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索在前,教材在后”的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前论文,教学实践论文,高中物理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究在前,教材在后”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使用、处理现有高中物理教材时,从科学探究的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首先,让学生在没有教材暗示、引领的前提下,开展探究性学习。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对知识进行梳理、内化,使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追求“过程”和“结果”的双赢。本文就此做简要介绍,意在抛砖引玉。
一、“探究在前,教材在后”的原因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为了使教学有序展开、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对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进行细致的阐述。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时,学生只需要依据教材进行实验,获取相关的实验数据,然后顺着教材内容阅读下去,探究的结论自然出现。如果有了现成的结论,学生只会猜想原副线圈的电压比,等于两个线圈的匝数之比,而不可能提出新的猜想或假设。
再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大部分内容学生只需要顺着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整理,需要学生思考的只有“用F-1图像下梯形面积推导出功的大小,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从知识建构的角度考虑,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从教材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但是,学生凭借对教材的阅读整理获得知识时,发展的是学习能力,不是科学探究能力。
显然,真正的探究式教学,需要把教材“模糊化”“边缘化”,适当减弱教材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暗示作用,给学生科学探究的体验,从而发展探究的能力。
二、“探究在前,教材在后”的思路
“探究在前,教材在后”的教学期望学生带着种种疑问、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在运用知识、经验解释、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体验探究的方法,开发创新的潜能。
1.课前预补感性知识
目前,学生的学习自小学开始基本上从书本到书本,普遍缺少生活、劳动、游戏等方面的实践,对涉及基本科学原理的感性认识甚少。所以,在重大的探究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进行相关的小实验,或者进行询问调查,以期获得起码的感性认识,对其知识有耳、眼、身等方面的基本体验。
例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玩具汽车为器材,定性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也可要求学生询问有驾驶经验的人士,了解汽车的加速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汽车加速的。
如果探究的内容涉及前期物理知识、科学方法,可用几道简单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重温这些知识和方法,或巧妙地设疑,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让学生回忆初中物理中有关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弹性势能和这些因素的定性关系。考虑到探究时,需要学生把“运用速度一时间图像,分析推导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的方法迁移过来,引导学生回顾重温“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也是必要的。
再如,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前面的知识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供学生课前思考。
如图所示,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套在同一个闭合铁芯上,一个线圈接到学生电源的两端,另一个线圈连接到小灯泡上。
(1)如果学生电源输出的是直流电。闭合、断开开关的瞬间,灯泡会出现什么现象?将开关持续闭合,灯泡会发光吗?简述你的理由。
(2)如果电源输出的是交流电,将开关持续闭合,灯泡会持续发光吗?简述你的理由。
显然,在探究学习前,教师要根据探究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探究内容,指导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开展探究实践、重温探究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以使学生课前具有探究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感性认识。传统教学思路期望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初识将要学习的内容,最好能通过预习初识,真正把握相关知识。
2.课内力求达成共识
教师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情境,运用适度、适量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不看教材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实践,建构知识、形成技能、体验过程、掌握方法。例如,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情景引出“旧题”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要求学生讨论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可能与哪几个物理量有关?
(2)弹簧的弹性势能与拉力做的功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拉力做的功?
有了课前的衔接铺垫,加上教师的恰当诱导,学生通常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再如,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时,在检查课前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论证。然后直接告诉学生,这就是一台简单的变压器,并介绍变压器的原理、两组线圈的名称以及符号,说明输入一定电压时,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输出的电压也就不同,引出探究课题——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按照“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总结结论”的基本思路开展探究活动。在学生获得初步的实验结论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梳理、再识相关知识,最终达成知识目标。
3.课后深化探究成果
在课后,教师既要让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巩固相关知识,还要提出新的探究任务,使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开展探究实践,并力求实现某个方面的“创新”,最大限度地巩固课内探究学习的效果。
三、“探究在前,教材在后”的要点
1.研读教材特点,了解学生水平
“探究在前,教材在后”的教学不是抛弃教材,而是根据知识内容、知识模块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弱化”教材对探究活动的暗示、引领作用。没有教材的支撑,探究活动可以有序、有效地进行;没有教材的暗示,学生的探究能力会发展得更快。教材中有的不需要“弱化”,有的不能“弱化”,甚至需要“强化”。
例如,《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教学中,学生凭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探究求合力的实验装置的难度很大,即使教师花费精力引导,也可能劳而无功。引导学生思考完成教材中几个问题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就自然生成,学生没有必要从教材中寻找结论,应该依据教材组织教学。
2.关注探究进程,给予适度、适时的引导
没有了教材的依托,学生探究的进程往往不会一帆风顺。由此,为了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的适时指导、及时组织全班交流至关重要。
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时,教师需要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可能的探究结果进行预测、推理。没有情景或生活体验支撑的猜想,往往是瞎猜,必须杜绝。情景可以是教师有意让学生观察的现象、进行的实验、阅读的资料、联想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教师课堂演示的新奇实验、播放的精彩视频等。
设计探究方案时,讲究“放、引、统”。“放”在开始,教师要给足学生自由空间,不受教材中思路的束缚,不受实验器材的限制,期望学生的设计有所创新;“引”在中间,当学生有了实验方案的雏形时,开展小组间的交流活动,让一筹莫展的小组受到启发,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让那些有了实验方案雏形的小组,发现不足,完善设计;“统”在最后,选择一两种实验方案的雏形,分组完善,用于后续探究。
从实验事实中分析论证、归纳结论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要紧扣物理事实的异同点展开分析,教会学生用恰当的图像来判断物理量可能是什么关系,或用数表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
3.着力探究能力,淡化枝节问题
“探究在前,教材在后”的教学旨在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是在生疏的概念上兜圈子,不在那些不痛不痒的环节上耗时间。
例如,在《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时,当学生发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与磁场变化有关,与闭合电路包围的面积变化有关时,教师应该及时告诉学生,闭合电路的面积与垂直穿过它的磁感应强度的乘积叫做磁通量。只要穿过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不在从“磁场强弱变化和闭合电路包围的面积的变化”过渡到“磁通量变化”上兜圈子,耗时间。
标签:高中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