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学论文,功能论文,社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3)04-001-005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人类学并列为人类学的四大学科之一[1](P105)。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化人类学在英国被称为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在美国则更多地被称为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而在德国和俄国被称作民族学(ethnology)。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三个学术称谓的基本内涵是一样的。中国几乎同时受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解放前主要是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解放后长期是民族学统一天下。1908—1990年代这三个名称几乎同时使用。近年来,社会人类学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还有部分人开始用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一词。
文化人类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美国社会学家A.哈登、R.纳罗尔等认为:古代文化人类学的奠基者应当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等这“机敏的思想家”[2](P4)。第2种说法是起源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这一时期的西方传教士到处传播基督教,旅行家、商人的足迹遍布“殊方异域”,“所见所闻,新奇耸听,其所述说,足为民族学的资料”[3](P22)。第3种说法是起源于1859年出版的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思想开始风靡全球。人类学的另一名著《历史中的人类》也于同年出版。在此前后,西欧各国主要的民族学会都已成立。此后,文化人类学经过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逐步走向成熟。
对于以上三种说法的综合是:地理大发现以前是文化人类学的启蒙时期(或称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以后进入形成时期;以《物种起源》和《历史中的人类》的出版为标志进入成熟时期。成熟时期学派分立,产生了许多在文化人类学史上极有影响的学派。主要的代表有: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主义学派、法国社会学学派(即年鉴学派)、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学派、解释人类学学派等。
文化人类学自形成到成熟再到今天已经走过了500年的历史,进入成熟期以后也走过了150年左右的历程。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文化人类学大有走向新的繁荣之势。中国当今社会科学界也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化人类学“热潮”,不少高校开始建立社会学、人类学(包括民族学)专业,社会学与人类学出现了新的融合趋势。以费孝通为旗帜的北京大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所更是为中国学术界树立了榜样。然而,文化人类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它是哪些社会功能?在中国发展文化人类学有什么现实意义?由于在中国文化人类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断层”现象,以至于今天许多学者并不能真正明了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功能。
我们认为,文化人类学在500年的发展史中先后发挥过如下一些社会功能。
功能之一:探寻奇闻轶事。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文化的视野大大打开,人们开始用全球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各种异文化开始进入欧洲人的视野。传教士、商人,冒险家、探险家的足迹开始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将世界各地的奇闻轶事收集起来写成传记、小说、日记、戏剧等公布于世。如:葡萄牙历史学家巴罗斯于1552年出版了《亚洲》;哈科鲁特分别于1582年、1584年和1600年出版了《关于美洲发现的种种航行》、《关于西方发现的讨论》和《英国民族的主要航行、海程与发现》[3](P22)等等,这大大引起了西方市民社会的关注和兴趣。这一时期的文化人类学家主要是在书斋里工作,将各种传奇、传记、日记等进行编辑出版,通过这些奇闻轶事来满足市民社会普遍的好奇心。所以他们常被称作“扶手椅里的人类学家”。
功能之二:殖民制度的“帮凶”。随着西方殖民统治在全球的扩张,各国普遍建立了殖民地。但是宗主国对于殖民地应该采取哪些政策进行统治,就需要人类学学者参与研究制定政策。英国等还专门建立过“殖民部”,聘请许多文化人类学学者参与工作。这个时候文化人类学学者就具有了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宗主国的官员,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专门进行人类学研究的学者。正是由于这种双重身份使得文化人类学染上了“殖民”的色彩。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米德、列维—施特劳斯等都曾经参与过这类工作。
功能之三: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海外政策的得力助手。这一功能实际上是和前一功能一样的。因为“殖民制度的帮凶”实际上也是指人类学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帮助和理论支持,只不过干了一些为今天人们所不齿的事情。
1990年代以来,世界遭遇了2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德合并、两韩对话、巴以之战、印巴之争、斯里兰卡的“狮虎之战”、车臣之战、南联盟的科索沃之役等等,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局面: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这是我国长期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政策的结果。当然也是中国长期重视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日宣战后,急于要了解日本的民族特性、民族文化、以利于政府制定相关的对日政策。但是当时没有任何条件直接进入日本进行调查研究。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接受了这一任务,她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通过各种书籍、影视资料精心研究,写出著名的人类专著《菊花与刀》,同时开创了文化人类学的“民族与国民性研究”新纪元。《菊花与刀》的出版为美国制定对日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后来的事实证明,本尼迪克特虽然没有到过日本,但是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却非常成功[2](P180)。
