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学生情感启航的港湾论文_曲光明 苏晓娜

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学生情感启航的港湾论文_曲光明 苏晓娜

山东省荣成市第31中学 264300; 山东省荣成市第27中学 264300

在我们过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道德认识往往“听到了”又“忘记了”,“拿起了”又“放下了”,在生活中干脆“丢掉了”,道德情感淡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提升学生的情感及道德水准了。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需要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

一、创设情感阵地,点燃道德火花

在我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为了达到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总是提前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节《爱在屋檐下》时,我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得到父母关爱的往事,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深深的感恩之情。接着播放了汶川地震中的一段关于母爱的片段:救援人员在抢救中发现一位母亲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们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地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平日里对自己的关怀,体会到母爱。最后,在王蓉的歌曲《爸爸妈妈》动人的旋律中,让学生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与祝福。此时,学生早已思绪万千,有很多话想对爸妈表白,真可谓“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情愈深”。

二、寻找情感资源,升华道德感悟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我们上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好的素材,给学生以情感上的升华。我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注意挖掘情感资源,力求以情动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课第二框《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时,我采用“就地取材,为我所用”的方法,开展了“家乡变化知多少”、“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通过对家乡变化的调查了解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展示,学生看到了家乡在变,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这样的设计,正是因为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往往是从认识家乡开始的,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也是以爱家乡为发源的,只有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产生认识、热爱自己的祖国,将来为建设、发展和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努力的情感和态度。这是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体现,正好印证了陶行之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深化道德体验,回归情感本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只有通过道德体验,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才能巩固深化,从而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每节课的后半部分,当我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时,我总是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道德实践训练,给予他们自觉实践道德的机会。

如在教学九年级第六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时,课的最后,我布置学生了一个实践作业:“利用双休日,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做一些事情。”学生们各显神通,用勤劳的双手美化了我们身边的环境。有的同学自制了各式各样的告示牌,如“垃圾不乱倒!”“爱蛙护鸟!” “小草睡着了,请勿打扰!”;有的同学在班级增置分类垃圾回收站……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意识到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能自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我们的环境。

课堂教学只是学生整体生活的一个场景,只有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丰富的道德情感,再以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出真知,所以,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还要进一步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向社会开放,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论文作者:曲光明 苏晓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  ;  ;  ;  ;  ;  ;  ;  

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学生情感启航的港湾论文_曲光明 苏晓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