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科学百年发展回顾_科学论文

国外社会科学百年发展回顾_科学论文

国外社会科学发展百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历史分期及主要成就

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剧烈震荡的时代。这百年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世界殖民主义体系崩溃、长期的冷战与东西方对峙,而在这百年既将结束的前夕发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又发生变化,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这百年间科学和技术得到飞跃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空前巨大的影响。这影响不仅表现在造福人类生活的方面,也表现为灾难性的后果,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出现多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种族歧视、劳动就业、预防犯罪、城市治理、交通管理、卫生保健、住宅建设等方面层出不穷的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危及社会的安定,迫切期待合理的解决,呼唤社会的公正与正义。近百年间社会科学正是在这动荡不安、充满矛盾与斗争的背景中发展的。这一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科学继承西欧19世纪这一承上启下的时代所取得的丰富成果,不仅使一些传统的学科(如哲学、法学、经济学、史学、教育学等)加强了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产生出多门独立的学科(如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理论得到迅速发展,衍生众多学派。

这一时期是早期社会学家理论建树及社会学最终确立的时期。迪尔凯姆、G.塔尔德继孔德之后确立了法国实证论各社会学派的地位,而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齐美尔、曼海姆则相继形成了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不同学派。1893年在巴黎成立国际社会学学会(IIS),1896 年迪尔凯姆创办《社会学年鉴》,标志着社会学家群体的确立。

随着人类学的发展,在进化论和实证论的思想影响之下,1868年A.巴斯蒂安创建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确立了民族学在欧洲的地位。美国的L.H.摩尔根、F.博厄斯,英国的B.马林诺夫斯基都为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传统奠定了基础。

西欧的实证主义法学为政治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然而政治学在美国取得较快的发展。1880年J.W.伯吉斯在哥伦比亚学院建立政治学研究院,1903年美国成立政治学学会。

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以历史比较方法为基础,对语言持自然主义观点。瑞士语言学家F.索绪尔(1916)开辟语言结构系统研究领域,逐步使语言学成为十分专门化的学科。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宣告现代心理学的诞生。继而心理学在美国和欧洲都有发展:在美国有构造主义、实用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等学派;在欧洲有格式塔、发生认识论等学派。奥地利精神病学家S.弗洛伊德从心理治疗入手形成精神分析学派(1917),主张无意识及泛性论。这一学派发展成为哲学思潮,波及许多学科,有很大影响。

这一时期,社会学作为先导学科的学术地位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法国和德国在社会学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奠定了这一时期西欧作为社会科学发展的地理中心的地位。分散在传统的哲学、法学、史学、经济学等学科中的研究对象,在社会学中得到综合,社会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现象来表达社会现象,这样,它才不依附于其他科学”。(注: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4年版,转引自《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1987年,第9页,商务印书馆。 )这种实证主义思想不仅是早期社会学各学派的主流,同时也影响到这一时期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心理学,乃至政治学等等学科。各学科的众多学派相互继承,相互渗透,形成复杂的关系。在不同学科中产生的学术思想,同时也渗透到哲学思想中,形成新的哲学流派(精神分析、结构主义)。源流转向、融汇综合的趋势,已初见端倪。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相互渗透的迹象,说明这两种哲学思潮互有影响。但是也应看到,在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灾祸之后,充满危机的西方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非理性主义哲学家提出的各种人本主义哲学理论的挑战。

2.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欧洲学术发展停顿,直至50年代以后才得到逐步恢复,而这一期间未受战争破坏的美国,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世界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发展的地理中心。

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L.科泽尔的社会冲突理论、G.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H.布卢默的符号互动理论成为社会学理论的主流。美国人类学家M.J.赫斯科维茨的文化相对论、L.怀特的新进化论、战时流亡美国的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学派成为人类学领域的主要代表。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N.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掀起语言学界一次“革命”。移居美国的德国学者E.弗罗姆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不仅在心理学界,而且是法兰克福学派中6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的学派。

