,公平与效益是最基本的原则。南北区域在发展水平上已经出现了的差距,通过加强南北区域产业互补,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对策。南北区域的产业演进与转换,既存在竞争,更存在着交流合作,这一结论已为理论和实践所证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在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中,实现南北产业互补的意义和作用重大。
本文主要探讨生产性产业的互补。将产业互补分为资源性产业和非资源性产业互补。所谓资源性产业互补,是指直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性产业;非资源产业互补,是指间接利用资源的生产性产业间进行的产业互补。
南北区域可以进行较大规模互补的资源性产业主要包括:
(1)水资源产业的互补。南方在总体上是我国的丰水地区, 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条件最好,而北方,尤其是华北黄土高原等区域,是主要缺水地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与对水资源需求日趋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北方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约束条件,进入21世纪后,实施南水北调已事在必行。
(2)化石能源资源产业互补。化石能源, 尤其是煤炭资源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是现实和未来必须依赖的主要能源资源。中国化石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已探明陆上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石油资源的90%以上,煤炭资源85%以上分布在北方及其边缘地区,仅山西为核心的山西能源基地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就占一半以上。南方海洋化石能源资源虽有潜力,如被誉为“海上中东”的南海石油天然气区潜力极大,但规模开发取决于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综合实力。为此,一方面,南方要充分开发其边缘地区的水能资源,实现“西电东送”,适度开发利用核能资源,利用国外油气资源;另一方面,还需以依靠北方地区化石能源资源为基础,实现“北油南下”、“北煤南运”和“北电南送”。
(3)农业产品资源产业互补。北方拥有耕地资源优势, 人均耕地资源量高于南方,南方拥有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复种指数高于北方,南北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量接近(分别占全国总量40%和41%),但北方粮食人均产量高于南方,“南米北面”的粮食生产基本格局需要进行南北品种串换,南方舍饲畜牧业所需饲料粮需要北方提供,南北区域需要进行畜禽产品、果品、水产品、蔬菜等农产品的消费性产业的互补。
(4)工业、建筑、农业用原材料资源产业互补。 在原材料资源产业中,南北区域各有优势,如北方及其边缘地区的木材、钢材、铝、平板玻璃、钾肥等资源性产业强于南方,南方的铜、铅、锌、锡、钼、钨、水泥、磷肥等资源性产业好于北方。
南北区域可以进行较大规模互补的非资源性产业主要包括:
(1)经济作物加工与制造业互补。 南北区域的农业经济作物各有特色,对经济作物的加工与制造业也各具有特色,如南方的蔗糖加工业、果品罐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卷烟制造业、棉丝化纤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纸及纸制品制造业、竹藤棕草编织业等强于北方,北方的甜菜糖加工业、肉类罐头制造业、毛棉纤维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豆类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等好于南方。
(2)以矿物资源产业产品为原料的制造业互补。 原材料产品和其产业的差异,必然使其下游制造业各具特色,如南方的有色金属加工和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制品业、工业与家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办公用品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强于北方,北方则以化学原料制品加工业、石油化工制品业、化工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气热水与煤气生产供应业等产业见长。
2.3 经济制度互补性明显
经济制度变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类型和投资来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这种变革与发展的具体反映。中央为推动全国经济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开放具体对策和措施,大都在南方沿海地区进行,以便于对港、澳、台经济区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吸收。在经验和教训总结归纳上,在经济发展的活力上,南方优于北方,加之南方地区的传统商品经济意识更强于北方,邻近港、澳、台经济区,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接受力和适应力。在总体经济制度和变革和发展上,南方更优于北方。但要转向市场经济制度,并保持政治和社会格局的稳定状态,经济制度主动变革能力较弱的北方地区,需要花较长时间逐步进行。对此,对南方经济制度变革成功的经验,北方应结合自身特性,尤其是社会文化特性,进行经济制度的变革、互补和创新。
南北区域经济制度互补主要包括:
(1)经济类型互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中重要内容是公有制经济的确认问题,中共十五大虽对公有制有了新的认定,但公有制内容和形式仍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首先是认识和观念的变革,北方在这一问题的认同上,与南方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非国有经济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落后于南方,但南方的试验和探索,需要与北方政治管理中心相互协调。
(2)管理制度互补。 中国所要建立和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是政府具有高度调控力度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在转向市场经济机制后,政府基本职能是培育、管理和监督市场,扮演的是裁判角色,政府对基础设施产业的投资活动也应按照市场准则进行,实行委托授理制;在管理制度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北方强于南方,南方在管理制度的变革方面虽存在许多问题,但在实践上已经走在北方的前面,如产权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商品现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发展水平相对高于北方。
(3)现代企业制度互补。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单元, 是产业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目标,就是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经济活动具有最大的活力。本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南方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步伐,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步伐,已经取得较北方更为显著的成果,如南方的股份制公司和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已大大超过北方,而且南方毗邻港、澳、台,易与国外沟通,吸收先进经验将会继续强于北方。
(4)社会保障制度互补:可以说,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经济制度变革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具有涉及面广、难度大、协调性强的特征,失业救济与再就业培训、医疗保障、退休生活保障、人寿保险、灾害救济等,都是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确立的对象,尤以前三项最为重要,如当前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经济效益与就业压力的“二律背反”矛盾,在世界各国中因中国经济总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力供给量大,素质较低,劳动力需求量相对较小,从而矛盾最突出。北方因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南方,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国有企业重大,隐性失业率高,就业观念较为保守,从而更为典型。
收稿日期:1997-06-12,收到修改稿日期:1998-07-16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南方与北方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中国北方地区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边缘分布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