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与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0)03-0117-06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是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是地缘学、政治学、经济史学及历史学、社会学等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照理论之一,也是分析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确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等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有的学者认为,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是伊·沃勒斯坦等人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注: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66.)。其实,马克思主义著作自始至终也贯穿着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就存在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及强国对弱国的经济剥削等问题,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里几乎都有。这并不是说“什么理论在马克思主义那里都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是包容一切的”,但是,我们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起源、维系、运行、发展趋势等方面,确实可以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发现明确的表达。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有关于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明确描述。
一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认为,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西欧为中心开始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注:参见:伊·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65~296.)。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单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三个部分组成。与以前世界上出现的政治帝国体制不同,它更是一种经济联系型体系,它有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而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注:伊·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中文版序言.),三个区域承担着三种不同的角色,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的贸易是不平等的。中心区利用边缘区的工业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成品,再向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倾销以谋利,中心区还控制这个体系的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半边缘区介于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相对于中心区它是边缘区,相对于边缘区它又扮演中心区的角色。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是由不同的“劳动分工”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被派定承担不同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注:伊·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4.)经过1815~1917年这个时期,这个体系扩展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在其扩张过程中,各经济角色及其他域的分布也不断发生变化,即其中心区可能变为半边缘区,半边缘区也可能上升为中心区,或边缘区上升为半边缘区等。中心区各强国中,往往会出现实力超过其他中心列强的霸权国家,首先是它在生产领域有更高的效率,由此带来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销售优势,进而带来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压倒优势。“问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真正的霸权国,它也就开始衰落”(注:伊·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5.)。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始终充满压迫、剥削和不平等。各区域内部和它们相互之间都充满着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它如今已进入“混乱的告终”时期(注:伊·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中文版序言.),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 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取代。“这将构成世界体系的第三种可能形式,即一个社会主义世界政府”(注:伊·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62.)。但是沃氏并不认为那种“社会主义世界政府”实行的就是现在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实行的制度,将来的世界政府是什么样子,现在还不知道,但它肯定会出现。
初读起来,觉得这个理论有道理,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细想起来,又觉得似乎它并不是从沃勒斯坦那里开始的。事实上,我们在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时,时时可以看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子,不过马克思主义不是专门论述这一问题的。下面我们仅以马克思主义的几部著作,主要是恩格斯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共产党宣言》是论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世界的变化时,专门谈到世界已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思想。《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工业开拓了世界市场,推动了商业和交通,使得生产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这种世界性破坏了民族工业。一些使用别国原料的工业取代了民族工业,它们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国际商业网取代了国内市场,并通过相互依赖关系把各国联合在一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共产党宣言》还指出:“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马克思、恩格斯还在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以美国和俄国为例,说明在1847年12月《共产党宣言》写作的时候,美俄都是欧洲的工业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并预测在以后的工业发展中,美国有可能后来居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
比《共产党宣言》的时间更早,1844~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就有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思想。恩格斯说,自从珍妮纺织机和蒸汽机发明以后,英国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原料和粮食运进伦敦,其他大城市和伦敦一样机器轰鸣,进行着工业生产和大宗的贸易,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整个英国成了世界加工场和商业首都,在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3.)。在这本书中,恩格斯还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认为英国的中心国家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英国国内矛盾的加剧和国际竞争的加强,其他国家会赶上并超过英国,取代英国的中心地位。根据各种统计材料研究的结果,他认为美国很可能就是这样的国家。恩格斯说:“美国的工业已经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如果要找一个能够把工业垄断权夺到自己手中的国家,那么这就是美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84.)。这是恩格斯青年时期独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从这个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出的结论。
二
如果说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叙述还不够多,那么在恩格斯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思想已经是贯穿全篇的思想之一了,恩格斯运用这个思想,分析英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和运行。
从写原书到写这篇序言,近5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产阶级世界观已经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世界观理论的成熟,使恩格斯对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的洞察力更强了。这篇序言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英国的某些新特征,并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命运的。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关于现代世界体系的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以来,世界已经联成一体,任何国家要想独立于这个世界体系之外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兰开夏郡的机械织机使千百万印度手工织工陷于彻底的灭亡。中国的门户日益被打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随着生产力和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世界市场、生产的国际关系的形成,“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被消除,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第二,英国是这个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核心。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强国成为“世界工场”,它们的廉价的工业品销往世界各地,摧毁了其他地区的古老的生产方式,粮食、原料等从世界各地运往这个中心。恩格斯说:“新的交通工具——铁路和海船——现在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应用起来;它们事实上创造了以前只是潜在的世界市场。这个世界市场当时还是由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却围绕着一个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大部分过剩原产品,同时又满足它们对工业品的大部分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0.)。稍后恩格斯又说,英国1831年的议会改革,谷物税的废除,关税率和整个税收制度的改革,使英国资产阶级对自己的前途也是这样设想的:“英国应当成为‘世界工厂’;其他一些国家对于英国应当同爱尔兰一样,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又是其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地。英国是农业世界的大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多么灿烂的前景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5.)
