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海医院特需诊疗科 上海 200433)
【摘要】对儿科病房关于家属陪护率上升的原因、利弊及类型进行分析,指出儿科病房家属陪护化弊为利的管理对策:严格制定规章制度,切实抓好家属陪护的管理,注重患儿的身心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强调有效沟通和行为诱导的重要性,有效的陪护管理,促进护患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及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家属陪护;儿科病房;病房管理;护理人员;沟通;行为诱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213-02
根据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要求,普通病房陪护率应不超8%,儿科病房由于患儿年龄特殊性,决定了陪护存在的客观性。行为科学认为这种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群体,是具有共同目标,在心理上互相依附、行为上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情感上具有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一群人[1]。因此,分析儿科病房陪护群体的存在给管理工作带来的利弊,通过对患儿及家属陪护有效沟通、行为诱导和针对不同类型的陪护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从而达到有效的陪护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利于病房管理。
1.陪护率上升的原因
1.1 患者方面的原因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了家庭的重心。住院后孩子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父母的依赖感增强,希望亲人陪在身边,而父母家人也不愿离开孩子,往往是一家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也有的家属对护理人员存在猜疑或不信任,对护理、治疗操作不放心而陪护。冯建华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3.5%的病人认为没有陪护生活不方便,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护工、护士提供护理时没有家属那么方便和更具亲情。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我国目前床位数和病房护士比例不足1:0.4,与发达国家相差5、6倍[2]。护理人员不足难以满足病人对日常护理的要求,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很多医院采取各种措施把护士的时间还给病人,但护理工作仍不能满足病人的实际生活需求,尤其是孩子。陪护人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2.陪护存在的优缺点
2.1 陪护的优点
儿科病房的患儿年龄较小,大部分患儿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有家属陪护可以增强患者的心理安全感,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在日常起居的照料中使患者感到欣慰,有陪护人员时时看护也更能确保患儿安全,医护人员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符合人性化护理的要求。同时,也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
2.2 陪护的弊端
陪护人员过多,造成病区空气污染,增加了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发生的几率;陪护人员不遵守病房的规章制度,干扰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其他患者的休息;陪护人员过多难以管理,导致患者的金钱、物品被盗,对患者的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护理人员过分依赖于家属,只重视治疗操作,而忽略了某些基础护理;易引起护患纠纷。
3.家属陪护的心理分析及分型
小儿患病住院对患儿家属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不确定治疗效果,心疼孩子会受罪,花费高,其家属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根据家属陪护在儿科的行为表现,可以大体将之分为心理稳定型和心理不稳定型。
3.1 心理稳定型
这类型陪护约占整个陪护人数的40%,他们通情达理,对孩子得病表示理解,对医护人员比较友好、信任,对患儿的疾病心中有数,能配合医生护士的指导正确地进行治疗与护理。
3.2 心理不稳定型
这种类型陪护约占60%,它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3.2.1矛盾型 在儿科表现为一个患儿多个家属陪护,他们在对医疗方案问题上常常意见不一,弄得医生、护士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在医院就为患儿的生病原因互相指责。
3.2.2急躁型 患儿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占多数。我国传统的“隔辈亲”,他们平时对患儿疼爱有加,对待患儿生病比自己生病更加焦虑、急躁。一入医院他们往往要求医务人员立刻明确诊断,治疗要药到病除,对护理技术要一针见血、一步到位。对医护人员的反复检查和治疗缺乏耐心,有时甚至对医务人员态度生硬,其焦虑急躁的心态极易演变为对医务人员的攻击行为。
3.2.3知识不全型 多为对医疗常识一知半解,他们对疾病知识及护理程序似懂非懂,对正确的医护方案表示怀疑,往往要求医护人员按自己的想法为患儿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尤其当患儿病情不见好转时,就认为治疗护理不当,把怨气撒向医护人员,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护理人员对患儿的任何不周,都可能被他们扩大化,带来冲突。
4.管理对策
4.1 认真做好入院宣教