战后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掀起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浪潮,除法兰克福学派外,还有存在主义的、结构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派别。前苏联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社会科学中占有首要地位。在苏联社会50~60年代处于较为宽松的学术“解冻”时期,在研究中取得许多成果,清理了许多过去的错误观点,恢复被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这一时期苏联理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进入60年代,西欧及其他地区的社会科学也相继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为适应战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性研究比重显著增加。这一时期社会科学发展的标志是科学建制的社会化。科研机构空前扩大,科研人员猛增,政府拨出巨额经费。这是社会科学参与政策制定工作的鼎盛时期,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相继以不同规模建立起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问世,并于60、70年代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作为科学研究的计算工具的电子计算机化,极大地改变了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定量化研究趋势加强。科学研究活动的变化之巨大,是始料未及的。

3.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 世界各国纷纷向信息化时代迈进。90年代因特网的建立,更加促进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国界的信息流动,使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更加突现。

社会科学的发展,近一二十年来通过国际性学术组织和会议,使这一知识体系在全球得到扩散、传播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进入80年代,美、英、法等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规模有所缩小,发展出现下降的势头。

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趋势日益加强,出现大量跨学科的,乃至跨文化的研究领域。人的问题的研究,乃是典型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领域。在近年第18、19届两次世界哲学大会上,都连续以人的问题作为主题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探讨。人类文明问题的研究,也是跨越东西方民族、宗教、文化,全球性全方位的研究,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注: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S.亨廷顿90年代发表的文章:《文明的冲突》(199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塑》(1997)等。)就成为国际问题研究热点。

80年代,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前苏联的代表独树一帜,引起世界瞩目,往往也成为争论焦点。90年代,在苏联解体前夕,苏联社会科学历经70年曲折历程,已建成为门类齐全、独具特色的体系。苏联哲学由发展到终结,有其尚待进一步分析的原因,但是苏联时期整体的社会科学,不容否认取得一定的进展,其科学成果赢得世界公认。

这一时期,在西方出现“后现代”思潮,“后现代话语”成为时尚,在全球传播进而全球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福柯、利奥塔、德里兹、拉康、霍伊等。在1994~1997年间,“后现代”的话题在国际核心刊物上每个月都有数百篇文章论及。 (注:G.Ritzer:Postmodern SocialTheory,N.Y.McGraw-Hill,1997.)在过去10年中,后现代话语广泛影响到所有学术领域,对现代理论提出全面挑战。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思想的怀疑、拒斥、反叛、决裂、矛盾、痛苦与感受等,乃是新时代临产前的阵痛。

二、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启示

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当代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也经历了剧烈的分化过程,新方法、新手段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各种方法相互渗透,交叉融汇、综合集成。因而科学方法的体系结构变得极其复杂,而且数量庞大。据粗略统计,(注:根据《社会科学新方法大系》所列各学科的各项方法所做的统计,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在22个主要的社会科学学科中正在使用的研究方法多达1500余种。其中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与符号学、心理学等学科所产生的方法最为丰富,向其他学科渗透,移植的方法最多。

从方法的普遍性程度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基于研究的性质和数量的规定性方面的需要,可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分类。由于专门方法在学科应用领域的扩展,而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产生。由于当代科学抽象化水平和数学化程度的提高,应用数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1.哲学方法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不同的哲学方法来自各自不同的哲学体系。迄今人类认识的历史(尤其是现代)表明,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方法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学术界推崇孔德和马克思是“理论社会学的两大鼻祖”(注:《美国大百科全书》国际版第25卷,1976年版,转引自《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1987年,第 128页,商务印书馆。)。西方许多科学家的著作都承认受到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影响。

新实证主义哲学在发展现代形式逻辑、符号学、科学逻辑等科学研究方法方面起到重大作用。结构主义是由共同的结构研究方法连接起来的哲学思潮。结构主义方法在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现象学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意义。现象学方法(本质的还原过程)被广泛应用于历史、社会、政治、语言、文学等领域。现象学方法对存在主义哲学产生过影响,又与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解释学方法有合流趋势。西方两大哲学思潮中,实证主义哲学主张还原论,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和数的观念,而人本主义哲学强调价值观、人的自我意识,重直觉、反思、思辨性。两者都在不同的意义上对方法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各种哲学方法之间又表现出相互渗透、交叉融汇的趋势。

2.哲学方法在某一具体学科中并不直接起作用,而是以大量的专门方法为中介,其中有些普遍性较高而成为一般方法。一般方法的意义,不仅限于某一个学科的范围,甚至跨越学科的范围,因而也可称为跨学科方法。在当代科学实践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以及结构方法都是渗透到许多科学领域、跨越学科界线、给科学方法体系带来崭新局面、具有高度普遍性的方法。

