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基础”到“数学物理化学”对问题考试能力的培养_数学论文

从“事例化”到“数理化”——例谈审题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理化论文,事例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遵循“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四个基本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分析问题,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帮助学生弄清题目的情节和数量关系,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将“事例化”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理化”的数学问题.

      一、收集数学信息,把握问题主旨

      现行教材设计的实际问题,内容取材贴近现实生活,题材呈现形式丰富多样:有的借助插图进行表达,有的在对话情境中表现,还有的结合表格呈现问题等.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从纷乱的问题情境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因此,在理解题意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情境中的所有信息,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数学信息.

      (一)量化图文信息

      以图文结合的情境呈现的数学问题能够更好地体现“回归生活,还原现实”的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借助直观形象,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但这样的呈现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学生不能像面对纯文字问题那样直接读出所有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把情境中的事物进行量化,从中找出数学信息.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例6(见图1),教师这样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 图中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生 每个乒乓球2元,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师 还能找到其他条件吗?

      生 每袋5个.

      师 你还找到了蕴含在图中的数学条件“每袋5个”,真厉害!的确,数学问题的条件有些会直接用文字告诉我们,有些则蕴含在图片里.我们需要细心观察,才能找全条件,才有可能正确解答问题.

      师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完整地说说要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说.)

      在图文结合的数学问题中,学生最先找到的往往是文字叙述的条件和问题,而容易忽视相应图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当然,找全条件是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通过完整复述题意,明确所需解决的数学问题.

      (二)关注生活信息

      实际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能是必要条件,也有可能是多余条件,而真正的必要条件可能需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去选取.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练习二中的第5题(见图2),就没有给出任何相关的文字信息,而是以实物图的方式呈现了数学信息.面对此题,学生不仅需要仔细观察,而且需要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可以先数上面一层有多少箱,或者先数靠近自己的一排有多少箱,再数一共有多少层或多少排.而要知道上面一层有多少箱,又要数数上面一层有几排,每排有几箱;要知道靠近自己的一排有多少箱,又要数出每一行或每一列有几箱,有几行或几列.这些观察实物图数数的方法都是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如果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没有类似的观察和数数的经验,那么理解和解决问题就会出现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有顺序地认识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类似的问题解决,又能为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提取隐含信息

      指向问题的数学信息,有时能从实际问题情境中直接得到,有时则需要调用已有数学知识或思想方法展开分析比较才能找到.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2(见图3),就没有直接给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所有必要条件,而是用表格呈现了一组相关联的数据.这就需要学生在初步了解问题的信息后,找出表格中的所有信息.通过对话交流,学生会发现隐含在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这样,生活化的信息便会转化成为数学化的信息.

      

      二、理解数量关系,内化问题本质

      随着实际问题难度的提升,在收集数学信息之后,有时还必须对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理清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能力,促使“事例化”信息转化为“数理化”信息.

      (一)依托基本关系

      数学问题的解决,首先依托的是对数量之间基本关系的把握.一般来说,简单或复杂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四则运算的意义,因此,要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抓住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意义.

      在低年级,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大多以简单的一步计算问题呈现.由于问题简单,学生常会陷入“程序化”列式的误区.如果这样含含糊糊地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势必会影响复杂问题情境中问题的正确解决.所以,在低年级需要体会四则运算的本质意义,厘清列式的理由.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中设计的习题:

      (1)8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

       )份.

      (2)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个.

      虽然算式都是8÷4,但有位教师在处理时就非常巧妙:先动手画一画、分一分,再列式计算,找到答案.这样,通过操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除法表示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模型成为学生可感知的对象,从而清晰建立除法的概念.

      随着表象的不断积累,需要从大量的具体问题中发现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及时进行提炼和概括.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对“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应及时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更好地确定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应用能力.

      (二)丰富外部表征

      沈重予老师指出:“除了内部表征题意,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外部’表征题意.”其中,“内部表征题意”主要是指让学生通过说的方式来理清题意,而“外部表征题意”主要是指借助图形、表格、模型等外部形式表示.特别是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时,外部表征题意就更加显示出优势.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例2(见图4),提供带着括号的线段图,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借助线段图来理解红花、黄花和绿花对应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语言叙述不能厘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时,画个线段图能使数量之间的关系看得更清楚,从而顺利找到解题思路.

      当然,除了上述两点,审题的方法还有找关键句、圈关键词、复述题意等.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审题方法,掌握和丰富审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  ;  

从“案例基础”到“数学物理化学”对问题考试能力的培养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