第三,中心国家,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列强,是通过不平等贸易来剥夺其他国家和地区(半边缘和边缘地区)的财富的。恩格斯指出:“无怪乎英国工业获得了这样巨大的和空前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0.)。“当英国工业垄断地位还保存着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沾过这一垄断地位的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0.)。
第四,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激烈竞争,有的国家可能要成为新的中心国家,而英国可能不再成为中心国家。“现在大工业已经在如此大的程度上使所有出现了这种工业的国家的经济关系趋于平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8.)。恩格斯说,现代工业存在的条件,其他地方也能创造出来,“这些国家的人不认为,仅仅为了让英国资本家获得更大的财富和光荣而使自己沦为饥饿的爱尔兰佃农有什么好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9.)。于是,他们就自己动手来制造,不仅为自己,而且也为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工业品和机器设备。恩格斯当时最看好的还是美国。“法国、德国、尤其是美国,这些可怕的敌手,它们如同我在1844年所预见的一样,正在日益摧毁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它们的工业比英国的工业年轻,但是其成长却迅速得多……拿美国来比较,情况特别明显”(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2.)。“发展最快的还是美国,其速度甚至对这个进展神速的国家讲来也是空前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当时(指1844~1845年——引者注)我就预见到的)(诚然我把时间估计得过于早了)大陆的、特别是美国的竞争将引起英国工业的危急状态,现在也真正到来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4.)。世界历史的发展证实了恩格斯的预言。
第五,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崩溃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在这篇序言里,恩格斯从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个问题。其一,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他们过着糜烂腐朽的生活,而广大民众则一步一步地陷入贫穷困苦之中,社会矛盾愈益激化。其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维持越来越依靠国外市场,而海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和民族独立,已越来越不可避免,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的国家越来越多,并且由于英国中心国地位的逐步丧失,其海外市场已越来越小。这就形成了对英国资本主义的釜底抽薪式的打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薄弱环节。这使英国的社会矛盾更趋白热化,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灭亡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瓦解。恩格斯以英国为例说明中心国家的地位会丧失,资本主义制度会灭亡,那么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逃脱不了这个命运。到那时,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就会到来。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物,共产主义开创了更高的生产率,它是一个自由、民主、博爱的社会。恩格斯在讲了美国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以后说:“而我们不要忘记,美国当时只是一个殖民地市场,而且是最大的殖民地市场,即输出原料和输入工业品(当时是英国的工业品)的国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420.)“结果,英国享受将近100年的工业垄断,现在无可挽回地被打破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9.)。“自由贸易论是建立在英国应当成为农业世界的唯一大工业中心这样一个假设上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9.)。“英国的工业垄断是英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基石。甚至在保持着这种垄断的时期,市场也跟不上英国工业的日益增长的生产率……而现在新的市场一天比一天少……后果会怎样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9.)“资本主义生产是不能稳定不变的:它必须继续增长和扩大,否则必定死亡。……必须经常扩大是资本主义生产存在的基础,而这种经常的扩大现在越来越不可能了。资本主义生产正陷入绝境。英国一年比一年紧迫地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要么是民族灭亡,要么是资本主义生产灭亡;遭殃的究竟是哪一个?”(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430.)要灭亡的当然只能是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还提到了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出现的“滞胀”的现象。从前5~10年一次的经济危机不明显了,“但是从1876年起,一切重要的工业部门都处于经常沉寂的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9.)。既没有完全的破产,也没有人们所期望的繁荣时期,所有部门、所有市场都出现经常的过饱和现象,死气沉沉的萧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9.)。恩格斯认为,这就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前夜。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发现……英国的工人政党就会组织得足以一下子永远结束为使资产阶级统治永存而轮班执政的两个旧政党的跷跷板游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434.)。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有很多思想对我们今天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上个世界末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资本家剥削手段的变化,工人生活状况的改善,资产阶级默认工联的存在和力量,允许罢工,允许工人有普选权等。但“谈到广大工人群众,他们的穷困和生活无保障的情况,现在至少和过去一样严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8.),说明这一切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相反,“下面这件重大的基本事实就越来越明显了: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1.)。还有,工人政党有可能利用普选来结束资产阶级的统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434.)。