系统论方法在贝塔朗菲提出生物机体系统理论时是一种专门方法,经过系统工程的实践对理论的不断丰富,取得精密的数学形式和先进的计算工具,从而成为高度普遍性的一般方法。结构方法也曾是专门方法,用于语言研究,后经列维-斯特劳斯运用于人类学研究,乃至拉康在心理学中把精神分析方法与结构方法结合,以及福柯在文化史研究中,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对结构方法的应用,于是形成一股由方法而连接起来的哲学思潮。

可以看到,当代社会科学方法处于急剧发展变化之中。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统一的科学认识中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定性与定量在一定限度内表现出各自的独立性、各自的抽象化方向。社会科学在上一世纪,除经济学和统计学外,定量化研究尚未取得应有进展。如以数学的应用作为定量化研究的标志,那一时期数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几乎等于零。这说明这些科学利用数学工具的条件尚不成熟,同时也表明适用于这些学科应用的数学工具本身也尚不完备。

近40年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社会科学的定量化研究已有长足进展。据对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成果的统计,(注:〔美〕《科学》杂志,1971年2月5日,第171卷,第3970期,第450页。)自1930年开始,社会科学定量化研究出现增长势头,到1965年已形成为主要趋势。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定量描述,是用于阐明最基本的量的特征和关系的方法。对于社会现象的定量描述,除经济、人口、地理等绝对数值外,存在大量的内涵性的度量属性(心理、感情、伦理、道德品质、熟练程度、智能水平等)。确定其度量的量纲、单位是十分复杂而困难的问题。自然科学中定量描述必须经过实验的判定。对于社会现象的定量描述有待于社会实践的检验。定量描述能够提高经验材料的精确性,这是社会科学取得科学形态的基本程序。某些社会调查资料的主观随意性,都来自定量描述的失真。

统计方法是广泛应用于科学领域的定量化研究方法。数理逻辑、概率论和现代数学方法的进展,使统计方法成为描述随机过程和偶然性现象的有力工具。

在自然科学中每一个定律公式都可以说是一个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以方程式表述客体各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演算的精确结果可以外推到原型,从而使原型得到解释,对原型未来的状态加以推算预测。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模型的数学化趋势也是一股强大的潮流。首先在经济学中数学化开始较早,进程也较快。国民经济生产、交换、分配领域大量分析处理数据的实践需要,促进了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化的发展。社会工程的设计、评估及实施过程的管理都需要系统论、控制论等数学模型方法。

当代科学具有普遍数学化的特征。数据成为检验理论的依据,数学公式和形式化的表述,已成为科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数学化和形式化是科学理论表述在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日趋精确化和严谨化的标志。

三、科学体系及分类走向

社会科学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科学体系,如果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包括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三分法来看,这三者的发展几乎呈现为三足鼎立之势。这与上一世纪相比,已是大不相同的图景。那时的社会科学还是零散的独立学科。据粗略统计,(注:《学科分类研究与应用》,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当代科学体系含有2500个学科(包括一、二、三级学科),社会科学约占学科总数的2/5。当代社会科学已是一个庞大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学科群。

1.社会科学发展成为庞大的体系,是对日益复杂的众多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研究需要的反映,是在为数不多的传统学科的基础上繁衍分化而形成的。

分化与综合二者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实质上已是综合化的表现形式。新学科的不断出现,正在日益消除各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各门学科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经济学这门传统的学科已繁衍为拥有众多分支的学科群(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这些分支学科表明,经济学已由笼统地研究一般经济现象走向深入具体部门的研究,由单一结构分化为多层次结构。据统计,(注:《学科分类研究与应用》,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分支学科约占80年代新出现的学科总数的70%。

在某些传统学科相互接壤的领域,新出现的所谓边缘学科,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为交叉学科。这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多种方法的交叉,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传统研究领域的交叉。如人口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统计学的、医学的、法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方法)来对一个特定的高度交叉的对象(涉及社会、经济、法律、生理卫生等众多领域)加以研究。

