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继红
(武汉市洪山区洪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方法:将23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补液、纠酸及一般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α-2b干扰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4.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轮状病毒性肠炎
【中图分类号】R725.70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67-02
轮状病毒(RV)肠炎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每年发病约1.2亿人次,好发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早期伴发热、呕吐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者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属自限性疾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我院运用干扰素对11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腹泻患儿232例,均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1]。均为2岁以下婴幼儿,大便次数>4次/日,呈水样便,病程≤2天,发热≤38. 5度或不拌发热,大便常规无红细胞及白细胞,可伴轻中度脱水, 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12例,男性60例,女性52例,年龄<6个月18例, 6个月~1岁56例, 1~2岁38例; 对照组120例,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6个月20例, 6个月~1岁58例, 1~2岁42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饮食及微生态制剂治疗。治疗组加用α-2b干扰素治疗,5万~10万U/(kg.d)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d。两组患儿均未使用抗生素及其他抗病毒药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1]: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84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64%。对照组显效46例,有效42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1,P<0.01)。结果见表1。
表1 二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11284(75.00)22(19.64)6(5.36) 106(94.64)
对照组12046(38.33)42(35.00)32(26.67)88(73.33)
χ2=34.91,P<0.01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原因。轮状病毒易侵犯近端小肠黏膜,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从而导致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功能障碍而形成腹泻。粪便为蛋花汤或稀水便,不含脓血。轻者自限病程1周左右,重者需补液及对症治疗。临床抗病毒应用利巴韦林较为普遍,但其所致不良反应的报道逐年增多[2],在儿科更应慎用。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他诱生刺激下产生的一组分泌性糖蛋白细胞因子,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多种效应。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繁殖,提高免疫功能包括增强巨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天然杀伤性细胞的功能,刺激免疫活性细胞,防止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变态反应。且干扰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大多轻微而可逆[3]。本治疗组在使用干扰素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文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提示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肯定。
综上所述,使用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方鹤松,段恕诚,董宗析,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2]饶艳辉,利巴韦林致182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2):153~154.
[3]张玉秋 黄祥. 99例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分析[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308~311.
论文作者:陆继红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0
标签:干扰素论文; 肠炎论文; 婴幼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疗效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