在1892年前后,恩格斯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明确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思想。世界已形成了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贸易体系,任何一个国家都被迫加入到这个体系中来了。“1890年,俄国作为出口粮食并以此换回外国工业品的纯粹农业国,能够存在下去并保持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吗?我想,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不能’”。它必须“采用蒸汽发动机和工业机械,试用现代生产资料来制造纺织品和金属品”,“如果没有实现,你们国家的宗法式家庭工业也就会被英国机器的竞争所破坏,结果就会成为印度,成为一个在经济上受世界大工场英国支配的国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4-715.)恩格斯说,这里他只是想“证明这一工业革命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生产方式要变革、加入到现代世界体系中去,不光对于俄国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对世界上其他落后国家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
可见,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叙述,已经包含了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所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时间和地点、维系方式、变化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与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由于时代不同,研究的目的也不相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恩格斯关于世界体系理论的叙述,与沃勒斯坦等人专门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研究对象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沃氏等人在具体内容上构造得更具体、更详细。
但是在两个重要问题上,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认识得那样深刻、准确。
第一,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体系的不同区域被派定承担不同的角色”。这并没有给出关于世界体系形成动力的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不禁要问:谁为什么会有这个“派定”的权力呢?分工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在这里,层次就十分清楚,是生产力及其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这个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
第二,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沃勒斯坦勾画了一幅不清晰的图景。人类“创立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耻辱”(注:伊·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中文版序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虽有自身调节机制,但由于不平等引起的各种紧张关系始终不能消除,这个体制在下个世纪中叶会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一种生产力水平更高、收入分配更为公平合理的社会。沃氏把它叫做“世界社会主义政府”。它不同于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沃氏更没提到这个社会更替的过程和方法。与沃氏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有更深刻的分析,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有更精确的描绘,并且对实现这个社会变革的过程也有更清晰的思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无法克服的。这个矛盾表现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残酷的经济剥削,表现为周期性的社会危机、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和大多数人的贫穷同时存在的荒谬的社会现象。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可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样,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努力指明了方向。
沃勒斯坦所倡导和遵从的研究方法,与马克思、恩格斯有相同之处。沃氏认为,研究社会体系不能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地来研究,要把整个“世界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注:伊·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一向提倡的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方法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反对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方法。恩格斯说过,世界进入近代史以来,辩证思维方法是惟一合适的方法。自从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是70年代才在西方诞生的这种说法,使人觉得多少有点勉强。除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论述外,从本世纪50年代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开始的发展主义思潮,提出的著名的“中心—外围”理论(注:王霁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42-253.),事实上或许也是现代世界体系的理论渊源之一。顺便提一下,毛泽东在70年代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1-442.),与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提出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理论在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但毛泽东更多地是强调世界的政治结构。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世界体系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或从恩格斯那篇序言那里开始形成的。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及以后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由此,我们也想到了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任何超越它的企图,不是重复马克思主义早已说过的东西,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陈旧观点上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能被超越,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历史时期还没有被超越”(注:黄颂杰等.萨特其人及其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259.)。
[收稿日期]2000-01-12
标签: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