2.现代科学体系,按照研究方针和对社会生产实践的直接关系,可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基础科学的发展,一般先于应用科学。当代自然科学的应用科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技术科学系列。从科学到直接生产力的转化,正是通过技术的中介而得以实现的。具有现代科学形态的社会科学产生较晚,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还没有明显的学科上的分化。然而这一趋势在社会科学中同样存在,并在逐步加强。

应用性研究在传统学科中已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例如,伦理学领域目前异常重视社会学分析,日益社会学化,出现一系列职业伦理学学科(商业伦理学、军人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应用性研究目前也是产生大量新兴学科的直接因素,如老年学就是直接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实际问题而产生的。

当代社会层出不穷的多种大规模的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发展一整套应用基础理论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理论或工程方法。如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商品销售网络、卫生保健、犯罪分析、预算编制等等项目的实施,无一不是复杂而巨大的社会工程。世界各国著名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都因成功地完成某项社会工程的设计而获得荣誉,其成果被采纳为社会政策而予以实施。社会工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社会科学的工程化正预示着广阔的前景。

3.科学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科学体系结构本身的内在逻辑,而且是相应于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而取得发展和应用的。科学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是统一的,因此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评价也必然是综合的,含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诸方面的综合评价。社会科学对于科学整体发展的价值导向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再以伦理学为例,这一传统学科相应于现代综合价值观已产生了诸如生态伦理学以研究人与生态环境的道德问题,生命伦理学以研究安乐死、克隆人等方面的道德问题。灾害学、安全学等学科的出现,更加表明科学在目的性和价值观层次上的整合。

在当代社会,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同步发展。人类精神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日益丰富,促使满足人类情感、意志、求知和体能诸方面需求的社会活动日益激增,各种艺术形式、体育竞技、传播媒介已发展成为社会制度的庞大组成部分,对这些活动的研究已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的重要部门——艺术学、体育科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研究领域。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发达,开拓了电视文艺、影视美学的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当代文明社会深入家家户户,集文艺与科技于一体的庞大部门,这里已难以分清人文与科技的界限,显示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强大趋势。

四、科研体制及社会功能

现代科学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而与其他组成部分紧密连接在一起,科学已深入到社会工农业生产中,渗透到行政及军事领域。今天科学活动已与现代化大生产形式相接近,科学家结成庞大的集体与严密的组织机构,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与巨额经费。各国政府都力求制定合理的科学政策以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发挥社会科学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的社会功能。

据统计,(注:以下各组统计资料来源:《世界社科机构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国外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5。)当今世界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仅知名的已达1240处, 其中国际性学术组织占有很大比重。世界各国出版的社会科学刊物已达数万种,仅被收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版世界名册者就达3191种之多。

社会科学家的人数,以美、苏、西德为例:美国为1960年4.6 万人,1974年28.2万人,增长7倍;前苏联为1960年8.3万人,1971年21.7万人,增长2.5倍。以上两组数字均约占其本国科学家总数的25%。 西德1977年2661人,占本国科学家总数的15%,1987年3405人,增长1.2 倍,占本国科学家总数20%。

政府拨给经费数额:美国1965年科研总经费200亿美元,其中社科2.4亿美元,占1.2%,1980年科研总经费600亿美元,其中社科7.82亿美元,增长了3倍,占1.3%;前苏联1965年科研总经费93亿卢布,1980年194亿卢布,增长2倍(社科不详);西德1962年科研总经费44.28 亿马克,1979年344.77亿马克,增长8倍,其中社科约占10%。

以上数字表明社会科学体制之庞大,并在60、70年代逐年增长。进入80年代后则出现一定下降趋势。(注:《国外社会科学政策研究》,1993年,第76页、第95页、第12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体制,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组织与管理形式。这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并具有各自社会功能特色。有多元化类型或分散型(如美国),一元化类型或集中型(如前苏联),还有兼具两者特点的混合型(如法国等许多国家)。

美国政府不直接干预各项科研活动,由社会需求自发地进行调节。各科研机构形成分散的独立系统(高校的、私人的、政府部门的三类组织),依靠各种基金会(国家人文科学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拨款资助,采用合同制方式委托研究课题,招聘人员,对社会需求作出灵活反应。美国科学院1863年建立,现在是科学家代表性机构,不设研究所等实体。美国知名的50余所大学承担着全部理论研究工作的60%。