文化人类学的历史证明,海外(殖民或商务)活动越活跃的国家其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也越繁荣:反过来文化人类学学科发展越繁荣的国家,其海外(殖民或商务)活动也越发达。中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好的角色,更好地发挥中国的大国作用,中国就必须把文化人类学作为重要的学科进行发展,这是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功能之四:帮助大中型企业开拓市场。我们知道任何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其产品对市场的占有,其产品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正如韦伯所说,人只是她自己编制的意义(文化)之“网”上的动物,任何人的需求都反映了她背后的文化。比如,企业要开辟印度市场,就应该对印度文化有所了解,印度教将牛看作神,具有神性。因此牛制品的开发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穆斯林聚居的地区,开发产品就要考虑穆斯林的信仰对人们消费的制约。在国内市场方面,藏区和维族聚居区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西部大开发中要考虑民族地区的不同特点,发烧友和追星族需要的产品也会有所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大中型的跨国公司都有市场部,其中必定有熟悉人类学的工作人员在里面工作。中国已经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是中国跨国公司不可避免的选择,文化人类学将大有用武之地。
功能之五:对人类社会、文化整体的理论反思。当文化人类学者面对千差万别的不同文化现象之时不禁要问:人类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有没有高低之别?文化是自发内生的,还是外来传播的?文化究竟表现在外在器物,还是表现在内在心理?人的行为究竟是由于遗传引起的还是由于环境(外在的文化)引起的?人类应当如何处理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冲突?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文化人类学家们做了艰苦的努力,也因此产生了许多颇有影响的人类学学派。
最早的学派是古典进化论学派,该派的集大成者是达尔文和斯宾塞。达尔文发现了生物进化机制,指出人类是生物进化中的最高阶梯。斯宾塞提出人类文化也是进化的,即社会进化论思想,认为西方基督文明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最高阶段,其他各民族文化都只是处于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接着出现的是传播学派,该派认为人类文化首先起源于一个社会然后再传播到其他社会,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在世界各地同时发展文明。
历史特殊论学派则认为,文化都是由各民族特殊历史造成的,研究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能脱离该民族的独特历史。地理决定论学派认为人类的种族和文化都是由各地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如北方民族的性格和南方民族的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南方的气候特别炎热的缘故等等。英国功能主义学派认为人类的文化没有先进、高低之分,文化都是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才产生的,并且也是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才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化具有一定的功能。
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学,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各个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对一个社会事实(现象)的理解只能用另一种社会事实(现象)来解释,强调集体意识的重要性[4]。文化人格学派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心理因素)存在着紧密地联系,个人受到文化的决定性影响,个人的人格也是由于文化的因素而塑造的,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结构主义学派以列维—施特劳斯为代表,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同样的物质由于其结构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性质,因此研究社会文化不能不重视社会文化的结构研究。
象征主义学派认为人类是唯一能够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社会文化的表现和传播主要依靠象征符号来完成。象征符号是人类意识的主要功能,是我们参与和认识语言、科学、艺术、历史、宗教的基础,是理解人类文化和各种行为的秘诀。解释人类学派起源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思想,后来被美国学者格尔茨发扬光大成为当今人类学界的主要学派之一。格尔茨有意识地强调文化的关联性和背景性,指出:“韦伯提出,人是悬挂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我本人也持相同的观点。于是我以为所谓文化就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5](P5)
以上各个学派虽然观点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是都是人们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整体反思。各学派都力图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
