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语言服务发展与人才培养探析
张夙艳
(山东建筑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快捷便利的信息交互以及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着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针对新时期语言服务行业呈现出的崭新特点,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与完善。
[关键词] 语言服务;技术能力;人才培养
当前,科学技术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翻译活动,其“工作领域、工作内容、工作形态以及工作手段都已超越了传统模式,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性变化”[1]。翻译活动正在向重视客户与市场,依托信息技术与工具,服务内容和产品范围不断充实、细化,具备明确的服务标准与规范的语言服务转变,成为全球经济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组织召开的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首次明确提出,“语言服务业是以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语言辅助工具以及人才教育与培训为内容的新兴行业”[2]。语言服务业提供跨语种、跨文化的信息转换服务和产品,不仅本身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其他行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语言服务支撑,产生了广泛的带动辐射价值[3]。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公司CommonSense Advisory(CSA)发布了2016年全球语言服务市场报告,基于数据研究估计2016年外包语言服务价值约40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2%,预计市场将会在2020年提高到450亿美元[4]。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语言服务人才需求紧迫。
一、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基本特征
语言服务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顺应了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时期背景下,语言服务行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就已经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实现了数据操作上的管理体系,并且进行了现代化电子银行的建立工作,并且诞生了经济投资以及经济决策等多种银行金融服务,并促使银行也朝着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全方位金融银行角度进行转变。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提升银行管理水平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也就要求各银行管理人员能够进行信息管理技术的合理应用,借此促使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谓经验决策是决策者凭借经验制定决策的活动和过程,[7]经验决策主要的推理过程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其最为主要的推理过程是:
(一)语言服务行业是基础性、先导性、支持性、战略性综合信息服务行业
王刚毅在2016年中国语言服务大会上指出,语言服务应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科技“走出去”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支撑,这也是全球化市场和经济发展对语言服务业的要求。首先,语言是国际间政治对话、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科技沟通的基础,语言服务行业所解决的跨语言多语种转换问题使得以上内容的实施变得顺利与通畅。其次,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需要以语言服务为先导,从而解决适应各地市场要求的问题。最后,语言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能够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语言服务技术不断创新,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语言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提升了语言服务产业的生产力,也使得语言服务行业需要大量具有语言信息技能的人才[5]。语言信息技能具体包括语言技能、IT技能、项目经验、市场意识、跨文化交流、职业素质、行业知识等,这要求从事语言服务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综合能力。语言服务人才的综合能力大致包括过硬的双语和语言理解及转换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技术流程和CAT工具,熟悉现代翻译的基本规则,具备跨行业的专业知识,具备多人协作翻译的能力以及恪守职业道德等。上述能力构成可归结为三类:语言转换能力、翻译技术能力以及翻译项目管理能力。
(三)语言服务项目生产科学严谨,行业发展呈专业化趋势
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前景乐观。5月7日,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发布报告称,亚太地区2017年经济稳健增长,2018年前景乐观。2017年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达5.8%,相比2017年增长0.4%。印度经济复苏抵消对中国债务水平的担忧,加之其他地区表现稳定,预计2018年与2019年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达5.5%。
二、行业发展对语言服务人才能力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言服务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无数可能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不断创新的机器翻译技术等为语言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成为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驱动力。语言技术的新突破直接导致语言服务模式的变革,传统的人工翻译已经转化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借助云翻译和众包翻译平台,译者可提供“泛在翻译”,满足即时、动态、碎片化的微语言服务需求,极大提升了语言服务的时效性、便捷性与灵活性。语言服务业正走向流程化、协作化大规模生产组织形式,其提供服务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流程不断优化,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
(一)语言转换能力
新时代的语言服务离不开翻译技术的支持。201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翻译服务国际标准ISO17100。该标准界定了翻译技术的类型,也为从事语言服务的专业人员确立了翻译技术能力范围:(1)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操作能力;(2)写作系统(Authoring Systems)操作能力;(3)桌面排版(Desktop Publish)操作能力;(4)文字处理软件(Word Processing Software)操作能力;(5)翻译管理系统(Translation Management System)操作能力;(6)翻译记忆工具(Translation Memory)和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操作能力;(7)质量保证工具(Quality Assurance Tools)操作能力;(8)双语编辑工具(Revision Tools);(9)本地化工具(Localization Tools)操作能力;(10)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操作能力;(11)术语管理系统(Terminology Management Systems)操作能力;(12)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操作能力;(13)语音文字识别软件(Speech-to-text Recognition Software)操作能力。
