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体制模式与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_市场经济论文

当前经济体制模式与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_市场经济论文

当前经济体制的格局与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主要任务论文,深化改革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改革的动员令以来,我们的改革已进行了17年。17年,历经风风雨雨,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铺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如何看待今天改革的形势,如何克服改革的主要障碍,下一步改革的任务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回答。

一、对当前经济体制格局的基本估价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特别是“十四大”明确市场经济目标以来的“攻坚”性改革,我国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不足。目前经济体制的总体格局大体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但公有经济主体性质的质表现不够充分,各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的环境尚未形成。据有关资料,到1994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占40.1%和40.8%,非公有制经济占19.1%;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占31.9%和21.2%。非公有经济占46.9%。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仍控制在国家手中的前提下,公有经济一统天下,国有经济占绝大部分比重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变与此同时,公有经济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但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仍集中体现在量的比重占绝大部分上。国有资产的布局与结构不合理。从实际情况看,公有经济的机制的灵活度、财产与风险的约束性表现在技术创新、资产增值、经济增长等方面的运作效率同非公有经济比都表现出较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协调能力、导向能力等质的作用的体现。从本质上看,目前这种以量大为特点的公有制主体性,不仅难以抵御大的社会波动,还可能成为效率低下的基础。与此同时,各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公有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一方面普遍存在历史包袱过大、社会负担过重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又享有特殊政策优惠;个体私营经济一方面其发展在产业准入、银行贷款等方面受到甚至高于外资经济的限制,另一方面对其规范的力度如税收征管等又大大松于国有企业;外资经济则是超国民待遇与非国民待遇并存。

企业机制转换已有一定基础,活力明显增强,但企业制度建设很不规范,结构调整步伐很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主体没有形成。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制度创新全面展开,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探索进展明显。但是,企业自主权的保障还缺乏体制基础,来自行政部门谋利型干预和来自企业要求的应急型干预仍很严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展缓慢,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机制没有转换。市场竞争能力较差。企业改制力度有所加强,但企业改制形式比较单一,且新旧因素融合,名实不符,很不规范。结果是传统的行政约束关系被打破,新的约束体系没建成,从而使效率低下的老毛病没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等新问题又产生。在结构调整方面,受思想观念、企业属性、行业管理、地区分割等因素制约,全局性资产与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足,局部性调整虽进展明显,但运作较乱,缺乏规则。

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已现雏形,市场机制对资源分配的作用显著增强,但商品流通的社会化、高效率的体系尚未形成,要素市场发育相对迟缓。行政配置和地区封锁仍起重要作用,权力障碍市场发育、侵蚀市场规则的状况比较明显。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从商品市场伸展到要素市场,从着眼于推出一般扩大市场调节的措施深入到构建市场化的经济关系,至目前,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强,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85%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90%以上的农产品价格、95%以上的工业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要素交易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一部分基础性行业已开始引入竞争机制。但市场体系的建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行政力量干预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要素市场建设的色彩仍显浓重,致使要素市场化进程过于缓慢而客观上促成了混乱无序的“黑市场”的发达;二是超经济特权侵入市场交易,破坏了市场规则的贯彻,阻碍了市场化经济关系的发育。

宏观经济间接管理体制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的经济调控格局初显轮廓。但宏观调控主体职责不清,调控形不成合力,一些方面行政调控的成份过重。用分税制取代财政包干制,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初步分离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推动汇率并轨等重要改革措施,初步建立了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但担负调控职责的机构职能重复交叉、相互挤占,或各自为政、相互掣肘,妨碍了宏观管理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宏观调控间接化程度虽有提高,但实施调控时仍习惯于采用行政手段,运用经济手段时也带有强烈的行政性。许多新推出的改革措施过渡色彩比较明显,这种状况使它在作用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时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背离”效应。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基础初步确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着手建设。但规范的收入分配制约机制与统一的正当收入的渠道尚没形成,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悬殊。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环境尚没形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一是分配自主权的提高,二是多种分配方式的形成。总的说,通过改革,已初步确定了以劳动为主要依据,以经营效益为基础的符合不同职业特点、体现各种能力效果的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基础。与此同时,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被放到重要位置,确立了在城镇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基本思路。但收入分配途径极不规范,非工资分配、非显形分配居主体地位,地区间、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统一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与有效的约束与调节机制没有建立。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方面看,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令出几门,政事不分,运营不当;资金来源不稳固,结构不合理,运用不适当,且浪费严重,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的进程。

封闭的经济运行系统被打破,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大体形成。但地区间经济体制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同国际上成熟市场关系对接的体制发育还很不充分。市场取向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封闭运行格局。从体制上确立了各地区相互开放的基础。各地区的经济交往、协作显著增强,但受思想观念的约束及不均衡改革政策的影响,各地区改革进程快慢悬殊,新体制的基础参差不齐,以及未形成统一的全国性市场,给平等的开放和经济发展上的互补带来了困难,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经济的协调的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开放的地域已从沿海、沿边、沿江走向全国范围,开放的领域已从一般工贸领域走向重要服务领域与基础性建设行业,开放的形式已从一般资金、技术投入等转向直接参与国有企业的体制构建与经营管理,但总的看,仍然存在着过分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忽视良好的投资环境与法制基础建设的状况。从体制建设的角度看,促进企业竞争平等化的条件与实现与国际上成熟的市场关系联接,和国际经济互接互补的机制与体制的发育还很不充分。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市场机制已在商品交易、资源配置等各经济领域发挥着广泛的调节作用,但在整体上尚没处于基础性地位;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雏形已经显现但基础很不稳固;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经济规定体现得相对充分,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价值准则与精神风尚体现明显不足。新体制建设已进入一个按照正确的方向与操作思路继续前进即可赢得胜利,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的“关键时期”。

