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意识关系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质论文,意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从实际出发,就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从物质的概念、存在决定意识、按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三个方面作了新的阐释,并指出了目前哲学界的一些模糊认识,强调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关键词 物质;意识;关系。
物质概念是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之一。恰恰因为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所以多思考、多议论是应当的,把它弄得更清楚也是应当的。如果实际工作者不去思索它,那么,结果就仍然是:哲学归哲学工作者讨论,实际工作者就干些实际工作,谈不上结合,谈不上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工作。本文就是一位实际工作者对哲学问题的一些思索,这种思索必然浅显,甚至有误,但目的还是十分明确的。
1 物质概念
1.1 不能仅用“存在”来定义物质 存在是“相对于思维而言,即物质。”[(1)]这就是把物质与存在等同起来的说法,同时在存在中排除了思维,意识等。
但是,意识也是一种存在。“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2)]。意识是一种存在,是区别于物质的一种存在。
所以仅用“存在”来定义物质反而把物质与意识混淆了。
意识的物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意识依赖于物质,二是意识是人的大脑这种特殊物质的产物,因此说意识是物质高速发展的产物。但是,意识具有物质性不意味着意识就是物质;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但意识本身不是物质。
由于意识的物质性,由于它对物质的相依性,所以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也就在这个意义下说世界是物质的。有的论著却作了如下形式逻辑的推导,说“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除了物质世界以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3)]这个推导本身并未遵循形式逻辑。该论著接着说“任何超出这个现实的物质世界、超越现实的物质条件的想法,都是不能实现的”[(4)]事实上这应当是承认了另一种存在,那种“想法”的存在,而这段话的意思只是说那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存在。还应当补充的是,人们的“想法”要想实现,不仅要考虑物质条件,而且要考虑与观念、意识、精神等有关的条件。
1.2 物质与意识的相对性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列宁关于物质的这一定义也用了“实在”,但他不只是用“实在”来界说,而是着重从与感觉的相对关系来界说。这种相对于意识的界说是科学的说法。
如果把意识本身也说成物质,除了物质再没有别的存在了,那么这种对物质的理解就是不科学的。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意识的存在问题上,主要区别表现在对意识的本质与起源的观念上。
还有一种误解,以为不仅用“存在”而且用“客观存在”或“客观实在”来对物质进行界说就行了。其实,意识不仅存在,而且也客观存在。所以仅用“客观存在”来描述物质也还没有把物质概念说清楚,还必须相对于意识来讲。物质概念是哲学范畴,这一点很重要,其重要性的体现之一就是,对这一概念必须在相对关系中去把握。
1.3 物质概念的具体与抽象 恩格斯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6)]这里明明讲了两层意思: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同时又是定总和的抽象。可是有的作者却根据恩格斯的这段话解释说哲学上的物质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甚至有作者称决不是指具体实事。这种解释显然不合恩格斯的本意。
任何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延外,讲内涵就有抽象,讲外延就比较具体了。物质概念也如此,它也有其内涵与外延。任何一个概念都是其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因而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对于一个概念(当然包括哲学概念)只能在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上才能理解得更好。人的实际认识过程都说明了这一点。某些哲学教科书则令人费解地一味强调物质概念的抽象,不利于人们对唯物主义的正确理解。恩格斯,列宁,对物质概念的界说都是简单,明了、朴实的,而某些解说反而把物质概念弄玄乎了,把具体与抽象割裂,把全体与个别割裂。
2 关于存在决定意识
2.1 两种存在的差异 我们说物质是一种存在,意识也是一种存在,但这两种存在是不相同的。不同点如下:
——物质的存在不依赖意识的存在,反之,意识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物质的存在;
——物质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意识的存在则不一定,对于意识的主体来说,它是主观的,这种主观意识是否具有客观性还直接或间接地受物质世界的检验;
——物质的存在方式与意识的存在方式也有很大差别,物质的形态与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但它永远存在着,而意识则随着人的产生、发展而发生,也可以随着人的消失而消失,物质存在于广泛的自然,不只是人的躯体与头颅,而意识则只存在于人这种特殊的物。如果没有人,恐怕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个问题本身也就没有了。
2.2 存在决定意识并不等同于物质决定意识,存在不等同于物质。 意识受物质条件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市场经济发展与形成,并不直接带来人们观念的普遍变化,这种影响有一个曲折发生的过程;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一部分人较快地意识到将要由此而引起的变化,大部分则尚未意识到,这与这种物质条件尚未充分显现也有关,同时,物质条件的变化不只是引起人们思维的变化(这一点就不容易),而且还引起情感上的变化,其过程更复杂一些。
物质条件并非一意地决定意识,在同样物质条件下人们的意识、观念千差万别。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看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从哲学的、伦理学的高度来认识这种关系,可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之后还有很多人的认识达不到这种高度,甚至与此认识完全相对立。应当说,今天的现实物质条件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来认识这一点,但是事情并不那样简单。