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对每位家属均应认真做好入院宣教,详细讲解入院须知及医院规章制度,提供一般公共卫生知识。教育病人不乱串病房,不在病房吸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等;宣传预防医院内感染及保持病室内安静对疾病的重要性,尽可能少留陪护和探视,严格规定探视时间和人数。普遍认为,减少探视和陪护人员,使病区内人员流动量下降、陪护率降低,可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4.2 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做好晨晚间护理,多观察病情,加强巡视病房,指导家属正确护理患儿,如服退烧药后应及时擦干汗液,住暖箱的患儿应多喂水等,把各项治疗操作及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头皮静脉穿刺尽可能一次成功,并向家属讲明每项操作的目的,以取得家属的信任、理解与配合,建立良好的护患互动关系,让患者自觉减少陪护。
4.3 加强沟通
4.3.1顺应时代变革,在护士中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际沟通是人类特有的需求,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协调感情,而且沟通者从沟通的信息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一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会、矛盾逐步化解[4]。重视护士与陪护的沟通,理解陪护的心理,对陪护提出的疑问耐心解释,消除陪护的顾虑,满足其心理需求。要有扎实的业务技术和理论知识,并通过护理措施的落实,使病人信服,从而促进沟通。
4.3.2强调沟通技巧,学会因人而异、正确理解患儿陪护的心理需求。
4.4 重视对患儿陪护的行为诱导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陪护对患儿的宝贝心态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护士应首先取得患儿陪护对自己及医院的认同,对陪护进行行为诱导。行为科学认为“认识”影响人的态度,也影响人的行为[5]。患儿及陪护初到医院,人地两生,为尽快使他们熟悉和适应新环境,从接诊开始,护士就应以微笑面对患儿及其陪护,主动介绍情况消除其疑虑,缩小护患感情距离,对患儿及家属的询问要耐心、细致,努力做到四心(爱心、热心、耐心、细心)、三问(问好、问病情、问需要)、二微笑(微笑服务、微笑接待)、一尊重(尊重患儿的各项权利)。护士的第一印象直接决定行为诱导的效果。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认真、诚恳,仪表仪容要端庄大方,服务礼仪要规范合理,充分体现护士对医院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病人的热情。诱导、感染陪护人员,为陪护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4.5 重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我们感到患儿陪护的心理需要是关心、理解、尊重。尤其是对于心理不稳定型陪护更是如此。护士应当正确认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加强观察,主动关心询问患儿和家属,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减少护患纠纷。对待矛盾型陪护,首先要平衡他们之间的矛盾,劝慰他们不要互相指责,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亲人生病,争吵只会影响双方的感情,不会有益于患儿的病情。对于打针吃药这类事,应向陪护介绍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对待急躁型陪护,首先应当接受他们的表现,同情和理解他们的处境,其次应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的心情平静下来,这时可以介绍医院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医疗设备,使他们对患儿的疾病治疗充满信心。对待知识不全型的陪护,应向他们介绍患儿疾病的形成原因,医生护士将要采取的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对于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能满足的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应耐心解释。护理人员一定要根据陪护需求、知识水平、个体差异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并不断强化,使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病房管理。
5.小结
在现代护理以人为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今天,在儿科对陪护的管理中,护理人员只有用充满和善与关切的语言、热情的服务态度和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患儿及家属陪护沟通,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相互交流真感情,把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化作一份关爱、一份理解、一种智慧融入患儿的生命情感里,把护士执业的品质、性格、思想、理想、情感、智慧用自己的语言、行动体现在护理过程中,才能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也更利于对病房的管理,全面提升护理服务品质,实现护患双赢,使医院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扩展[6]。
【参考文献】
[1] 谢小兰,辛文琼.儿科病房陪护需求与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4546.
[2] 冯建华.病人对探视陪护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4):245.
[3] 刘苓,王昌玉,宋道岚等.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91-94.
[4] 杨前美,陈茂君,周玉萍.病室陪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医学,2003,32(10):1438.
[5] 黄爱兰,黄志君,梁海华.行为科学在儿科陪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8,6(31):2886-2887.
[6] 陈辛华.开展感动服务提升护理服务品质[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09,6(23):67-69.
论文作者:郭成莉,蒋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8
标签:患儿论文; 家属论文; 病房论文; 儿科论文; 护士论文; 心理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