功能之六:文化的理解与沟通。这是文化人类学最主要的功能。西方学者路易斯(Lewis)在其《社会人类导论》一书中论述了这一学科的基本取向:“的确,社会人类学家献身于奇风异俗的研究——包括其传统变迁以及目前的形式。但是除此之外,社会人类学家还有更长远的企图:置身于世界的所有文明中,让那些我们不易了解也不熟悉的信仰与风俗冲谈我们民族中心的限制,从而进行所有社会的比较研究”[1](P105)。文化人类学学者通过田野工作(社区工作)、主位观察法、民族志方法、深度描写、地方性知识等方法进行文化的比较研究,深入被研究者之中,体会和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避免本身文化价值规范的制约,开放地对待“本文化”以外的现象和事物。
美国学者乔治·马科斯(George Marcus)等认为:“一方面,人类学者声称自己要拯救那些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使之幸免于激烈的全球西方化破坏。借助于其浪漫的感召力以及其引人的科学宗旨,人类学者挺身而出,反对席卷全球的西方模式。另一方面,人类学者用较隐晦的词句许诺要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对我们西方自己文化的批评。他们说,通过描写异文化,我们可以反省我们自己的文化模式,从而瓦解人们的意识,促使我们重新检讨大家想当然的一些想法”。[6](P1)
当代文化人类学大师格尔茨说:“本文”(即文化——引者)已远不是符号本身,而是一部“以行动描写和解释着的文化志”,是立体文化之渊源,对于“本文”的阐释就是对文化的最深刻的阐释,也就是文化人类学工作的终极目标[7](P10)。王海龙先生在为《地方性知识》(作者格尔茨)一书写的导读中说道:当代阐释人类学的宗旨是“在解释之上的理解”。这就要求文化人类学的角色是一个中介人而不是一个自愎的观察者。
是的,文化人类学的主要功能是理解和沟通,甚至是同一家庭中的代际之间的沟通。它的研究范式是社会学四大研究范式之一:社会释义范式。这一范式强调:自然和历史是两个不同的典范,研究自然的科学称为自然科学,研究历史的科学称为社会科学。自然是可以重复的,而历史是不可能重复的。自然是实证主义的秩序化世界,而历史是反实证主义的、感情的、人文的、精神的、理解的世界。正因为如此,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化)就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历史的;一种文化对待另一种文化的唯一态度就应该是理解、沟通。而达成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理解者对被理解者客体应有“文化持有者内部眼界”(马林诺夫斯基语)。
历史上人类经历了无数的灾难,并且这种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其中很大部分灾难是由于不懂得文化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和沟通”而造成的。殖民时代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上演了一幕幕灾难性的话剧:印第安文化几遭灭顶之灾,黑人文化处于奴隶文化的境地,亚洲文化成为从属于西方的亚文化,中华文化一度被全面打倒(如“打倒孔家店”的五四时期)。二战时期希特勒对犹太民族文化的迫害;冷战时期两个阵营的对峙;巴以之间长达50年的断断续续的战火;1990年代初期美国对中国的制裁等等。所有这些灾难都是由于文化之间缺少沟通和理解。
今天,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浪潮不断上升,但同时世界和平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以拉登为首的恐怖主义分子时刻寻找机会向美国施加报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恐战争”先占阿富汗,再占伊拉克,进一步威胁叙利亚、伊朗,大有一步步扩大战争之势;俄国的车臣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印巴之间克斯米尔战火又起。50年前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提出西方文明需要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思[8]。近年来,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世界各主要文明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性,希望人类各个文化之间能够理解沟通以防止“文明之间的冲突真的发生”[9]。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文化、文明之间需要理解和沟通。这正是文化人类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再放青春的客观条件。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学科建设正在恢复和重建之中,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理解——在阐释基础上理解。文化人类学不但要致力于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还要致力于理解各民族文化内部的亚文化,尤其是向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中华文化的内部亚文化非常丰富,它包括1、不同地域的亚文化(如齐鲁文化、吴文化、越文化等等);2、不同民族的亚文化(如回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维族文化等等);3、不同人群的亚文化(如发烧友文化、追星族文化、酒文化、老三届文化等等);4、不同城市的亚文化(如上海的海文化、南京的金陵文化、北京的京派文化等等)。
文化人类学可以分为普通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两个部分。普通人类学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应用人类学主要运用普通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某一个方面的应用研究。文化人类学有四个主要的学术领域:亲属制度、宗教人类学、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文化人类学的应用空间明显增加。中国的文化学者既要为扩大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加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积极的贡献,还要积极帮助中国的大中型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帮助政府制定海外的文化政策,协助政府制定和报告国内民族政策,促进国内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国内各亚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帮助开拓和发展旅游市场等等。
愿文化人类学对世界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3-06-20
标签:文化人类学论文; 人类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学派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亚文化论文;