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即没有起码的物质条件,相应观念的普遍变化是不会发生的。50年代、60年代、若有一位外国元首来到,我们往往出动数十万、上百万人夹道欢迎,一个庆祝活动或者响应一项号召(如最高指示之类)也可以动不动就是多少万人离开生产岗位上街欢呼或游行。这是某种观念下发生的行为,此外,这也与当时比较低下的生产水平有关。如今,按我国的生产水平计算,大约平均每人每天的产值约20~30元,(发达国家约百美元)百万人不生产就意味着二、三4万之产值的损失,还不计其他消耗及因停产引起的其他损失。最近十几年来,许多仪式都大大简化了,观念变化了,行为也变化。这种变化与生产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关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不重视生产力发展的。
2.3 多重反映 意识反映物质,这种说法还是不够的,意识也反映意识,尽管我们可以将这个二重反映也视为对物质的间接反映。
人们研究观念、思想乃至各种人文精神,并在研究中得出这样那样的结论,这些结论也属于意识的范畴,这就是作为前述观念、思想、精神这类意识的反映的意识。然后,我们又用这些结论去做工作,规劝或影响人们的意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联和运动。
史学,这是属于意识之列的;史学中还有思想史、宗教史之类,相对于思想、宗教而言,这是二重反映;还有史学史,这就是多重反映。
如果说具体科学领域就已有许多复杂的多重反映现象,那么哲学中这种现象就更难看到。
3 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世界
3.1 为什么有我国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不被重视?为什么有些学科根本没地位,甚至屡遭摧残?为什么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某些理论性较强的方向工作的科学工作者日子很难过?
自然科学是比较直接地研究物质世界的,在某种意义上(除了科学史、科学思想史、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外)可说是在进行着由物质到意识的反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则不然,这些领域大多在做着二重反映、多重反映的工作,这种工作最容易被扣上唯心主义或历史唯心主义的帽子。自然科学中,诸如理论物理、理论数学是自然科学领域最易受到批判的。
这种状况必然导致理论的贫乏,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因而也极大地妨碍了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没有对多重反映这类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艰苦工作,我们对世界本来面貌的认识就无从谈起。
3.2 两种极端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
这些说法似乎是对理论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在“左”倾错误时期,每每强调要重视学理论的时候,多半是要打倒某个人或某些人,而做理论工作的人往往又首当其冲被冲击,哲学界的杨献珍,经济学界的孙冶方,社会学、人口学界的马寅初,比比皆是。在强调理论重要的时候,又强调“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样,理论的地位荡然无存,因为理论只有在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时候才能变成物质的力量。当正确的理论被曲解时也能变成一种力量,一种具有破坏性质的力量,这也是历史所证明了的。
另一极端表现在对“实际”的态度上。似乎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实际”,只有物质生产才是“实际”。在哲学上也出现了“除了物质世界以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的说法。哲学还存在吗?
以上两种极端,都是在谈论历史,这些极端从总体上讲已成为过去。这里简短的回顾,还是为着今天,向着明天。
3.3 坚持唯物主义 坚持唯物主义,首先是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坚持科学的态度。
坚持唯物主义,因为唯物主义是科学。唯物主义正确地说明了世界及世界的运动。
自从有了人,才逐渐发展起了一个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存在都是事实,唯物主义的正确在于它科学地阐明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包括它们各自相对运动发展的辩证过程。
在有人类之前,物质世界就存在着,但是物质文明并不存在;在有了人类之后,有了人的意识,物质世界变了,文明史开始了。物质文明饱含着人类精神,精神文明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形成。尽管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有其独特的意义。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本身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唯物主义不仅是坚持物质作为意识本源的基本观点,还要深入地深刻地研究这一本源下发展起来的景象万千的精神世界。
坚持唯物主义就特别应当鼓励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阐明世界,鼓励人们进行各种科学的探索,而不能去限制或干预。人们从主观上应唯真理至上,不唯风,不唯书,不唯上,不迎合某种时尚讲违心的话;客观上,应有一个让人们自由探讨的环境,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坚持唯物主义的人是人民群众最能接受的人,是最能经受时间检验的人。坚持唯物主义需要勇气,这是一句仍然有现实意义的话。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ter and Consciousness
Zhang ChuTi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
Abstract From the real situation,this essay gives a new explainta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tter and consciousness from three aspects:the concept of matter,existence deciding consciousness,the recognization of the world in accordance of it's original features.It also points out some confused points existing in the philosophical circle and lay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dhering to materialism
Key words matter;consciousness;Re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