服务的标准和规范是整个语言服务行业创新发展的基本要素。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翻译服务国际标准ISO17100以及中国译协在2016年发布的《翻译服务笔译服务要求》和《本地化翻译和文档排版质量评估规范》等文件,为语言服务业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语言服务企业在标准与规范的指导下,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分工协作,把控质量检测,科学化管理项目实施的每一细小步骤。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对语言服务提出了日趋专业化的需求。语言服务业务类型细化分层,出现了语言咨询服务、本地化服务、翻译工具和软件开发等新的服务项目[3]。每一服务项目都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都有良好的业务水准和质量。
(二)翻译技术能力
双语或多语转换能力是语言服务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无论是口译、笔译还是本地化等服务,最终需要的都是语言转换后的成品。语言转换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语言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好目标语知识,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等能力。
新时代的语言服务要求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具备高水准、全方位、多元化能力,精翻译、通技术、懂管理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员成为今后语言服务业急需的人才。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司长翟东升在2016年指出,语言能力建设应采取政府引导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专业化培养与应急性培训相结合、我国派出留学生和吸纳国外留学生相结合、人才培养与语言翻译智能化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办法,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国别、重点语种,尽快培养出一批急需、管用的语言人才。王华树指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需要采取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与企业之间协同合作的方法,也即政产学研加强合作、协同创新,共同培养语言服务专业人才”[6]。
(三)翻译项目管理能力
面对日益增多的业务需求,语言服务既要保证服务质量,又要确保与客户顺利沟通,明确团队内部分工协作,按时交付产品或服务,控制生产成本,因此必须采取项目管理办法,进行流程化生产。具备项目管理能力的语言服务人员有能力组建优质语言服务团队,合理安排人员分工,协调内、外部沟通,对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准确把控时间节点以确保项目有序开展,优化资源配置以控制成本数额。
2.1.1 常见内科病由于反刍动物的解剖生理特点,以消化系统疾病多见,常见的有前胃弛缓、瘤胃臌气、瓣胃阻塞、胃肠炎等,虽致死率不高,但严重影响山羊的生长发育,造成养殖效益的严重下降。
三、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语言服务人才只有掌握上述技能,才能克服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诸多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不断提供优质的语言服务。
(一)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底层重构了翻译行业,大大影响了语言服务业的结构和发展,也促使高校课堂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将传统的语言课堂融入现代的语言操作技术与管理类知识。首先,语言能力是语言服务的基础。语言服务人员倘若基本功欠缺,其对借助语言操作技术出来的结果就无法进行正确判断与监察,这势必影响语言服务的质量。其次,语言操作技术不仅提高了语言服务的质量与速度,还完成了很多传统方式无法进行的工作,管理能力的介入又使得语言服务业能够健康有效地运作。高校课堂应该对传统的语言课程与现代的语言操作技术课程和管理类课程实施交叉设置,平衡语言能力与技术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构建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
(二)以“授人以渔”为理念,推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技术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王华树针对语言能力与语言技术能力并重的高校语言课堂,主张推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技术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重点讲解语言知识与语言技术应用的程序性知识,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配合协作,主动构建起语言知识与技术操作相结合的能力框架。技术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师展开讲解、学生动手操作的中心。技术为主导并不是说就技术讲技术,而是本着“授人以渔”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建立起探索某种信息工具设计的思路、理念。崔启亮指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包括技术思维意识、技术学习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总结能力、技术分享能力,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成为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构建者。在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细节意识、管理意识、产品意识、协同合作意识等,更应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共情能力以及需求描述能力。
(三)维系教学内容的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语言服务行业,语言服务人才的能力构成将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高校语言课堂应具备动态意识,根据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让学生的知识储备跟得上技术的发展,从而建立起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者们也应从历时和共时角度研究语言服务人才的能力构成,不断完善新时代语言服务人才的能力体系构建,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引导,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语言服务企业的实际项目拿到课程上分析、讲解,加强语言技术成果的教学转化,便于学生接触最新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邀请语言服务企业的工作人员走进高校讲堂,传递语言服务业所需人才的技能结构和职业素质。也可以与语言服务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参观、了解语言服务业的工作环境与各种技术的真实运用。对于教材与技术的研发,高校和企业应密切合作,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让教材更具实际指导意义,让技术更好地为语言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平.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与空间 推进翻译专业教育的科学发展[J].中国翻译,2012(4):9-10.
[2]王华树.语言服务的协同创新与规范发展——2016中国语言服务业大会暨中国译协年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7(1):85-88.
[3]崔启亮,张玥.语言服务行业的基本问题研究[J].商务外语研究,2016(12):1-8.
[4]Common Sense Advisory Inc. 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2016[R].2016.
[5]崔启亮,刘佳鑫.国有企业语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及启示[J].中国翻译,2016(4):70-76.
[6]王华树,王少爽.信息化时代翻译技术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研究[J].东方翻译,2016(1):11-15.
[收稿日期] 2019-06-29
[作者简介] 张夙艳,女,讲师,硕士,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02(2019)11-0142-03
标签:语言服务论文; 技术能力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