二、深化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

从现实生活看,当前存在着一系列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的,一是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从总体上说,尽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改革目标,但市场经济的观念并没有彻底取代计划经济观念,新的思想氛围还没有形成,更缺乏系统的市场经济知识结构和娴熟的市场经济运作技巧,因而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传统的思想观念评价和对待新兴起的改革举措,在处理复杂问题与推进新体制建设时,往往习惯于运用过去的一套老办法。给旧体制的改头换面和新措施的游移变性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二是不正当的权利关系。对既有利益的维护,并企图在新增利益中多捞一块特殊利益,使某些利益主体利用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阻抗或干扰改革进程,把改革推向斜路。三是体制发展的不平衡与不配套。体制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体制系统中,国有企业、金融、社会保障、政府机构等关键性改革滞后;在社会体制系统中,干部制度改革滞后;从全国范围看,西部地区体制改革滞后。体制发展的不平衡与不配套,不仅会制约改革的进程,增加改革的成本,而且会导致新体制建设的走形变样。四是沉重的历史包袱。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体现为优势的东西如企业办社会,人人有工作的“充分”就业等体现为企业的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包袱,妨碍了新体制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下一步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从现实体制格局及建立新体制的要求出发,下一步改革要以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强化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为重点,抓住关键和薄弱环节展开:

——站在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力的战略高度继续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重点是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运行机制灵活,经济成本的自我约束力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膨胀力较强,同国有经济一样,能够起到推动经济增长、增强财政实力、支持社会事业的作用。特别要注重结合国有资产分布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并建立规范的财产组织形式与运行制度。进一步克服非公有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在银行贷款、项目投资等方面的体制与政策障碍,在健全运行法制与管理规则的基础上,推动其进入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与其它经济成份的公平竞争。要通过改革,逐步形成以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正确贯彻“抓大放小”的原则,加快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立足于制度创新,搞好大企业。抓住“关键的少数”,以公司制改造为主体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除对其中性质比较特殊的少数企业进行国有独资公司改造外,其它企业一般应通过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造成为多个主体投资的国有公司或国有资本处于控制地位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相应地按照规范化的要求改革企业内部组织制度与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在近期,可以按照吃“新饭”不吃“偏饭”和有利于推动机制转换的原则,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但不能以给“优惠”为本,一“保”了之。在推进制度建设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大中型国有企业资产结构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鼓励企业间的相互投资、并购,加大资本经营的力度,促使存量资产在流动中实现优化配置。按照有利发展生产力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小企业。原则上,目前效益不高,属国家没有必要管、没有精力管的小企业,都可以进行非国有化改造。围绕“抓大放小”以降低企业过度负债为重点,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

——以搞活资本为重点,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建设。要素市场发育状况,不仅关系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成熟程度,而且制约国有企业转轨改制的进程。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变目前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的状况。要在健全劳动用工法规、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改革各种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规章制度(包括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真正形成用人单位和经营者、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环境和市场决定劳动力价格即工资的机制。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将商业性用地依法纳入有偿使用的轨道。与此同时,理顺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间的关系,实现土地管理与经济的分离、构建为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要素市场的枢纽是资本市场,应着眼于搞活资本,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发育。其重点:一是进一步深化利率改革,逐步形成市场决定资金价格的机制,实现利率市场化;二是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在坚持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

——着眼于增强货币政策运用功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目前间接性宏观调控体制构建的最大制约因素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矛盾也集中反映在金融体制不顺方面。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增强货币政策运用功能,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重点是:改进贷款限额管理办法,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基础的信贷规模管理,建立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广泛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形成根据货币供应量增幅调控基础货币,防止和克服通货膨胀的运作系统。改革利率管理体制,逐步扩大银行存贷利率的浮动幅度,有步骤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拆借利率为核心的可调控市场利率体系。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营机制,加快国家专业银行向真正的商业银行的转变步伐,培育公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抓住构建国有资产的责任主体和转变政府职能两个关键点,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在分离国有资产行政管理职能与营运职能的基础上,强化并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依法享受的管理职能;尽可能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多途径构建国有资产营运机构,通过委托代理,确立国有资本营运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经济和道德约束规章,理顺所有者和代理者间的关系,实现真正的授权与有效的代理。切实按照政企分开、精干、效能的原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减缩、合并、转移、改造等多种形式,改革政府机构。特别要加快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向不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经济实体、行业协会的转变步伐,加速职能重复交叉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机构的合理调整。

——下决心理顺管理和运营体制,抓紧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不仅仅是新体制的重要构件,而且是其它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支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当前的任务是抓紧建立个人帐户。失业保险体制的改革,要在扩大覆盖面、完善资金筹集结构、调整使用方向及探索失业者再就业途径上做文章。转轨时期养老保障金和失业保险金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从现有国有资产和土地出让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解决。在加快基本社会保障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性投保、个人积累等多形式与层次的保障体系。为推动社会保障体制的尽快建设与高效运转,要坚决改革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建立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统一管理体制的工作可先从城市开始。同时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抓紧建立不依附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依法从事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支付、运营与检查监督。

标签:;  ;  ;  ;  

当前经济体制模式与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