在前苏联,由苏共中共直接制定有关社会科学事业的方针政策。国家科委、计委、建委制订具体计划,国家统一拨款。苏联科学院(原俄罗斯科学院)1924年按当时欧洲大陆的学术传统体制建立,是全国最高学术机构,下设社会科学总学部等四个总学部,共70个研究所。高等院校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那里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占全国的80%。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它的作用,为苏联赢得学术荣誉,但由于制度僵化,带来严重消极后果,导致行政命令、官僚主义长期统治。1991年12月恢复使用俄罗斯科学院名称。

当前各国都极其重视科研事业组织管理的综合协调与信息交流。一元化类型不注意综合协调与信息交流,必定陷入僵化、闭塞局面。多元型的局限性有碍集约使用科研力量。法国除国家科研中心之外,设立人文科学之家等机构,灵活自主运行,体现宏观集中、微观分散的体制。法国、德国仍然继承欧洲大陆的科学院作为最高学术研究实体的传统,但并不加以绝对化。美国在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时,也都采用集中制,如1941年的战时体制、曼哈顿计划,1957年后为军备竞赛而制订的空间技术计划,以及1990年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设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等都是集中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及资金进行开发研究。

五、21世纪的挑战

20世纪辉煌的百年,转眼即将逝去,随新世纪而来的严峻挑战已经来临。人类社会如何回应这些现实的挑战,是社会科学不可回避的紧迫课题。

1.21世纪将进入网络化时代。 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已面临一个崭新的阶段——信息的跨国界传播,计算机因特网建立的时代。人类的信息传递工具无线电报的应用(马克尼,1901)不过是在百年前发生的,第一台商用电子计算机(UNIAC,1951)公开问世,只是50年前的事。 可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如何急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信息流动的网络化将改变人们学习、接受和创造知识的方式。网上空间的即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正在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网上生活将成为人的现实的生活方式。这已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全球性多层次的信息交流网络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当今的世界信息流,多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流动,交流不平衡。信息资源的占有,贫富悬殊,差距巨大。这已成为许多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

2.21世纪将仍然面临生态持续恶化的环境。 20世纪由于人类工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而产生的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严重恶果,已造成全球性尖锐问题。值此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国际社会反思人类文明走过的历程,特别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道路,于1992年提出《21世纪议程》这一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其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被列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否则经济无从发展,也无法达到社会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必然带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生态学理论由E.海克尔(1869)提出已百年有余,其间经过许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文地理学家的培育,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工程学等等学科。当代社会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在西方科学研究中和理论深入上并非空白,西方在现代化中出现的弊病,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也有所批判,曾引发社会政治运动。然而,当代全球生态依然持续恶化,形势严峻。生态问题十分复杂,尤其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及掠夺性开发、有害废物的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重要原因,使得生态问题的解决异常艰难,尚须作长期持续的努力。

3.21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呼唤更新方法,开发科学思维的新路。 在新旧世纪之交,可以看到当代科学思维的发展,趋向于探索大自然的(包括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而不再局限于追求简单性。本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可逆和不可逆、决定性和随机性的相对重要性的估价已发生了变化。上一世纪的科学思维曾经普遍地认为世界的运动可以最终还原为若干基本方程式。从基本粒子到人的精神活动都由这些规律所决定,甚至还希望把诸如伦理、道德、文化等抽象观念也还原为这一体系中的诸规律。不符合这一程式的过程,则被认为是例外情况。人们经过一个世纪的思考与探索,终于感到上述思维方式并不合理。可逆的和决定性的定律不能描述世界的全部真相。

对复杂性的探索表明,当代科学思维已突破单一的简单性还原论思想方式。复杂性和简单性同样表征客观事物属性,复杂性事物不能还原为简单性事物。当代一系列崭新的科学领域正在探讨大自然的复杂性问题,如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理论、非平衡态热力学等。科学尖端问题的探索本身就具有复杂性,非某一门学科的研究所能胜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去尝试解决那些长期停滞的问题的新路”。这里需要突破单一学科的界限,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综合利用多门学科的研究优势——这一新思路正是当今方兴未艾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在新世纪里预示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标签:;  ;  ;  ;  ;  ;  ;  ;  ;  

国外社会科学百年发展回顾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