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宾海凤

博白县中医院 广西玉林 537600

【摘 要】目的:探究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而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急救总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病死率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救总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等较对照组均明显较短,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院前及院内病死率较对照组均明显较低,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2.0%较对照组76.0%明显较高,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有效缩短急救响应时间,还能减少患者院前、院内病死率,且可提升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效果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颅脑损伤发生率在全身损伤中占据第二位,且仅次于四肢损伤,而其致残率以及致死率等居于第一位。在颅脑损伤患者中,超过70%左右的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且主要特点为病情危重、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等,而约60%-70%左右的重度患者于受伤后8h内可发生死亡【1】。针对此类患者,采取有效、快速、规范的院前急救干预,对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降低病死率尤为关键。因此本文即探究了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为22-59岁,平均为(47.5±4.3)岁。损伤部位:脑干损伤3例、脑挫裂伤4例、颅内血肿5例、硬膜外/下血肿13例。损伤原因:击打伤4例、坠落伤7例、交通事故伤11例、其他3例。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23-58岁,平均为(48.2±5.6)岁。损伤部位:脑干损伤4例、脑挫裂伤5例、颅内血肿8例、硬膜外/下血肿8例。损伤原因:击打伤5例、坠落伤6例、交通事故伤10例、其他4例。两组基本资料信息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及排除标准【2】:均符合重度颅脑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距离医院10km以内;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患者年龄18-60岁;排除轻、中度颅脑损伤者;排除合并原发性颅脑损伤者;排除严重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者;排除 精神疾病者;排除临终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而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即医护人员在医院接到急救需求后,需立即携带专科急救箱跟车至患者现场对其实施急救,急救医生与急诊护士在现场需密切合作,对患者初步创伤处理需在5min内完成,且在对患者进行转送期间需对其各项生命体征予以密切监护。具体为:(1)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观察并予以彻底清除,为防止误吸,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一旦患者发生舌坠症状或进入深度昏迷,则需将口咽气道立即建立起来,以确保气体交换充足。若患者通气情况未能改善,则需实施气管插管,以确保呼吸畅通。(2)对静脉通道予以快速建立,一旦患者发生颅内压增高合并血压上升症状,则需立即采用20%甘露醇实施静脉滴注,以在确保循环稳定的情况下促使患者脑水肿程度有效降低。(3)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予以快速评估,并采取预防性、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如预防脑疝和气管插管,对患者有无内脏破裂予以仔细观察,对其是否合并其他损伤如骨折等进行观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4)将损伤部位充分暴露出来,并实施加压止血,保持耳廓周围干燥清洁,创伤包扎采用头套完成后实施外固定。(5)在对患者进行转送途中,急诊护士需与急诊科医生保持联系,且要做好相应的院前急救准备,途中注意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予以密切监测,注意保障其静脉通路和气道通畅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急救总反应时间(患者受伤后至接受急救专业治疗的时间。)、医院反应时间(待送至医院后患者等待下一步救治的时间)、病死率(包括院前及院内死亡。)以及家属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分为满意(85分以上)、一般(65-85分)、不满意(65分以下)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采用spss22.0加以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救总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等对比

观察组急救总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等较对照组均明显较短,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总反应时间、医院时间等对比()

3.讨论

近些年的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合并颅内损伤患者约有40%-50%的病死率,在颅脑外伤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约占15%,而未合并颅脑损伤者病死率约为10%。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病情发展迅速,且危急多变,因而导致临床护理面临较大难度【3】。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是一种新型的急救护理模式,其是规范整合了全程护理干预与专业急救干预的模式,通过将规范化护理应用到院前急救、院内救治、转运监护过程中,不仅可确保急救护理干预的无隙性和标准性,还能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从而患者的救治创造良好条件。其不仅利于患者院前救治,还能极大的缩短其救治时间,进而提升其存活率【4】。

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急救总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等较对照组均明显较短,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院前及院内病死率较对照组均明显较低,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2.0%较对照组76.0%明显较高,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看出,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有效缩短急救响应时间,还能减少患者院前、院内病死率,且可提升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洁婷,代月光,黄晓丽. 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2):96-97.

[2]秦振梅,莫庆招. 重型颅脑损伤急救绿色通道及护理路径的研究进展[J]. 华夏医学,2017,30(05):158-161.

[3]金峰花.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救阶段应用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2018(09):32-33.

[4]陈洁,王振怡,陈喜惠,王妍. 优化护理干预在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03):356.

论文作者:宾海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宾海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